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 坤,王慧林
(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xié)作江蘇中心,江蘇 蘇州 215000)
甘蔗中蔗糖含量較高,一般成熟甘蔗含糖12%~15%。將甘蔗中的蔗糖制成商品糖的過程稱為提煉。糖廠制糖可分兩大步驟,即由蔗取汁和由汁取糖[1]。由蔗取汁亦稱提汁,由汁取糖亦稱煮煉。提汁得到的混合汁中含有大量懸浮顆粒(如蔗糠、蔗蠟等),以及大量的半懸浮微粒(如淀粉等),它們原來是不溶解的,但經(jīng)過長時間高溫處理后,會有一部分溶解或轉變成膠體狀態(tài)分散到蔗汁中,一些原來淺色的物質在高溫下變?yōu)樯钌镔|[2]。甘蔗制糖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除去蔗汁中的雜質與色素類物質,即澄清工藝[3]。澄清的基本方法有石灰法、亞硫酸法和碳酸法三大類,均存在一定的缺點[4]。①石灰法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制糖方法,工藝過程簡單,只能用來生產(chǎn)原糖。②亞硫酸法產(chǎn)品質量波動較難適應優(yōu)質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特別是二氧化硫的殘留問題[5]。③碳酸法濾泥堿性大,較難處理,對環(huán)境污染嚴重。多年來,國內外為改進制糖工藝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在檢索時,中文選擇CNABS數(shù)據(jù)庫,外文選擇VEN數(shù)據(jù)庫,采用關鍵詞“甘蔗”“蔗糖”等與分類號C13B 20組合檢索,對篩選到的文獻進行分類統(tǒng)計。
VEN數(shù)據(jù)庫檢索結果顯示,該領域最早的專利申請出現(xiàn)在1873年,此后直到1920年,一共只有6件專利申請,均為英國申請(由于該時間段時間跨度大,申請量少,故在圖中僅顯示為1920年)。1920年美國出現(xiàn)首件專利申請,此后直到1960年,專利申請數(shù)量增長緩慢。1960年起,申請量開始有較大增長,近年來,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全球專利申請趨勢圖如圖1所示。
圖1 甘蔗制糖蔗汁澄清工藝全球專利申請趨勢圖
CNABS數(shù)據(jù)庫檢索結果顯示,國內自1985年開始出現(xiàn)有關蔗汁澄清工藝的專利申請,這與我國專利制度建立時間較晚存在一定聯(lián)系。由圖2可知,1985—1995年,10年間申請量僅22篇,1996年開始申請量有所增加,1996—2005年申請量達到74篇,從2005年開始,申請量迅速增長,十幾年內申請量達到207篇。
圖2 甘蔗制糖蔗汁澄清工藝國內專利申請趨勢圖
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美國在該領域的專利申請數(shù)量最多(105件),其次依次為英國(55件)、日本 (47件)、德國(42件)、澳大利亞(40件)、法國 (33件)和加拿大(16件),其中英國是該領域專利申請最早的國家。
1873年出現(xiàn)的英國專利申請GB187300682A[6]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使用磷酸-亞硫酸法澄清甘蔗壓榨汁的專利申請,該工藝到如今依然應用廣泛。1921年美國在該領域提出首件專利申請US1509355A[7],其提出在甘蔗汁中加入絮凝劑與蔗汁中雜質形成沉淀,通過離心去除沉淀從而使蔗汁澄清,該專利最早提出使用絮凝劑部分替代二氧化硫。近年來,開發(fā)新的絮凝劑重新成為該領域重要研究方向。
該領域的國內申請人多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è),個人申請較少,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廣西工學院、廣西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專利申請人地域集中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qū),與甘蔗制糖工業(yè)的地域分布相吻合。該領域的國外申請人具有數(shù)量多、申請量分散的特點,申請人多達上千,申請量最多的僅有10件。
廣西工學院是該領域的重要申請人,其在該領域的專利技術始于2007年的專利CN101356958A[8],該專利提出對傳統(tǒng)硫熏中和工藝進行超聲波強化,提高蔗汁中和反應速度和反應程度,使二氧化硫消耗完全,提高脫色效果,降低成品中殘硫量以及Ca2+含量。
2008年,CN101481745A[9]提出在提汁階段添加ClO2,破壞蔗汁中氧化酶,減少后續(xù)過程中有色物質的形成,從而降低糖汁色值;CN101481746A[10]提出將ClO2分別添加到清汁、糖漿或糖膏中,色素雙鍵被氧化斷裂,有色物質被破壞,生成分子量較低、含雙鍵較少,且不能再縮聚成有色物的物質,降低了成品色值,提高了成品純度。
2009年,CN101485409A[11]提出渦流強化硫熏中和反應,渦流的空化效應能夠使沉淀的生成速率大大提高,從而降低成品殘硫量和Ca2+含量,減少設備管道積垢;CN101836703A[12]提出在所述硫熏中和工序中加入經(jīng)過凈化處理、清除了SO3的SO2氣體,從而減少CaSO4的生成,能夠防積垢、降低成品糖灰分;CN101805805A提出超聲強化蔗汁澄清,CN101805806A[13]提出渦流強化CO2飽充反應,兩種方法均能提高蔗汁中和反應速度和反應程度,降低殘硫量;CN101845521A提出二級硫熏中和反應,充分利用傳統(tǒng)硫熏中和工序中未被吸收的SO2,使SO2吸收充分,降低蔗汁中、Ca2+的殘留量。
2011年,CN102260753A[14]提出利用檸檬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獲得檸檬酸鈣沉淀顆粒,用于糖汁脫色除雜澄清,澄清脫色除雜的效果好、成本低、原料易得、濾泥少。
2013年,CN104152590A[15]提出利用亞硫酸銨或亞硫酸氫銨替代二氧化硫,與石灰乳反應生成亞硫酸鈣顆粒沉淀,CN104152589A[16]提出利用碳酸銨或碳酸氫銨替代二氧化碳,與石灰乳液反應生成碳酸鈣顆粒沉淀,兩種方法用于糖汁中澄清、脫色、除雜,澄清脫色除雜的效果好;CN103122397A[17]提出用水力微振蕩強化蔗汁中和反應的方法,能強化蔗汁中和反應,使清汁純度提高1%以上;石灰、硫磺用量減少20%以上;CN103276113A[18]提出基于zeta電位值調節(jié)硫熏中和汁中添加絮凝劑的方法,該方法既確保硫熏中和汁取得最佳的絮凝澄清效果,又能節(jié)約材料,提高蔗糖質量。
現(xiàn)代制糖澄清工藝主要采用碳酸法和亞硫酸法。碳酸法清汁色澤低、產(chǎn)品純度高、清凈效率高、殘硫量低,但是耗用大量石灰和二氧化碳,成本較高,且會生成污染環(huán)境還難以處理的強堿性濾泥;亞硫酸法的澄清效果依賴于SO2用量,導致成品的SO2殘留量高,影響食品安全性,且SO2具有氧化還原性,會導致白砂糖返黃,且在清汁中殘留的Ca2+、等離子易導致設備結垢,縮短設備壽命,降低生產(chǎn)效率。為解決上述問題,該領域國內外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分支有如下幾點:①開發(fā)新型絮凝劑。②開發(fā)新型脫色工藝。③減少濾泥排放。④減少設備結垢。⑤強化絮凝反應。以下對開發(fā)新型絮凝劑和開發(fā)新型脫色工藝相關專利研究進行簡單介紹。
3.2.1 開發(fā)新型絮凝劑
國內專利技術的重點集中于開發(fā)新型的絮凝劑。進入2000年以后,由于科技發(fā)展,生活水平的進步,人們對食品生產(chǎn)的安全性和環(huán)境友好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保證澄清效率的同時,開發(fā)安全性好、環(huán)境友好的新型絮凝劑成為該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以CN1451765A[19]為代表,其采用復合磷酸鹽代替磷酸,有效避免了磷酸這種強酸的危險性;CN1099720A[20]開發(fā)了殼聚糖和植物提取物作為新型絮凝劑,其來源于天然動植物,無毒副作用,易降解;CN1865134A[21]以地衣芽孢桿菌等為原料合成了一種新型絮凝劑,避免了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丙烯酰胺的難降解性及神經(jīng)毒性??梢钥闯觯瑢τ谛跄齽┑难芯繜狳c不再僅限于提升澄清效率,而是逐步聚焦于安全性及環(huán)境友好性這兩個方向。
3.2.2 開發(fā)新型脫色工藝
1873英國專利申請GB187300682A首次介紹了使用磷酸-亞硫酸法澄清甘蔗壓榨汁的專利申請,由于磷酸-亞硫酸法存在一定的缺點,國外對開發(fā)新型絮凝劑來部分或者全部取代SO2以及開發(fā)新的脫色工藝也進行了一定研究。1921年美國專利申請US1509355A首次介紹了在甘蔗汁中加入絮凝劑與蔗汁中的雜質形成沉淀,然后通過離心去除沉淀物從而使蔗汁澄清的技術。國外關于開發(fā)新型絮凝劑的專利研究在1980—2000年期間較多,近年來研究較少。
蔗汁的澄清既需要去除沉淀,也需要除去色素,改善蔗汁的色澤,從1980年開始,國外逐漸開始研究如何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除去色素,該研究一直在持續(xù)進行,以US6174378B1、EP0635578A1等為代表,根據(jù)蔗汁變色的原理,先后采用了破壞蔗汁中氧化酶、使用氧化劑破壞蔗汁色素、復合酶澄清、離子交換樹脂、膜分離、磁性澄清、低溫磷浮、超濾以及反滲透等一系列新型技術。
另外,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由于對沉淀、絮凝等澄清手段機理的研究已經(jīng)較為成熟,除了開發(fā)新型絮凝劑、改進老的工藝路線之外,為了進一步提高蔗汁澄清的效率,國外開始注重對現(xiàn)有技術進行完善,關注如何提高蔗汁的中和反應的速度和反應程度。自1990年以來,不斷有強化反應的專利技術問世,以US19990374582A、CA2808746A1等為代表,關于強化反應的專利技術的演進路線為超聲強化→渦流反應→管道反應器及輔助絮凝裝置→水力微振蕩→基于zeta電位值調節(jié)→電解→超聲電解→超聲熱聯(lián)。
由脫色工藝和強化反應的技術演進路線可以看出,上述新采用工藝多為物理化學領域近年來逐步出現(xiàn)的新興技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其他領域中出現(xiàn)的新技術也不斷被應用到蔗汁澄清領域中來。
通過上文分析可知,在蔗汁澄清領域,國內外研究重點有所不同,國內的研究重點為開發(fā)新型絮凝劑,而國外關于開發(fā)新型絮凝劑的研究比國內要早,目前已將研究方向集中于去除色素和強化絮凝反應。此外,隨著科技發(fā)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安全性、環(huán)境友好性是該領域技術研發(fā)的最新要求,且所開發(fā)的新工藝多為物理化學領域近年來逐步出現(xiàn)的新興技術,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其他領域中出現(xiàn)的新技術也會不斷被應用到蔗汁澄清領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