曾志強,趙偉,靖波,華朝,尹先清
(1.長江大學 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2.中海油研究總院 海洋石油高效開發(fā)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8)
提高油田開發(fā)效率的常用工藝措施是通過調(diào)剖作業(yè)封堵水流優(yōu)勢通道,以降低采出液含水率;但調(diào)剖工藝往往存在著采出液穩(wěn)定性強、脫水困難等問題[1-3]。國內(nèi)外學者大多研究調(diào)剖劑的合成[4-6]以及其性能評價[7],對于調(diào)剖劑與采出液穩(wěn)定性的關系以及現(xiàn)場最優(yōu)加量關注較少[8],但是采出液中殘余藥劑對后續(xù)采出液破乳、污水處理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9-10]。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不同溫度下、不同調(diào)剖劑殘余量對采出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以油中含水率、水中含油率、表面張力以及ζ電位作為評價指標,評價其穩(wěn)定性,確定最優(yōu)設計量,用于指導現(xiàn)場調(diào)剖工藝設計。
CCl4,色譜級;二甲苯、鹽酸均為分析純;油井采出水、采出原油(含水19.2%)、調(diào)剖劑等取自于某油田現(xiàn)場,調(diào)剖劑由聚合物(HPAM分子量 1 000 萬)、交聯(lián)劑(硼酸酯類)、助劑(烷基硫酸類)、顆粒調(diào)剖劑(TJ-1)組成。
JC-0IL-6型紅外測油儀;XGRL-4A型恒溫滾子爐;FA300型高速乳化機;JS94H型ζ電位儀;TX-500C旋轉滴界面張力儀。
1.2.1 采出液配制 模擬原油和井水在地層的乳化狀態(tài)(井口油層溫度為60 ℃),將定量井水與原油60 ℃、4 000 r/min下用高速乳化機乳化30~40 min,乳化后含水量為50.02%。按照聚合物1.4%、交聯(lián)劑0.4%、助劑0.2%、顆粒調(diào)剖劑0.5%的加樣順序,設置殘余藥劑梯度0,10%,20%,30%,40%,50%,60%,分別加到乳化完成的液體中。
1.2.2 穩(wěn)定性實驗 模擬采出液在地層下的狀態(tài),將樣品在恒溫滾子爐中,轉速50 r/min,恒溫滾動168 h,模擬不同地層溫度梯度70,80,90,100,110 ℃,滾動完全后取出,60 ℃下靜置2 h,待油水分層,分別取出油相和水相,測其油水率。
1.2.3 穩(wěn)定性評價指標 取油相和水相用旋轉滴界面張力儀測界面張力;取上層油相共沸精餾測定油中含水;取下層水相萃取后用紅外測油儀測水中含油;取下層水樣用ζ電位儀測ζ電位。
原油含水和水中含油測定按照GB/T 260—2016《石油產(chǎn)品水含量的測定 蒸餾法》和HJ 637—2018《水質 石油類和動植物油類的測定 紅外分光光度法》,ζ電位以及界面張力測定按照GB/T 32668—2016《膠體顆粒Zeta電位分析電泳法通則》和SY/T 5370—2018《表面及界面張力測試方法》。
分別用空白和6種不同殘余藥量進行穩(wěn)定性實驗,測定采出液的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結果見圖1、圖2。
圖1 殘余藥劑量與采出液中水中含油變化趨勢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drug dose and the oil content in water of produced liquid
由圖1和圖2可知,當溫度一定時,隨著調(diào)剖劑殘余量的升高,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均呈上升趨勢。油中含水率隨調(diào)剖劑殘余藥劑量增大是因為隨著殘余藥劑量加大,吸附在原油表面的藥劑增多,使得采出液親水性增加,破乳難度增大。同時采出液熱力學穩(wěn)定性提高,形成油水均勻混合物,不易形成連續(xù)易分離的水相,導致油中含水量升高。對水中含油而言,殘余藥劑量升高,藥劑與水互溶后,水相黏度增加,加大了油珠聚集為大顆粒油珠的難度,油水分離困難,水中含油率隨著調(diào)剖劑量增加而上升。當殘余藥劑量在30%內(nèi),油水率增長速度快,30%以后增長緩慢,達到限值。殘余藥劑量30%以內(nèi),油中含水率和水中含油率均<50%,采收效率較高,因此調(diào)剖劑注入設計量應控制在殘余藥劑量30%以內(nèi)為宜。
圖2 殘余藥劑量與采出液中油中含水變化趨勢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drug dose and the water content in oil of produced fluid
5種不同溫度下殘余藥劑量的穩(wěn)定性實驗,測定處理后采出液的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結果見圖3、圖4。
圖3 溫度與采出液中水中含油關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oil content in water of the produced fluid
圖4 溫度與采出液中油中含水關系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in oil of the produced fluid
由圖3、圖4可知,調(diào)剖劑殘余藥量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均呈下降趨勢。采出液溫度升高,加快了采出液油水分子的熱運動,油相黏度下降,水在連續(xù)相中的流動性增強,水珠在油連續(xù)相中碰撞幾率變大而更容易聚并,形成水連續(xù)相從油相中分離出來,油中含水量降低。同時,溫度上升導致水滴與油滴黏合性下降,油滴更容易與水滴分離,油滴碰撞結合形成連續(xù)流動的油相從水相中分離出來,因此采出液的水中含油率下降。當溫度≥100 ℃時,油中含水率和水中含油率均<30%。油中含水率低,開發(fā)效率提高,利于地面油水分離,因此調(diào)剖劑注入設計量應控制在殘余藥劑量30%以內(nèi)為宜。
測定穩(wěn)定性實驗后,分離后的含油污水ζ電位變化分析其穩(wěn)定性,結果見圖5。
圖5 殘余藥劑量與采出液ζ電位絕對值關系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drug dose and produced fluid Zeta potential
由圖5可知,隨著殘余藥劑量的增加,采出液穩(wěn)定性呈緩慢上升趨勢,ζ電位絕對值表現(xiàn)為小幅振蕩變化,相較于殘余藥劑量>30%時,30%內(nèi)ζ電位絕對值在5.2 mV上下小幅振蕩,明顯較低。油水分離后含油污水穩(wěn)定性較弱,容易破乳,降低了油水分離難度。因此在殘余藥量的控制方面,從采出液分離出污水穩(wěn)定性看,調(diào)剖劑注入設計量控制在殘余量30%以內(nèi)較優(yōu)。
分別測定10%,30%和50%三種殘余藥量在不同時間實驗后的油水界面張力值,結果見圖6。
由圖6可知,三種不同殘余藥劑量穩(wěn)定后,油水界面張力隨著穩(wěn)定時間的延長而小幅振蕩,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但隨著藥劑殘余量增大,界面張力明顯變小,在殘余藥量>30%時油水界面張力快速下降;就界面張力而言,相同的界面面積,當界面張力較大時,油水界面更易自發(fā)縮小,采出液體系油水平衡更容易打破,較低的油水界面張力表現(xiàn)為采出液體系穩(wěn)定不易脫水。因此調(diào)剖劑殘余量應控制在30%內(nèi)為宜,利于地面工程的油水分離處理。
圖6 不同采出液油水界面張力變化趨勢Fig.6 Variation trend of oil-water interfacial tension of different produced fluid
(1)溫度一定時,隨著調(diào)剖劑殘余量的升高,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均出現(xiàn)上升趨勢;殘余藥劑量≤30%,上升較為迅速,30%后緩慢上升,殘余藥劑量≤30%時油中含水率與水中含油率均≤50%。調(diào)剖劑殘余藥劑量一定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水中含油率和油中含水率均下降,在110 ℃殘余藥劑量10%時,油中含水率21.11%,水中含油率24.77%。
(2)殘余藥劑量的增加,采出液中的油水穩(wěn)定性增加,含油污水ζ電位值呈小幅振蕩變化;相較于殘余藥劑量>30%,30%內(nèi)ζ電位絕對值在 5.2 mV 上下振動,明顯較低,采出液穩(wěn)定性較弱,更容易破乳。
(3)相同殘余藥劑量下油水界面張力隨著穩(wěn)定時間的延長變化較小,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隨著藥劑殘余量增大,界面張力明顯變小,殘余藥量30%時油水界面張力在2.2 mN/m波動,但隨殘余藥劑量增加界面張力快速下降,采出液體系穩(wěn)定性增大,加大采出液脫水難度。
(4)采出液中調(diào)剖劑殘余藥劑量,控制在30%內(nèi)較優(yōu),采出液熱力學平衡易打破,利于采出液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