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新,常光萍,韓生,黃莎華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上海 200233
2上海市醫(yī)藥學校,上海 200135
對于以培養(yǎng)一線操作工程師為主要目標的應用技術類高校,實驗教學是最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有限的實驗教學時間內強化實驗教學的效率,改進實驗報告(包括預習報告)的評閱和講評具有重要作用。實驗報告的評閱除了準確評價學生的實驗成績外,還應使學生學會解決實驗中問題的方法,對實驗中的問題及時進一步思考,找出實驗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往教師批改實驗報告,往往只看實驗結果或數據,然后寫上簡單的得分等級。不及時批改、不進行講評,則易造成學生以完成任務式寫實驗報告,甚至有嚴重的抄襲現象。學生拿到批改后的實驗報告后往往丟棄在一邊不再研讀,更談不上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深層思考。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弊端。筆者通過對實驗報告進行對話式批改[1],并通過講評及改進后再批改,及時解決學生實驗中的問題,每做一個實驗進步一次,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實驗操作及現象觀察的認真程度,還引導了學生對實驗的深層思考,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嚴格的預習報告制度可以把在實驗前對教師講解的依賴轉化為學生自己的主動學習,還能學會查閱資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2,3]。每次實驗開始前(第一次是實驗緒論課結束后)布置下次實驗(一般是一周一次),簡單講述實驗預習報告的要求[2],規(guī)定實驗前兩天交給老師,向學生告之預習報告占實驗成績總分10%,并進一步告之分數的細致分配,如實驗目的、原理占2%,實驗操作過程占5%,實驗試劑的性質、儀器使用方法(第一次使用時寫)及注意事項占3%,以督促學生認真對待。
收到預習報告后,在正式實驗前必須完成批改并發(fā)還給學生,除列出分數外,還需對預習報告中缺陷部分加以指出。最初很多學生照抄實驗教材,如實驗目的、原理和步驟等,試劑性質、儀器使用方法則由于教材中沒有就空著,因此得到的分數較低。
實驗前對預習報告進行簡單講評,表揚優(yōu)良者,著重指出預習報告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相關資料的缺乏,講授資料查找的方法,使學生在完成后面的預習報告時學會查找相關資料。從第五次實驗起,對制備實驗還要求學生查找與教材不同路線的實驗方法,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如硫酸亞鐵銨的制備,教材上是用鐵粉與稀硫酸反應,然后用生成的硫酸亞鐵與等摩爾的硫酸銨反應,有些學生就查找了先用鐵礦石粉或鐵銹與稀硫酸生成硫酸鐵,再加入少量鐵粉生成硫酸亞鐵,然后加入硫酸銨生成硫酸亞鐵銨。對提出這種方法的學生首先進行表揚,然后讓大家思考有什么缺陷,鐵應該加多少克,多余的鐵粉怎么處理,硫酸銨應該加多少克,在做教材上實驗的同時考慮這些問題。又如醋酸解離常數測定實驗,教材上是用pH計測定H+濃度,有學生在預習報告中提出用酸堿滴定法來測H+濃度,講評中讓大家討論是否可行,在滴定過程中平衡是否移動。
實驗做完后,一般情況是下周實驗時交實驗報告,再下周做實驗前講評。如這樣,從做實驗到批改后講評至少過了兩周,學生對實驗的記憶已淡化,效果會大打折扣。我們要求實驗結束三天后必須交實驗報告,教師及時批改,在下次實驗前把批改后的實驗報告發(fā)給學生以便進行講評。
在實驗報告評閱中除實驗現象、數據和結論外,對實驗過程的描述及現象的解釋尤為重要。實驗報告占總分60%,其中現象、數據和結論只占20%,實驗過程的描述及現象的解釋占20%,實驗體會占20%。批改實驗報告不是簡單地寫個分數或等級,而是對話式,如實驗中間有什么變化,發(fā)現問題是如何解決的等。先給出初步分數,待下次實驗報告改進后再給出最終分數,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報告對話式批改1 (硫酸銅提純實驗)
批改完的實驗報告發(fā)給學生,在后一次實驗前進行實驗報告講評。主要講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如實驗報告的格式、書面用語方面的問題;對實驗過程缺乏描述,有些對實驗產物缺乏語言描述,對實驗數據缺乏分析、實驗體會寫得太簡單等,然后指出改正的意見。如制備實驗,對于得到的固體產品,大多數學生除了寫固體以外沒有進一步的描述,可把上次較典型產品照片在PPT上放映,然后要求學生進一步觀察描述,是粉狀的、塊狀的還是針狀的;又如在做蒸發(fā)結晶實驗時部分學生蒸發(fā)皿發(fā)生爆沸,從溶液內傳熱情況、蒸發(fā)皿中局部過熱啟發(fā)學生思考爆沸形成的原因;元素化學實驗中,2 mol·L?1SnCl2溶液中滴入2 mol·L?1NaOH溶液應該有沉淀,很多學生實事求是地寫了未觀察到沉淀,部分學生寫了有白色沉淀,講評時當場示范確實沒有白色沉淀,然后分析原因,原來實驗室在配制SnCl2溶液時,為了防止水解加入了過量的6 mol·L?1HCl,在用6 mol·L?1NaOH中和掉HCl后,白色沉淀出現了。由于時間關系,對個別學生實驗中的問題,在巡視實驗時個別與學生交談。
學生改進后的實驗報告與后面一次實驗報告同時交,批改時著重看講評后及對話式批改后學生的應答,實驗體會的改進,根據改進情況再給出成績。發(fā)現幾乎所有的學生對實驗報告都進行了修改,如蒸發(fā)皿發(fā)生爆沸的學生找出的原因是蒸發(fā)皿壁上析出的固體在鏟下后沉入底部,使體系傳熱不暢底部過熱而爆沸;如寫2 mol·L?1SnCl2溶液中滴入2 mol·L?1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的學生承認了由于理論先入為主,沒看到沉淀以為自己實驗操作錯誤怕扣分而寫成有沉淀,并表示以后實驗一定要以觀察到的實驗事實為依據。大部分學生在實驗體會一欄中把實驗中發(fā)生的問題,如何解決或該如何解決都寫出了,還寫了自己做本次實驗在認識上的提高。
無機化學實驗課時數不多,實驗一共只有十幾次,在不多的實驗課時中,通過上述實驗報告的批閱及講評,講評修改后再評閱,即使每一次實驗只搞清楚一個問題,通過十幾次的實驗,學生們的實驗能力有了顯著的進步。
學會用專業(yè)語言來準確描述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現象及實驗結果。如加熱,很多同學開始用口語“燒一下”,攪拌說“掏一掏”,溶解說“化了”,通過講評這些不規(guī)范的口語都得到了糾正。由于每次實驗報告都有占分20%的實驗體會一欄,鍛煉學生用科學、規(guī)范、簡練且有較強邏輯性的語言來總結本次實驗的經驗、教訓,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由于報告要求仔細描寫實驗的現象、結果,使學生實驗時認真細致地觀察實驗現象,生怕漏掉哪怕一個實驗現象及變化。一些我們平時不太注意的現象也被學生捕捉到,如元素實驗中,亞硝酸鈉溶液能使紫紅色的KMnO4溶液褪色,但全班有兩位學生的實驗KMnO4溶液未褪色,詢問中兩位同學均觀察到了酸化后溶液曾短暫的呈淡藍色,然后變成無色,原來亞硝酸根酸化后的亞硝酸分解生成淡藍色的N2O3,N2O3不穩(wěn)定,很快分解,變成氣體逸出,故溶液中沒有能與KMnO4反應的還原劑,溶液不褪色,很好地解釋了異樣的現象。
由于實驗報告的對話式評閱,對實驗中問題的探討不斷深化,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并且逐漸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硫酸銅提純時加堿量太多,生成了大量藍色沉淀,學生們不是簡單地倒掉重做,知道用稀硫酸使藍色沉淀先溶解,然后用較稀的NaOH溶液(甚至自己稀釋)來調溶液的pH,直到pH接近4;又如蒸發(fā)皿發(fā)生爆沸時,很多學生會先暫停加熱,取下后通過稀釋、攪拌及重新過濾讓待蒸發(fā)物完全溶解后再蒸發(fā)。
由于對話式批改實驗報告,對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迫使教師也要做很多思考和補充實驗來應對學生的回復。近三十年的實驗教學實踐,積累了大量學生實驗中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這些問題的素材,使實驗教學工作順利且有效,特別是年輕教師能較快地進入角色。在筆者編寫的《無機化學實驗》[4]教材中專門有無機化學實驗指導一章,我們根據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經常容易忽視的問題、容易常犯的錯誤、試劑常易出現的問題以及由此造成實驗失敗的原因,結合實驗的關鍵操作、安全技術等問題進行必要的提示和分析。
現在高校每門功課都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很多教師從祖國悠久的科學文化中尋找思政內容,以激起學生對民族深厚科學沉淀的自豪感。實際上大部分的現代科學包括化學都起源于西方,我國歷史上有影響的化學實踐不多,且沒有形成嚴格的科學體系,但可激勵我們在無機化學實驗課程中積極預習、仔細操作、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牢固掌握實驗的基本原理和實驗操作技術,為了祖國快速發(fā)展使自己變得強大也是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