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君 莫海迪 梁秀美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致使許多患者不合理飲食,慢性胃炎和胃潰瘍發(fā)病率直線攀升。眾所周知,對于慢性胃炎、胃潰瘍,具有病程長、復發(fā)率高的特點,若發(fā)現(xiàn)、治療不及時,則容易誘發(fā)胃穿孔的發(fā)生,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受到病情影響,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不安、恐懼多種復雜情緒,嚴重影響其治療效果[1]。敘事護理是臨床新型的護理方式之一,該護理方式以患者實際護理需求為依據(jù),是通過耐心傾聽患者的故事、做出針對性解答、給予幫助,并開展積極心理疏導的一種干預模式[2]。隨著醫(yī)學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護理需求越來越高。敘事護理是一種與人文關懷緊密聯(lián)系的護理模式,現(xiàn)階段在臨床中逐漸開始推廣,并成為研究的焦點。敘事護理起源于美國,在開始時以故事作為載體,患者將內心感受通過敘述故事的形式,將內心的不良情緒有效發(fā)泄,護理人員通過耐心傾聽患者的故事,找出引發(fā)因素,并通過合理提問、積極溝通等,借助溝通技巧幫助患者走出困境,使其感悟。此外,護理人員可將故事中積極元素提前,幫助患者建立正向應對方式,從而有效處理應激事件[3]。敘事護理體現(xiàn)了“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念,引導患者將內心情感采取敘述故事方式予以宣泄,從而減輕內心痛苦,也便于護理人員快速掌握其身心存在的問題[4]。目前,敘事護理對胃潰瘍伴穿孔患者的作用研究較少,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南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112例胃潰瘍伴穿孔患者。納入標準:經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后確診的胃潰瘍伴穿孔;C13尿素呼氣試驗陽性;可正常溝通、交流。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疾??;聽力障礙及視力障礙。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32、24例;年齡26~80歲,平均(46.8±12.3)歲;胃潰瘍病史:6個月~5年,平均(3.21±0.35)年。觀察組男、女分別為30、26例;年齡27~78歲,平均(45.5±10.8)歲;胃潰瘍病史:5個月~6年,平均(3.27±0.3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目的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向患者講解基礎的疾病知識,加強飲食控制,做好用藥指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出院前,詳細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項,并積極對患者、患者家屬進行心理疏導。
1.2.2 觀察組 聯(lián)合應用敘事護理,措施如下,(1)成立敘事護理小組:由主治醫(yī)生(1名)、護士長(1名)、責任護士(2名)、其他護理人員(5名)等組成干預小組,其中主治醫(yī)生對于對病情予以明確診斷,并對患者實施治療,向患者、患者家屬講解疾病知識;護士長主要對護理工作相關事宜予以協(xié)調、監(jiān)控,并做好指導工作,責任組長主要為患者制定敘事護理計劃,并實施計劃;所有小組人員經過1個月的培訓,包括敘事護理相關理論、運用技巧、胃潰瘍伴穿孔疾病特點、心理干預技巧、人性關懷等等。時間制定:敘事護理頻率:2次/周,15~20 min/次。(2)評估:認真閱讀病例資料,通過與患者、患者家屬溝通,掌握相關知識(焦慮程度、接受新事物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個體化、多元化的敘事方式,讓所有患者、患者家屬均可參與,提高其主動性。(3)敘事護理步驟:①建立咨詢關系,作為護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還要多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能快速與患者建立關系,保證敘事護理的順序、有效開展[5]。在與患者交談時,選取的場所、時機以宣教室、下午治療后為主,在開展時護士要耐心傾聽,引導患者講述其故事,話題可以是家庭、工作、疾病等等,通過密切關注患者講解時的肢體動作、表情變化等,分析患者的情況,便于制定個體化患者方案。②問題外化,通過傾聽患者的故事,配合必要的引導方式和問話,幫助患者找出故事中遺漏的片段,使問題外化。③解構,結合故事內容和問題外化方式,了解患者內心狀態(tài),引導患者對故事重構,喚起患者對疾病的積極應對形態(tài)。④改寫,患者在敘事時,可以引導其講述成功的過往,并將例外事件重新組合,形成新的支線故事,讓其產生新的行動計劃。同時引導患者正確看待疾病,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積極面對疾病。⑤見證,若患者許可,可以讓患者家屬、醫(yī)護人員作為見證,并予以情感支持,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治療。⑥出院后,可留下患者的聯(lián)系方式,例如電話號碼、微信等,定期與患者聯(lián)系,關注其生活情況,并及時糾正不良習慣。
兩組均持續(xù)護理至患者出院,并評估臨床護理效果。
1.3.1 心理狀態(tài)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兩個量表均由20個條目組成,均采用Likert 4級評分。SAS、SDS界點:50、53分,低于界點,表示無焦慮、抑郁,超過界點,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6-7]。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價兩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以患者實際表現(xiàn)為依據(jù),百分制,分數(shù)越高,說明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強[8]。
1.3.3 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簡明量表(SF-36)評價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共包括8個項目,分別為生理(機體疼痛、軀體角色、健康狀況)、心理(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社會功能、生命力。每項總分:100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量呈正比關系[9]。
1.3.4 護理滿意度 出院前采用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本院自制、百分制)評估患者滿意情況,分為3個等級:A滿意、B一般滿意、C不滿意,各等級對應評分:>80、60~80、<60分,總滿意度=(A+B)/總例數(shù)×100%。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護理前比較,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s)]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1。
組別 SAS評分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6) 53.11±5.56 51.41±4.85* 58.62±7.05 56.35±6.39*觀察組(n=56) 54.27±5.03 48.96±5.71# 57.33±5.26 47.37±6.87#t值 -1.18 2.45 1.12 7.44 P值 0.12 0.01 0.13 0.00
護理前,兩組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Barthel評分均高于護理前,觀察組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Barthel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1。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56) 48.56±8.04 61.43±9.12*觀察組(n=56) 49.11±8.72 79.07±9.93#t值 0.347 9.791 P值 0.729 0.000
觀察組護理后機體疼痛、軀體角色、健康狀況、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社會功能、生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s)]
時間 組別 健康狀況 社會功能 心理健康 情感角色 軀體角色 機體疼痛 心理衛(wèi)生 生命力護理前 對照組(n=56) 59.77±12.34 61.67±9.28 63.61±10.43 59.77±6.39 65.94±6.09 63.31±5.39 67.42±8.81 64.67±9.36觀察組(n=56) 58.30±9.36 60.72±10.15 62.09±15.37 57.43±7.41 64.20±7.19 62.07±6.37 65.39±7.26 63.34±6.88 t值 0.71 0.52 0.61 1.79 1.38 1.11 1.33 0.86 P值 0.48 0.60 0.54 0.08 0.17 0.27 0.19 0.39護理后 對照組(n=56) 78.31±5.61 73.58±6.22 75.12±5.96 69.61±5.15 78.55±4.98 72.36±5.66 74.43±6.13 79.59±5.33觀察組(n=56) 86.25±6.67 80.26±6.81 89.53±7.29 88.36±6.83 80.47±5.24 87.85±6.03 90.21±6.76 82.05±6.16 t值 6.82 5.42 11.45 16.40 1.99 14.02 12.94 2.26 P值 0.00 0.00 0.00 0.00 0.02 0.00 0.00 0.01
觀察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飲食、工作等均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受到上述高危因素影響,相關調查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我國,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發(fā)病人數(shù)呈升高趨勢[10-11]。相關研究指出,對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不良情緒直接影響其進展、預后,因此,加強其心理干預,可以促進其病情好轉[12]。以往在臨床常規(guī)護理中,作為護理人員,對醫(yī)囑執(zhí)行、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等更為重視,卻忽視了患者因疾病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問題,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導致其負面情緒難以排解,影響病情的轉歸[13]。基于此,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消除其不良情緒,利于其病情康復,在生活質量改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聯(lián)用敘事護理,傾聽患者故事敘述,了解患者內心,并采取有效的引導和紓解,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相比常規(guī)護理的心理干預效果更明顯。因此,兩組護理后SAS、SDS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實施敘事護理,可有效改善心理狀態(tài)。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機體疼痛、軀體角色、健康狀況、心理衛(wèi)生、心理健康、情感角色、社會功能、生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敘事護理可提升胃潰瘍伴穿孔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彌補常規(guī)護理服務的缺點[14]。除此之外,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通過增加訪視次數(shù),消除醫(y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的陌生感,拉近其距離,便于患者可以更方便地了解醫(yī)護人員的工作性質,可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改善不和諧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滿意度[15-16]。對于胃潰瘍伴穿孔患者,實施敘事護理,可有效提升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高。
在實施敘事護理時,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第一,作為一名護士,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在護理時要有耐心、同情心,要尊重患者,多關心患者,并能盡快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為今后的護理干預順利實施奠定基礎[17]。第二,護士為保證臨床護理干預實施的有效性,要保證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扎實性,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掌握敘事護理的技巧,在實施敘事護理過程中,可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問題,并及時予以其正向反饋[18]。在本次研究正式實施前,需統(tǒng)一對護士進行培訓,可通過故事分享會、欣賞電影、開照片展等多形式,增加護士的專業(yè)知識,并加強護士在聽、讀、寫作等方面的培訓,從而使其對敘事相關理論知識、技巧等有更深入的掌握。第三,因患者個體存在差異性,在對其采取敘事護理時,要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等綜合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干預方案,保證敘述方案順利開展。
綜上所述,敘事護理作為臨床重要的一種干預方法,不僅能對胃潰瘍伴穿孔患者焦慮、抑郁予以有效緩解,還能改善其生活質量,成效突出,推廣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