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華,章佳萍,朱夢軍,胡建鵬,曹華東,高 健,楊智宇,王方闊
(合肥師范學院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醫(yī)療健康監(jiān)測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可穿戴電子設備在生活中越來越普及,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1]??纱┐髟O備主要被應用于汗液檢測、人體運動監(jiān)測和環(huán)境檢測等領域[2-4],其主要的核心部件是傳感器。由于柔性傳感器克服了傳統(tǒng)剛性傳感器堅硬不可彎曲的缺點,具有良好的柔性、導電性、拉伸性等特點,能更好地滿足人體穿戴的需求[5]。因此,柔性傳感器的應用是當前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的熱點。但是,學生對柔性傳感器的結構、工作原理了解甚少。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的位置”[6]的指示精神,亟需引入相關的科普教育工作。
目前,常用的柔性傳感器大多通過在高分子柔性基底材料中添加導電物質制得。例如,王志文[7]以聚苯胺(PANI)為導電組分,聚丙烯酸(PAA)、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聚乙烯醇(PVA)為柔性組分,通過原位聚合和物理共混的方法構筑了具有高強度、較好拉伸性和溫度響應性的水凝膠材料。利用水凝膠的導電性和柔韌性等特性,可以制備出較好的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但是,由于水凝膠傳感器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受到應力沖擊,導致其受到機械損傷,使用壽命縮短。
PVA具有穩(wěn)定的物理、化學性能,經(jīng)濟環(huán)保、容易成膜,是一種常見且無害的水凝膠材料,其制成的水凝膠具有良好的柔性、自修復性、可拉伸性以及離子電導率,在柔性電極中應用廣泛。所以,基于上述問題,可以取一種以PVA為基體、以碳納米管為導電填料、使用硼砂進行交聯(lián)制得的可自修復的水凝膠作為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用以檢測人體的運動信息。
通過對生活應用案例進行科普講解,借助偏光顯微鏡、電化學工作站和自制機器人電路三種手段對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的導電性、拉伸性和自愈合性進行科普展示,使學生了解其工作原理;讓學生通過觀察傳感器的自修復過程,感受化學材料的神奇之處。普及化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化學的興趣,了解化學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貢獻,引導學生將先進科學技術與生活應用相關聯(lián),實現(xiàn)科技改善生活的目標。
PVA水溶液在常溫下就可以通過溶液中的氫鍵形成水凝膠[8],但是這種凝膠的力學性能很差,易變形。為了得到高強度且含水量較高的PVA水凝膠,可對其進行交聯(lián)。交聯(lián)方法可分為物理交聯(lián)、輻射交聯(lián)和化學交聯(lián)[9]。其中,化學交聯(lián)是采用化學試劑使其交聯(lián)形成水凝膠[10]。
在可“復活”傳感器的制備過程中,采用硼砂作為化學交聯(lián)劑來交聯(lián)PVA。首先在PVA中引入導電填料,通過加熱攪拌使其均勻分散于PVA溶液中;再通過硼砂溶液進行交聯(lián)得到可自修復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制成的傳感器由碳納米管在PVA聚合物內部通過纏繞、折疊的方式構成導電網(wǎng)絡。當施加外力拉伸時,導電網(wǎng)絡纏結結構松散,碳納米管相互接觸面積減小,降低了電子傳輸效率,電阻變大[11]。
實驗中所用的試劑如表1所示,使用的儀器如表2所示。
表1 實驗所需試劑
表2 實驗所需儀器
3.3.1 含碳納米管聚乙烯醇溶液的配制
取一只干凈的250 mL圓底燒瓶,向其中加入3.5 g PVA、1.5 g碳納米管和45 mL去離子水,加入攪拌子;將其固定于油浴鍋的鐵架臺上,同時安裝球形冷凝管進行冷凝回流;在溫度為95℃的條件下,加熱3 h。得到含3 wt%碳納米管的聚乙烯醇水溶液,待其冷卻后密封,于室溫條件下保存。
3.3.2 硼砂溶液的配制
取250 mL燒杯,向其中加入1 g硼砂、99 mL去離子水,攪拌溶解,得到1 wt%的硼砂溶液。
3.3.3 生物傳感器的制備
所制備的導電水凝膠是通過PVA羥基基團和硼酸根離子交聯(lián)形成的,PVA分子間有氫鍵作用,PVA與硼酸根離子之間形成了動態(tài)硼酸酯鍵[12]。取2 mL的含3 wt%的碳納米管的PVA水溶液于培養(yǎng)皿中,再緩慢滴加1 mL的硼砂溶液,可制得能作為應變生物傳感器使用水的凝膠。含碳納米管的聚乙烯醇和硼砂反應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含碳納米管的聚乙烯醇與硼砂反應
3.4.1 水凝膠的導電性能測試
為了測試水凝膠的導電性能,制作了一個機器人頭像電路(圖2),其外圈為連有銅箔膠帶的電路,內部的兩個“眼睛”是含有水凝膠的電路,發(fā)現(xiàn)小燈泡成功被點亮,證實制備的水凝膠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能。
圖2 水凝膠的導電性能測試
3.4.2 水凝膠的拉伸導電性能測試
截取長為1 cm的導電水凝膠,進行人工拉伸,可觀察到,制備的導電水凝膠可拉伸至原來的21倍(圖3),證實了該導電水凝膠具有良好的可拉伸性能。
圖3 水凝膠的拉伸性能測試
為了考察該導電水凝膠拉伸后的導電性能,截取長為1 cm的水凝膠,先后拉伸100%、200%、300%、400%,實驗發(fā)現(xiàn),導電水凝膠依舊導電,小燈泡正常工作發(fā)光。如圖4所示,實驗制備的導電水凝膠在被拉伸后依舊可以讓電路工作并點亮小燈泡,表明生物傳感器不僅擁有良好的拉伸性且在被拉伸后依舊擁有良好的導電性能。
注:a拉伸100%;b拉伸200%;c拉伸300%;d拉伸400%圖4 水凝膠的拉伸導電測試
3.4.3 水凝膠的自愈導電性能測試
為了驗證水凝膠的自我修復功能,可以采取三種手段:偏光顯微鏡下的光學影像檢測、手指關節(jié)上的運動檢測、機器人頭像電路檢測。
3.4.3.1 偏光顯微鏡下的光學影像檢測
裁取部分導電水凝膠,用刀片將其一分為二放在載玻片上,置于偏光顯微鏡下觀察并截取自修復階段的影像片段。圖5是水凝膠在被完全切開后自愈合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光學顯微鏡影像圖。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切割位置首先是從a恢復到b,由一條較寬的光學間隙帶自修復為一條較窄的光學間隙帶。再由b恢復到c,水凝膠基本恢復,在原來的切割處基本看不到間隙。結果說明所制備的水凝膠具有良好的自修復性能。
圖5 水凝膠在室溫下的自愈光學影像
3.4.3.2 手指關節(jié)上的運動檢測
為進一步驗證產(chǎn)品自愈合后的導電性,將水凝膠作為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置于人體的關節(jié)處并與電化學工作站相連接,監(jiān)測人體的運動狀況。該水凝膠可隨著手指彎曲發(fā)生相應的形變,使生物傳感器的電阻值發(fā)生相應變化。當手指處于伸直的狀態(tài)時,柔性生物傳感器具有原始的電阻值,隨著手指逐漸彎曲,生物傳感器也隨著彎曲,使導電網(wǎng)絡發(fā)生變化,其電阻值也發(fā)生相應變化。
當發(fā)生斷裂破損時,其電信號如圖6所示。在初始狀態(tài),生物傳感器處于正常導電狀態(tài),當生物傳感器在手指上遭到破壞時,通過電化學工作站檢測發(fā)現(xiàn)其電阻值急劇增大。隨后,生物傳感器發(fā)生自愈合,其電阻值逐漸降低,并最終回到初始值。這充分說明生物傳感器有良好的自愈合能力,并在柔性電子設備上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圖6 生物傳感器破損后自修復的電阻變化過程
3.4.3.3 機器人頭像電路檢測
如圖7所示,本著易操作、有趣味的原則,截取1×1cm2的導電水凝膠放在完整電路中,施加3V的電壓后,機器人頭像的三個完整電路均可正常工作,小燈泡被成功點亮;將機器人“左邊眉毛”的生物傳感器切斷分開后,小燈泡立即熄滅,電路呈現(xiàn)開路狀態(tài),機器人左邊眼睛處于熄滅狀態(tài),右邊眼睛正常發(fā)光。隨后,水凝膠漸發(fā)生自我修復,一段時間后,電路正常工作,左邊小燈泡再次被成功點亮。說明其結構和導電性完成了自修復過程,使得傳感器“復活”。
圖7 水凝膠自愈合導電性能研究
要對所得產(chǎn)品的導電性能進行分析,可以通過自制的機器人電路觀察小燈泡的亮暗程度;對其拉伸性能進行分析,可取1cm3的水凝膠進行拉伸并計算其斷裂伸長率,斷裂伸長率=[(L-L0)/L]*100%(其中,L0為截取的初始長度,L為拉伸后的最大長度),并將所得數(shù)據(jù)與材料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為測試其自修復性能,可將取得的1cm3的水凝膠切開后放置在自制的機器人電路中,利用秒表計量小燈泡由熄滅恢狀態(tài)復至點亮狀態(tài)所花費的時間,并進行相應分析。
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可引導有興趣、有想法、有能力的學生進一步研究拓展。例如,可更深入地向學生介紹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深入講解所涉實驗產(chǎn)品的內部空間網(wǎng)絡;讓學生進一步查閱資料,思考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對水凝膠的導電性能、拉伸性能以及自修復性能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研究內容的拓展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科學世界的奧妙,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
針對傳統(tǒng)傳感器存在的不足以及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研究現(xiàn)狀,選擇了與人體皮膚相容性好的水凝膠材料,構建了可自修復的柔性應變生物傳感器。材料中的聚乙烯醇和四羥基硼酸根離子之間的交聯(lián)能引入動態(tài)共價鍵,通過動態(tài)斷裂與重建實現(xiàn)材料的自修復。通過偏光顯微鏡、電化學工作站和機器人電路三種手段,可以證實生物傳感器在遭到破壞后,其結構和導電性能可以實現(xiàn)自我修復。使用該方法制備出的柔性可穿戴式應變傳感器可直接附著在人體表面,用于手腕、手肘、關節(jié)等部位的運動監(jiān)測,實現(xiàn)個人醫(yī)療監(jiān)測和人機交互。通過將學科前沿知識作為科普實驗素材,在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設計能力、引導學生將先進科學技術與生活應用相關聯(lián),實現(xiàn)科技改善生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