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敏,肖 蓓,李月芳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 江蘇徐州221000)
腦卒中是顱腦內部組織在炎性因子、血液學因素、血栓栓子等不良因素影響下,導致血管發(fā)生病理性改變的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常表現(xiàn)為患者突發(fā)性一側肢體麻木偏癱、視物能力逐漸減弱或喪失、頭暈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還會引發(fā)癱瘓、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腫等并發(fā)癥,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行為生活,嚴重時還會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介入治療通過對患者股動脈進行穿刺,可有效疏通栓塞閉塞的血管,因其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成為臨床治療首選。但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忽視了患者自身機體恢復發(fā)展的需求,護理干預也相對較為盲目,導致臨床護理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2]。因此,實施系統(tǒng)、科學的護理干預十分關鍵。功能綜合評定(FCA)量表指導的早期康復護理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措施,被廣泛應用在護理領域[3]。本研究主要探討FCA量表指導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在腦卒中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5月1日收治的138例腦卒中介入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綜合評分<26分者;②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16分、線段刪除試驗(AL-bert)得分>2分者;③24 h內發(fā)病者;④經(jīng)核磁共振(MRI)、頭顱CT等檢查發(fā)現(xiàn)頸內動脈系統(tǒng)供血區(qū)、丘腦內部、內囊發(fā)現(xiàn)病理造口,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癲癇大發(fā)作、帕金森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顱腦內部惡性腫瘤者;②伴隨甲狀腺功能亢進、中毒性代謝疾病及顱腦外部重創(chuàng)損傷出血者;③伴有呼吸腎臟功能衰竭、藥物或酒精依賴史,脊髓造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④經(jīng)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綜合評分>1分、嚴重的精神刺激,有躁狂、自傷或傷及他人傾向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9例。對照組男36例(52.17%)、女33例(47.83%),年齡(53.67±1.34)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20.38±1.26);伴有糖尿病史41例(59.42%);病變性質:腦梗死34例(49.28%),腦出血35例(50.72%);病程(15.37±1.21)d;NIHSS評分(15.67±1.21)分;邏輯記憶測驗(LMT)評分(5.52±1.34)分;MoCA評分(18.39±1.21)分;聽覺詞匯學習量表(AVLT)評分(28.41±1.32)分。觀察組男37例(53.62%)、女32例(46.38%),年齡(53.68±1.36)歲;BMI(20.41±1.31);伴有糖尿病史42例(60.87%);病變性質:腦梗死33例(47.83%),腦出血36例(52.17%);病程(15.41±1.26)d;NIHSS評分(15.63±1.25)分;LMT評分(5.56±1.36)分;MoCA評分(18.41±1.23)分;AVLT評分(28.43±1.34)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為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淋浴、書寫、進食、穿衣、如廁等日常生活的訓練指導,提高患者日常行為能力。②為提高患者臨床治療的積極性,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不良心理情緒的變化,了解患者、家屬對疾病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析患者心理需求,對患者進行統(tǒng)一、針對性較強的心理疏導、專業(yè)知識健康教育。③為使患者快速康復,護理人員通過視頻、音樂、回憶等治療方式,刺激患者的感知覺,加強對患者記憶、認知等方面的訓練。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寫作、朗讀等社會活動,使患者盡快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FCA量表指導的早期康復護理。為使護理人員為患者制訂的康復訓練護理更加科學化、合理化、規(guī)范化,可采用FCA量表,綜合評價患者的功能恢復情況,并根據(jù)評定的不同等級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
1.2.2.1 評定標準 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的完成情況,對其進行綜合評估。①轉移能力:患者可自主進行沐浴、自行從床上轉移至輪椅、自行如廁;②自我照料能力:穿脫衣物、自主進食、洗臉刷牙;③行走能力:上下樓梯、步行;④括約肌控制能力:直腸、膀胱括約肌能力;⑤認知能力:分類、邏輯思維、瞬時記憶、長時記憶、社會交往;⑥語言能力:閱讀、口語敘述、字面書寫、聽力理解。以上每項根據(jù)患者完成的程度進行評價,滿分為6分,最低1分,共18個項目綜合累計得分為108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功能等級越好,護理人員可將綜合評分劃分為不同程度等級,根據(jù)等級的不同實施針對較強的護理干預措施。
1.2.2.2 康復護理干預措施 ①Ⅰ級:綜合累計得分在18~62分。手術結束24 h后,為早期恢復肢體肌肉功能,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程情況應用Auto MoveAM800神經(jīng)網(wǎng)絡重建儀,實施肌電生物反饋方法治療,將電極儀片置于患者患側肢體肌肉上,將儀器脈沖寬度調節(jié)至100~400 μs,輸出電流0~60 mA,刺激持續(xù)時間2~20 s,頻率10~100 Hz,刺激間隔時間2~50 s,啟動儀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觀察患者對反饋儀的承受狀態(tài),1次/d,每次治療持續(xù)時間為25~30 min。②Ⅱ級:綜合累計得分63~89分。為使患者肢體功能得以快速康復,護理人員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為其制訂較為適宜的運動訓練計劃。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坐位指導訓練,協(xié)助患者進行從床上坐起-移至床邊-雙腿下垂床邊坐位-自行移至床邊椅子上-坐位平衡訓練,每次持續(xù)15~20 min,2~3次/d。同時,護理人員還可指導患者進行扶墻站立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將重心盡量放置于前足底,前屈,觀察患者有無惡心、頭暈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站立時間從開始5 min逐漸延長,時間控制在30~40 min,2~3次/d。③Ⅲ級:綜合累計得分90~108分。為加強患者認知、記憶能力,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視覺掃描練習。在患者床上、桌面上堆放一些積木或硬幣,告知患者撿取相應形狀數(shù)量的積木硬幣,還可組織患者進行拼圖或進行圖畫填充色彩游戲訓練,對患者視覺、運動感知覺進行一定刺激訓練。同時,為更好地訓練患者的語言功能,護理人員為其挑選文章節(jié)選,鼓勵患者進行閱讀練習,朗讀結束后,可打亂文章中文字的順序,告知其進行逐字閱讀,每次訓練15~30 min,每天早晚各1次。
1.3 評價指標 ①臨床指標: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綜合測評患者的日常行為能力,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日常行為能力越好;采用康復鍛煉依從性量表評價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滿分為5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越好;比較患者的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生活質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價兩組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領域(6個條目,滿分為30分)、生理領域(7個條目,滿分為35分)、環(huán)境領域(8個條目,滿分為40分)、社會領域(3個條目,滿分為1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③并發(fā)癥:嚴密觀察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壓力性損傷、肺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2.2 兩組WHOQOL-100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WHOQOL-100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壓力性損傷、肺栓塞等7例(10.14%),觀察組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例(1.4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77,P=0.029)。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人們對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免疫能力呈逐漸下降趨勢,基礎疾病的發(fā)病率日趨增高,腦卒中作為較為多見的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之一[4-5]。由于患者腦局部血管發(fā)生器質性損傷,導致顱腦組織發(fā)生彌漫性腦功能缺損,臨床表現(xiàn)為肢體感知覺功能突發(fā)性障礙、不能進行自主吞咽、空間定向力理解能力出現(xiàn)障礙、共濟功能失調等,臨床上常采用介入手段,對閉塞的動脈、靜脈進行疏通,但術后護理效果不容樂觀,嚴重影響患者康復。因此,實施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FCA量表指導的早期康復護理是現(xiàn)階段護理方法較為先進、護理理念較為人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在FCA量表的借助下,全面掌握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制訂針對性較強的康復護理指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彌補常規(guī)康復護理中存在的不足[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ADL、康復鍛煉依從性、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心理領域、生理領域、環(huán)境領域、社會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與王文慧等[7]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見,通過綜合評價患者,將其劃分為不同功能恢復等級,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為早期促進患者術后肌肉功能的恢復,應用生物電反饋儀刺激肌肉,可根據(jù)患者自身實際病程恢復情況,為其制訂合適的坐位、站立運動訓練,對患者自身肢體功能進行有效鍛煉[8]。同時,為改善患者認知、語言功能,護理人員通過撿拾積木、硬幣及閱讀文章等視覺掃描練習,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介入術治療患者實施FCA量表指導的早期康復護理,可改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