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摘要:對于教育,真正需要做的是種下“教育的種子”,讓其在受教育者體內生根發(fā)芽,使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而這“種子”就是人的習慣、認識、情緒和意志的整合,要以培養(yǎng)習慣為起點,在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控制培養(yǎng)難度,刻意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鍛煉意志。反過來,再利用認識、情緒和意志來促進習慣的形成和保持,從而形成一個閉環(huán)的回路,促使受教育者不斷成長進步。
關鍵詞:教育;習慣;認識;情緒;意志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4-0046-03
廣義的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與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很多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無從下手,找不到著力點,所以研究教育的關鍵點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教育,無論家長還是教師都要努力種下“教育的種子”,讓其在受教育者體內生根發(fā)芽,使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實現不斷進步。而“教育的種子”就是人的習慣、認識、情緒和意志的整合,它們互相影響、相互促進,能促使受教育者不斷成長進步。具體來講,首先需要重視習慣的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受教育者習慣的過程中,注重提升其對習慣的認識,并靈活調整培養(yǎng)的難度,實現培養(yǎng)其情緒、鍛煉其意志的目的。反過來,認識的提升,尤其是對習慣的認識提升,會使受教育者愿意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接受和保持習慣,而積極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會讓受教育者形成和保持習慣的過程變得更容易。
習慣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貫的、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會經常地、反復地出現在行為中,并不假思索、自動地體現于行為中,且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這就意味著習慣能讓人自然而然地堅持某種行為,不需要付出太多意志努力。而本文的習慣指的是有利于受教育者學習成長且難以形成的習慣,如每日晨跑、每日閱讀、復習總結等。通過培養(yǎng)這些習慣,受教育者可以自然而然地學習進步、提升思想品質、增強體質。同時,因為這些習慣難以形成,所以在培養(yǎng)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各種挫折,而面對和克服挫折的過程,也是提升認識、培養(yǎng)積極情緒和堅強意志的過程。
習慣是教育的起點,在嬰兒時期,孩子的思維還未成形,父母通常會幫助其養(yǎng)成一些好的習慣,如按時吃飯、按時起床,這就是最開始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強調:“中小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習慣。”可見習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好的習慣可以讓學習事半功倍,讓人在無意中快速提升自己。這里說的無意,實則是有意后注意。注意是學習的起點,但注意分為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只有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而養(yǎng)成好的習慣,能讓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為無意后注意,從而減少其努力程度,降低其學習難度。同時,學習習慣具有生成性、固定化、自動化、情感依賴的特點,也就是說學習習慣可以后天培養(yǎng)。習慣一旦形成,就會重復地自動去從事該行為,而且不進行這種行為甚至會感到不安,這表明好的學習習慣能讓人不由自主地進步。
但是,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容易。眾所周知,懶是人的天性,動物也有趨利避害的天性,而人們需要養(yǎng)成的許多好習慣就違背了這一天性,比如養(yǎng)成晨跑、復習總結的習慣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短期內根本感受不到這些習慣帶來的好處,這就需要不斷練習以此來養(yǎng)成習慣,而養(yǎng)成習慣的過程必然會改變人的認識、情緒和意志。有一句諺語是“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在多做事與少做事之間,人們通常都會選擇少做事,可一旦通過“常常做”形成“做事”的習慣后,對做事的認識和態(tài)度就會發(fā)生變化,不會認為多做事與少做事之間有多大區(qū)別,多做事只需要無意后注意,也不需付出太多意志努力,就不會去刺激天性中的“懶”,不再討厭多做事。同時,人們在選擇少做事到習慣多做事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去戰(zhàn)勝自己的惰性,而這就是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磨煉意志的過程。
所以,好的習慣不僅能減輕學習的壓力,也能因為習慣而改變自己的認識和情緒,并在習慣的形成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意志。根據行為心理學的觀點,一個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經過三周以上的行為重復,而一個習慣的穩(wěn)定則需要三個月以上的行為重復,但單純依靠不斷重復行為而形成并保持習慣是非常困難的,需要認識、情緒、意志這三方面的配合。
認識是頭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提升認識是教育的主要內容,而且豐富的認識有利于學習遷移,降低新認識的學習難度。這里的認識主要指通過習慣得到的知識及對習慣的理解性認識,好的習慣能自然而然地提升認識,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意志努力。而加深對習慣的理解性認識,會強化受教育者的動機,促使其有意接受和堅持這種習慣。
好的習慣會促進認識的提升,可如果對習慣的認識沒有提升,習慣將很難保持,畢竟習慣的保持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和努力。根據理性人的人性假設:主體總是追求其目標值或效益函數的最大化,如果其額外的付出沒有得到額外的回報,則自然不愿意去形成或保持這種習慣。人只有對習慣有一定的認識,認識到習慣帶來的長遠效益,才會進一步激發(fā)其動機。當過兵的人最能體會這個過程,新兵訓練時,被迫養(yǎng)成早睡早起、鍛煉身體、整潔等好習慣,可退伍后或沒人要求其堅持這些習慣時,一些人便會放棄這些習慣,唯有深知這些好習慣的意義的人,才會付出意志努力,要求自己繼續(xù)堅持這些習慣。
對習慣的認識的提升是一個困難的過程,因為形成好習慣更容易讓人感受到的是費時費力,而不是舒適愉快。如果對習慣的認識不夠,就難以產生相應的動機,也就難以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比如晨跑這個習慣,雖然可以強身健體,讓人早起且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但在訓練中難以體會到這些,更容易讓人感受到的是打擾人的睡眠、讓身體勞累,如果對晨跑習慣只有這樣的認識,那么必然不會產生動機去主動養(yǎng)成和保持這一習慣。
因此,在習慣的養(yǎng)成和保持過程中,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受教育者感受到習慣的意義及其帶來的好處。同時,要分享關于習慣養(yǎng)成的理論、故事等,讓受教育者相信該習慣定會促進其成長進步,這樣受教育者才會愿意克服習慣帶來的不適感和困難,努力調整情緒、付出意志努力去形成和保持該習慣。
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也就是說,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情緒,好的情緒有利于潛能的發(fā)揮,形成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有助于習慣的養(yǎng)成。
情緒是動機的源泉之一,對活動起推動、促進和調控的作用,它能激勵人的活動,提高人的活動效率。積極的情緒會讓人更好地接受習慣,使人斗志昂揚,而消極的情緒則會阻礙人的意志行動。如果受教育者對某一習慣好奇、感興趣或感到快樂,自然會繼續(xù)養(yǎng)成或保持這一習慣。相反,如果受教育者對某一習慣有抵觸心理,且不能調節(jié)情緒,就不可能形成和保持這一習慣。
習慣和認識有助于情緒的養(yǎng)成,根據沙赫特的情緒三因素理論,情緒的產生歸之于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認知因素三者的整合作用。在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引導受教育者認識自己的情緒,并通過提高認識主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控制習慣培養(yǎng)的難度,靈活采用情緒調節(jié)策略,如好奇策略、興趣策略、愉快策略、焦慮策略。在剛接觸某一習慣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讓受教育者對該習慣產生好奇,避免其對這一未知習慣產生排斥感。在習慣的培養(yǎng)過程中,要采用不同的練習方式讓習慣更貼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激發(fā)其對習慣的興趣。同時,要控制習慣培養(yǎng)的難度,讓受教育者充分體驗成功感,讓形成習慣的過程充滿愉快。當然,也要適當制造困難,采用焦慮策略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困難、學會接受錯誤、進行努力歸因,從而培養(yǎng)其情緒。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調節(jié)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意志對行為有推動、堅持、制止、改變等控制調節(jié)作用。在習慣的形成和認識的提升過程中,必然離不開意志。當然,意志也離不開習慣和認識,自覺地確定目的、調節(jié)自身行動都是在習慣和認識的參與中進行的。
習慣受認識、情緒、意志的影響,認識、情緒、意志三者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意志對情緒具有調控作用,意志薄弱的人容易被消極情緒壓倒,但意志對情緒的調控又以認識為前提,而認識對情緒的控制是通過意志來完成的。意志、情緒以認識為基礎,并隨著認識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而認識的發(fā)展又必須通過意志、情緒的推動。意志是行動的強大動力,意志會幫助受教育者克服在習慣、認識、情緒形成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在培養(yǎng)受教育者習慣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培養(yǎng)難度的控制,讓習慣的形成過程成為受教育者不斷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進而磨煉受教育者的意志。同時,也要提升受教育者的認識,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情緒,讓其明確自己的目的,勇于挑戰(zhàn)困難。例如,對于培養(yǎng)晨跑這個習慣,在兼顧受教育者動機的同時,要不斷更新晨跑的要求,始終保持“跳一跳能夠得著”的難度,從一開始的拉伸身體的要求,逐漸向變化跑步方式、增加跑步距離、加快跑步速度發(fā)展,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要求和目標,不斷突破受教育者的極限,從而達到鍛煉其意志,幫助其養(yǎng)成習慣的目的。
可見,通過習慣的養(yǎng)成和保持,可以使受教育者提升認識、穩(wěn)定情緒、鍛煉意志;通過認識的提升,可以促使受教育者調節(jié)情緒,付出意志努力去形成和保持習慣;通過情緒的培養(yǎng),可以讓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習慣和認識;通過意志的鍛煉,可以促使受教育者克服困難,去改變習慣、認識和情緒。習慣、認識、情緒、意志這四者相輔相成,形成一個閉環(huán)的回路,能促使受教育者螺旋式上升,不斷成長進步,主動接受教育和教育自己,從而使各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
綜上所述,要將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鍛煉意志與形成習慣融為一體,在培養(yǎng)習慣的過程中,刻意去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鍛煉意志,通過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鍛煉意志來促進習慣的形成和保持。以養(yǎng)成晨跑習慣為例,一開始,絕大多數人都會對這種耗費體力、打擾休息的習慣反感,這個階段,家長就要通過強化(懲罰)激勵(迫使)其晨跑,并帶其領會晨跑的好處,直到其不再對晨跑有抵觸情緒,對晨跑有新的認知。而這個過程,就已經開始在提升其認識、培養(yǎng)其情緒、磨煉其意志。隨著受教育者體會到晨跑的好處,家長可以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如增加晨跑的距離、記錄晨跑過程中的內心感受等,而這又是一個強化習慣、提升認識、培養(yǎng)情緒、鍛煉意志的過程。最后,可以讓受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晨跑習慣是如何一點點養(yǎng)成的,并將養(yǎng)成晨跑習慣的思路應用到養(yǎng)成其他習慣上面,使其明白“培養(yǎng)和保持習慣”的方法和意義,從而自覺養(yǎng)成更多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李振軍.教育知識與能力[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8.
[2]馮契.哲學大詞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申仁洪.學習習慣:概念、構成與生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
[4]白世明.荀子性惡說的哲學視域和理論支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03).
[5]張旭昆.經濟人、理性人假設的辨析[J].浙江學刊,2001(02).
[6]郭德俊,田寶,陳艷玲,周鴻兵.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5).
[7]張積家.普通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Education: Start from Habit,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Zhang Hui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For education, what we really need to do is plant the "seed of education", let it take root and germinate in the educated, and make the educate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educate themselves. This "seed" is the integration of peoples habits,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We should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habi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ontrol the difficulty of cultivation in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and deliberately improve cognition, cultivate emotion and exercise will. On the contrary, we can use cognition, emotion and will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abits, so as to form a closed-loop loop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growth and progress of the educated.
Key words: education; habit;knowledge; emotion;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