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召生
(銅沛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江蘇 徐州 221000)
在全球范圍內(nèi),心血管疾?。╟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仍然是導致死亡率最高的風險因素之一[1],且CVD在中低收入國家患病率正逐漸升高[2]。冠心?。╟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中國CVD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CVD總數(shù)的三分之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CHD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發(fā)病年齡也在逐漸下降。因此早發(fā)冠心?。╬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PCHD通常指男性年齡低于55歲或女性年齡低于65歲的CHD患者。
理想情況下,CVD預防應在個體早期就開始,以防止相關CVD風險累積導致PCHD的發(fā)生,從而降低全國CHD患病率。相關研究認為CVD家族史是PCHD發(fā)生的重要危險因素[3-4]。CVD家族史通常表現(xiàn)為個體暴露于共同的家庭行為和生活環(huán)境[5],雖然家族史是一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但通過早期干預減少對已知危險因素的暴露,可以降低有高危CHD家族史的個體患病風險[6]。因此,研究CVD陽性家族史對于預防PCHD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以評估中國有CVD家族史個體和PCHD之間的關系強度,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1年1-12月就診患者,共144例我院或外院冠脈造影確診CHD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發(fā)病年齡將其分為PCHD組(n=46)及晚發(fā)CHD組(n=98)。排除既往有慢性肺部疾病、慢性腎臟疾病、腫瘤史、孕婦或嚴重殘疾的患者。
將CVD家族史定義為參與者的任何一級親屬中的CHD或中風史。此外統(tǒng)計患者一級親屬的數(shù)量、診斷時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病史。冠脈造影采用Judkins法常規(guī)體位多部位造影,CHD診斷標準是冠脈造影結果顯示1支及以上主要冠脈血管管徑狹窄50%以上,冠脈病變累及回旋支、前降支、右冠脈≥2支為多支病變。
任何一級親屬的CHD或中風家族史都被定義為CVD的“任何家族史”。父親、母親、兄弟姐妹被定義為一級親屬。繼父、繼母、繼兄弟和繼姐妹被排除在外。高血壓,收縮壓為140mmHg及以上和(或)舒張壓為90mmHg及以上或是正服用降壓藥。吸煙史,一生內(nèi)吸煙20包以上或每天至少吸1支煙且持續(xù)一年以上。飲酒史,每個月至少飲酒一次包括應酬在內(nèi),或飲酒達到半年以上。血脂異常,總膽固醇(TC)≥6.22mmol/L、三酰甘油(TG)≥2.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4mmol/L,符合其中至少一項。糖尿病:空腹血糖≥7 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或明確有糖尿病史。每周低于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的體育活動被定義為久坐生活方式。體重指數(shù)高于25kg/m2被定義為超重。
使用SPSS 22.0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并以95%的置信區(qū)間估計McNemar的OR值。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最終入組144例患者,PCHD組46例,晚發(fā)CHD組98例。研究中PCHD組患者年齡顯著小于晚發(fā)CHD組(P<0.001),PCHD組吸煙比例、久坐生活方式比例、2型糖尿病比例顯著高于晚發(fā)CHD組(均P<0.05)。其他相關指標兩組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PCHD組和晚發(fā)CHD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s/n(%)]
表1 PCHD組和晚發(fā)CHD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s/n(%)]
注:OR:比值比;CI:置信區(qū)間。
項目年齡(歲)男吸煙飲酒久坐生活方式超重高血壓2型糖尿病高脂血癥P C H D組(n=4 6)5 2.0 5±1 3.8 3 2 8(6 0.9)2 0(4 3.5)3 0(6 5.2)3 3(7 1.7)2 9(6 3.0)2 6(5 6.5)2 2(4 7.8)3 3(7 1.7)晚發(fā)C H D組(n=9 8)6 7.8 2±7.5 6 1(6 2.2)3 4(3 4.7)5 8(5 9.2)6 2(6 3.3)5 9(6 0.2)6 0(6 1.2)2 9(2 9.6)6 4(6 5.3)P值<0.0 0 1 0.2 2 3 0.0 4 1 0.2 4 3 0.0 4 5 0.1 5 9 0.1 2 4 0.0 0 2 0.1 6 7 C r u d e O R(9 5%C I)1.6(0.9-2.8)1.5(0.7-2.1)1.3(0.8-2.0)1.1(0.7-1.6)2.3(1.5-4.2)2.2(1.3-3.4)3.1(1.2-8.1)
PCHD組家族史中有71.7%的患者有CVD家族史(CHD和中風合并),明顯多于晚發(fā)CHD組為24.5%(P<0.001)。另外PCHD組中父母有CVD和兄弟姐妹有CVD的比例也明顯高于晚發(fā)CHD組(60.9%vs21.4%,32.6%vs5.1%,P<0.001),見表2。
表2 CVD家族史與兩組CHD的相關性強度[n(%)]
與晚發(fā)CHD組相比,PCHD組報告1個、2個和3個或以上受影響家庭成員的病例比例明顯高得多(分別為39.1%vs18.4%、17.4%vs4.1%和15.2%vs2.0%)。CVD家族史中受影響的個體數(shù)量與PCHD呈線性遞增關系。與1個、2個或3個及以上受影響家庭成員和PCHD相關的OR分別為6.2(95%CI:3.1-12.5)、11.3(95%CI:4.2-32.3)和36.6(95%CI:7.5-176.1),見表3。
表3 CVD影響的家庭成員與過早CHD相關性的差異[n(%)]
CHD的病因及機制目前尚不明確,相關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疾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作用于不同環(huán)節(jié)導致[7],主要危險因素有性別、年齡、吸煙、家族史、肥胖、代謝、高血壓及糖尿病等[8]。本研究結果顯示CVD家族史獨立于年齡、性別和其他主要危險因素,與PCHD密切相關。受影響的家庭成員數(shù)量和PCHD呈線性遞增的強相關性也表明了一種潛在的因果關系,與“INTERHEART”研究結果一致[9]。相關研究也證實PCHD在有CHD家族史家庭中患病率更高,在一項歐洲橫斷面調(diào)查(EuroAspire II)中,1289名PCHD患者的兄弟姐妹中有10%也患有該疾病[10]。同樣,在丹麥登記的325名PCHD患者中,12%的兄弟姐妹已經(jīng)患有這種疾病,30%有心血管事件的重大風險(10年≥20%)[11]。因此,針對有CVD家族史的患者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可能有助于預防或延緩CHD的發(fā)生發(fā)展。雖然部分風險與家族史有關是通過遺傳機制介導的,但有研究證實生活方式的干預或及早治療對于有CHD高遺傳風險的個體同樣有效[12]。對于有CHD家族史的個體,在早期進行相關干預措施對于預防早發(fā)事件是必要的。然而即使在發(fā)達國家,也往往會忽視對高危家庭的篩查和進行有針對性的降低風險的干預措施。因此需要制定公共衛(wèi)生政策,加強對有CVD家族史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活方式指導。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主要是回顧性研究,單中心,樣本量較小。由于樣本量的限制未控制患者親屬年齡這一變量,可能會對試驗結果產(chǎn)生影響。因此需要更大的樣本量和多中心的研究來證實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CVD家族史與PCHD密切相關。PCHD的風險隨受影響的家庭成員數(shù)量的增加而線性增加。應針對性的對有CVD家族史的個體進行干預以降低心血管風險。在社區(qū)醫(yī)院為CVD患者的直系親屬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及生活方式指導,可能會對公共衛(wèi)生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