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萍萍 余莉萍
(福建省第三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心功能疾病,該病患者在病情發(fā)展期間可出現較為明顯的心悸、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表現,若未能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病情控制干預,則易引發(fā)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fā)癥,由此可對患者的健康水平造成嚴重威脅[1]。近年來,隨著現代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冠心病患者在發(fā)病后多可得到較為有效的對癥治療干預,進而使該病的危險程度及致死率均顯著降低,但在疾病治療周期及病情復發(fā)情況影響下,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的生活質量易受到較大影響,進而導致其疾病治療依從性及護理質量亦明顯下降[2-3]。針對上述情況,于冠心病患者的疾病干預基礎上同步開展有效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集束化護理模式在冠心病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70例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列為研究對象,全部患者的研究納入時間范圍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然后應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為患者開展平均分組,組別包括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
納入標準:(1)病情經臨床綜合診斷確診為冠心病心力衰竭;(2)均已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3)具有基本認知功能及完整臨床資料。
排除標準:(1)合并患有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疾??;(2)合并其他重癥疾病或惡性腫瘤;(3)無法主動配合開展研究內容。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包括基礎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環(huán)境護理等。
1.2.2 觀察組 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如下。
(1)成立集束化護理干預小組:選擇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加入護理小組,并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待確定小組成員構成后,即可于小組內開展疾病相關臨床護理教學及培訓,以有效提升護理人員的臨床護理技能。之后,小組成員應采用組間討論方式對患者的臨床護理重點及方式進行相應探討,并制定集束化護理干預計劃,之后依據護理計劃內容為患者開展臨床護理干預。
(2)集束化護理內容:①體位護理:為確保患者可維持良好的呼吸狀態(tài),護理人員需于患者臥床休養(yǎng)期間協助其將臥床體位調整為半臥位姿勢,同時適當調節(jié)床頭高度,以有效提升患者臥床期間的機體舒適度。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及心理狀態(tài)為其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并于干預期間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其自身病情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幫助其掌握有效的情緒宣泄方法,以此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病情現狀及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個性化飲食護理方案,同時鼓勵患者適當增加高維生素類食物及優(yōu)質蛋白攝入量,飲食內容則應以易消化類食物為主,少食多餐,以此有效改善患者的機體營養(yǎng)狀態(tài)。④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于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依據患者的運動耐受能力指導其開展適量室內步行練習,之后依據患者的練習效果適當調整運動總量;運動開展期間若發(fā)現患者存在呼吸困難、胸痛等不良表現則應立即終止運動,并給予患者相應的對癥處理。待患者的室內訓練效果較為滿意后,則可鼓勵其開展適量室外運動,以幫助患者加快預后康復速度。
(1)心功能對比:觀察患者接受護理干預后的心功能指標改善情況。
(2)生活質量對比:應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調查表(MLWHFQ)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展開相應評價,采用5級評分法,量表評分與生活質量水平成正比。
應用Epi Data 3.1軟件進行數據錄入,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的各項一般資料結果數據組間對比結果均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兩組的各項心功能指標數值均有所提升,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及每搏心輸出量指標數值均相對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護理后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n)35 35護理前40.15±1.11 40.17±1.14 0.074 0.941護理后49.56±1.04 55.17±1.49 18.265 0.01護理前30.16±1.59 30.19±1.57 0.079 0.937護理后35.11±1.90 41.64±2.35 12.784 0.001左室射血分數(%) 每搏心輸出量(mL)
護理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價項目評分均相對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水平對比(±s,分)
表3 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水平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n)35 35軀體功能25.64±1.90 19.45±1.79 14.029 0.001情緒狀態(tài)15.09±2.45 12.56±1.11 5.565 0.001社會功能13.69±1.94 10.16±1.56 8.389 0.001遵醫(yī)行為11.69±1.94 9.10±1.01 7.006 0.001
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及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發(fā)病率亦呈現逐年遞增趨勢,該病作為一種由動脈粥樣硬化所引發(fā)的心功能疾病,較易并發(fā)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表現,進而可對機體健康水平造成嚴重威脅[4-5]。多數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接受臨床對癥治療后雖可得到較為理想的病情控制效果,但在該病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影響下,其在治療干預期間較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治療依從性降低、中斷治療等情況,從而可對患者的整體療效及預后康復質量均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于治療基礎上,為患者同步開展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6-7]。集束化護理是一種以循證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措施,該護理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可有效規(guī)范各項護理流程,提升護理工作針對性及細致程度,而通過將上述護理方法應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護理中,則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改善不良心理狀態(tài)及護理干預質量,由此可明顯加快患者的病情康復速度,提高生活質量水平及護理滿意度[8-9]。
為進一步驗證上述護理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文于研究開展期間為觀察組患者于護理過程中開展了集束化護理干預,進而發(fā)現,護理后,觀察組的各項心功能評價項目指標數值及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從而說明,集束化護理應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護理干預之中可明顯改善機體心功能,提升生活質量水平及護理干預質量。上述研究結果與劉洋[10]的相關研究中的結果數據較為相似,由此進一步證明了集束化護理模式在冠心病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總而言之,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于護理期間開展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恢復機體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