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縣教育局教研室(324200)王宏芳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非常重視口頭語言訓練,在一二年級四冊教材的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里就安排了50多處有關“說說”的練習,可見口頭語言訓練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低年級的口頭語言訓練,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主要安排了仿說、猜說、對比說、想象畫面說、借助插圖說、聯(lián)系生活說等訓練樣式。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以及語文園地,編者有意識地安排了不同類型的口頭語言訓練(見下表)。
第二單元口頭語言練習表
進行本單元教學時,筆者牢牢扣住“說說”這一線索,采用多種“說法”,將口頭語言表達訓練貫穿整個單元教學的過程。
模仿在兒童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有專家認為,兒童在12歲以前是學話的專家。模仿表達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它既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又能發(fā)展學生的記憶力。因此,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進行口頭表達的模仿訓練。
兒童學習說話不是聽一句學一句,而是在學了一些句子的格式后,不自覺地替換詞語,從而達到會說話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文本中的特殊句式進行充分挖掘,引導學生進行仿說練習,使學生在體悟例句內容的基礎上能夠舉一反三,逐漸達到提升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標。本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有值得學生仿說的句式,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一問一答句式、《千人糕》的對話句式、《一匹出色的馬》的比喻句等。這些句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
請看教學片段一。
(課件出示《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1~4小節(jié),師生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合作朗讀)
師:同學們,知道雷鋒叔叔在哪里嗎?
生1:雷鋒叔叔在小溪邊和小路上。
師:課前老師請大家收集雷鋒叔叔的故事,你們覺得雷鋒叔叔還會出現(xiàn)在哪里?
生2:雷鋒叔叔在火車上做過很多好事,他會出現(xiàn)在火車上。
師:雷鋒叔叔還會出現(xiàn)在哪里?同桌兩位同學可以模仿課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說一說。
生3:坐著長長的火車,尋找雷鋒的足跡。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生4:火車說:“昨天,他曾路過這里,攙著白發(fā)蒼蒼的老大娘,迎著擁擠的人群。瞧,他還把汗滴留在了座位上?!?/p>
……
師:是呀,我們終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獻愛心,雷鋒叔叔就會出現(xiàn)在哪里。
通過模仿實踐,學生把新學到的句式說得既完整又生動,獲得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可見,要提升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挖掘課文中有特點的句式,并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練習。這樣不僅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還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大都指向對課文的理解,如字詞理解、語句的理解以及內容的理解等。字詞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為了激發(fā)學生主動識字、解詞的興趣,教材設計了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猜猜”類課后練習。比如,“猜猜不認識的字的讀音”“猜猜加點字的意思”“猜猜加點詞語的意思”等?!独卒h叔叔,你在哪里》的課后練習就有猜猜“泥濘、年邁、晶瑩、尋覓”等詞語的意思,并“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口頭語言表達練習。由于二年級上冊已經多次出現(xiàn)了猜猜詞語意思的訓練,學生對此項練習并不陌生,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困難不大,因此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應落在“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上。教學時,筆者以此題為引子,指導學生一邊猜詞語的意思,一邊梳理理解詞語的方法,同時了解課文內容,解讀人物特點,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訓練。
請看教學片段二。
(出示四個詞語:泥濘、年邁、晶瑩、尋覓。教師指名讀詞語,并讓學生猜一猜它們的意思)
生1:我猜“泥濘”的意思是有很多水的泥路。
師:能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來的嗎?
生1:因為“泥濘”兩個字的偏旁都是三點水,所以我猜一定和水有關。
師:對呀,我們可以先仔細觀察每個字的結構,然后根據偏旁部首猜測它的意思。
生2:我通過讀課文的第二小節(jié),知道雷鋒叔叔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是在下雨天,路上有泥巴,很不好走。
師:是呀,雷鋒叔叔抱著孩子在這樣泥濘的路上行走,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2:雷鋒叔叔不怕困難,樂于助人。
通過以上的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學生不僅理解了“泥濘”的意思,還初步理解了詩歌第二小節(jié)的內容,悄悄地走近了雷鋒。在后續(xù)學習《千人糕》和《一匹出色的馬》的教學中,筆者在上課初始階段繼續(xù)開展“猜猜詞語意思,并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口頭語言表達訓練。通過交流,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紛紛猜出“銷售”“拂過”“戀戀不舍”“蔥蔥綠綠”等詞語的意思,總結出動作理解法、聯(lián)系上下文法、結合生活法、關注部首法、利用圖片法、組詞法等理解詞語的好方法。同時,在“猜一猜,說一說”的反復訓練中,學生還明白了說話要有理有據,要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清楚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的道理。
課文插圖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插圖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三篇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插圖開展口頭語言表達訓練,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千人糕》一課時,筆者就很好地利用了課文中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較為連貫地說出制作千人糕的過程。
請看教學片段三。
師:同學們,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為什么我們叫它“千人糕”呢?課文中有兩幅插圖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它,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你們觀察后的發(fā)現(xiàn)。
生1:我發(fā)現(xiàn)這兩幅圖其實是完整的一幅圖。
生2:我也發(fā)現(xiàn)插圖中有一條黃色的線把兩幅圖聯(lián)系在一起。
師:同學們真善于觀察!我們就順著這條黃色的線從左到右有順序地觀察,一邊觀察一邊說說一塊米糕到我們消費者的手中到底要經過幾個步驟。
生3:一共有六個步驟:種稻子、加工大米、熬糖、制作米糕、包裝送貨、銷售米糕。
師:你說得很簡潔,把插圖中描述的主要意思都說出來了。
生4:首先農民需要購買種子播種稻谷,稻谷成熟后要加工成大米;然后把大米磨成粉再加入糖,在工人的精心制作下米糕才能完成。就算米糕制作完成了,還得要人包裝、送貨、銷售,最后才能到我們手中。
師:你用上了很多連接詞,把插圖的內容說具體了。
實踐證明,適時利用插圖,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我們要用活、用好插圖這一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看圖說話訓練,為之后的寫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喜歡想象是低年級學生最明顯的特點。在低年級教材中,一些抽象的詞語和句子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影響學生對整個語段和整篇文章的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嘗試說出想象中的畫面,這樣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將抽象的詞句形象化,讓口頭語言練習因想象而變得更加鮮活,表達也更為順暢。
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和《一匹出色的馬》的課后練習中都有“讀句子,想畫面”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想象,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兑黄コ錾鸟R》的前三個自然段描寫了春天郊外美麗的景色,有些詞句需要學生展開想象,如“河水碧綠綠的,微風吹過,泛起層層波紋”“路的一邊是田野,蔥蔥綠綠的,非??蓯?,像一片柔軟的綠毯”等,才能理解。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一邊讀語段一邊想象,說說腦海中出現(xiàn)了哪些畫面、哪個畫面特別清晰。交流時,很多學生會關注“碧綠碧綠的河水”和“蔥蔥綠綠的田野”,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見過這些景物,所以說起來既具體又生動。接著,讓學生說說剛才的想象中有沒有比較模糊的畫面。有的學生就提出“泛起層層波紋”“像一片柔軟的綠毯”等畫面比較模糊。此時,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猜一猜那些模糊的畫面具體會是怎樣的。這樣,以想象、猜測的方法說說清晰的、模糊的畫面,不僅使學生把語句說得具體、生動,而且讓學生理解了文本的內容。
語文是兼具科學性和審美性的課程,離開想象就會變得抽象枯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以畫面為輔助,以實踐為平臺,不失時機地滲透想象訓練。長此以往,就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口頭語言練習注重與生活實踐的勾連,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效溝通課堂內外,為學生的口語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撐。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的泡泡提示語讓學生說說“找到了身邊的‘雷鋒’”、《千人糕》課后練習第二題“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經過了很多人的勞動,舉個例子說一說”等,都是很好的范例。這類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由思考的點發(fā)散到生活的面的表達練習,話題開放,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口頭表達興趣。
如,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根據泡泡提示語,引導學生說說“找到了身邊的‘雷鋒’”時,可以先讓學生回憶一下自己是否遇到過像雷鋒叔叔一樣的人,他(她)是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他(她)幫助了誰,然后把故事講給大家聽。在學生講完身邊的“雷鋒”故事之后,也可要求“聽眾”說說身邊的“雷鋒”和書中的雷鋒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在進行《千人糕》的練習——“我們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經過了很多人的勞動,舉個例子說一說”時,對看似簡單的說說“穿的衣服、用的文具”,學生對這些理解得不多。因此,我們要調整策略,讓學生先選擇其中一個內容,或進行采訪,或者去實地考察,再進行口頭語言表達訓練。這樣,大部分學生能說得頭頭是道,詳細具體。有的學生還說了采訪的過程,談了考察的感受與收獲。這是一種升級版的口頭語言表達訓練,因為學生走進了生活、融入了社會,將語文與生活結合起來,在生活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獲得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小學低年級是口頭語言表達訓練的最佳時期,有效的口頭語言表達訓練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還能帶動學生聽、讀、寫能力的提升。因此,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必須把握因“材”(教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特點,注重口頭語言表達訓練的層次性、靈活性,不斷探索口頭語言表達訓練的新途徑,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