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蘭,惠欣欣,賀 書,楊文超,成曉麗,陶彥伊,趙 寒
肺癌是全球發(fā)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腫瘤,5 年生存率僅有19%。 據(jù)國家癌癥中心2019 年發(fā)布資料顯示,2015 年中國新發(fā)腫瘤78.7 萬例, 發(fā)病率57.26/10 萬,位于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第一位[1]。 目前,胸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方法,尤其是早期肺癌患者[2]。 胸腔鏡具有安全性和微創(chuàng)性,可減少患者創(chuàng)傷,術后恢復快,得到醫(yī)患一致認可。 由于病情復雜,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有限,經(jīng)常產(chǎn)生恐懼心理和悲觀情緒,生理方面存在不利于手術與術后恢復的障礙。 傳統(tǒng)一對一健康宣教容易受宣教方式、年齡、認知水平等因素而影響效果。 多元化健康教育是采取多種方式對患者進行宣教,以圖文并茂、連續(xù)動態(tài)、直觀生動的形式向患者展現(xiàn)健康教育的內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3]。 本研究選取118 例行胸腔鏡下手術的患者進行分析, 探討多元化健康教育在肺癌根治術患者中應用價值。
1.1對象 選取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2018年1 月~2022 年2 月收治的118 例肺癌患者,納入標準:有胸外科手術指征;患者及家屬了解該研究內容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灰庾R、語言、溝通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9 例。 對照組中,男38 例,女21 例;年齡44(56.52 ± 7.36)歲;臨床分期:Ⅰ、Ⅱ、Ⅲ期分別為31、18、10 例;文化程度小學、中學、大專及以上,分別為19、30、10 例。 觀察組中,男性39 例,女性20 例;年齡43(55.81 ± 7.23)歲;臨床分期Ⅰ、Ⅱ、Ⅲ期分別為33、19、7 例;文化程度小學、中學、大專及以上,分別為18、30、11 例。 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本院相關醫(yī)學倫理組織審批。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肺癌發(fā)病機制與手術有關的一對一口頭宣教、日常護理與病房管理等。 觀察組:以對照組方案為基礎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 包括7 項內容:成立多元化健康教育小組:副主任醫(yī)師、主治醫(yī)師各1 人,護士長1 人、責任護士1 人,參與護士5 人,制定方案,責任到人。 宣教手冊與口頭宣教相結合,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與自我管理能力。 動作示范:術前指導患者強化呼吸肌訓練、咳嗽、咳痰、翻身、各種引流管的位置與管理。 視頻健康教育:包括飲水、心理狀況檢測與指導、 各種與手術相關的術前術后護理配合等,每天定時播放30 min,隨時進行答疑講解,便于患者記憶掌握。 組織健康教育講座:鼓勵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督導患者康復鍛煉,提高患者認知水平和信心。 醫(yī)患共同討論病情變化:除定時查房外,每日舉行醫(yī)患、護患交流會。建立微信/網(wǎng)絡隨訪:建立醫(yī)患及家屬微信群,隨訪患者3 ~ 6 月康復情況,給患者提供復診信息與心理支持。
1.3觀察指標 設計問卷調查表,分別在患者入院時和出院時填寫(1)選擇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干預后的焦慮癥狀(焦慮情緒、積極配合、消極情緒和信念指數(shù)),此表由20 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根據(jù)患者的感覺分為1、2、3、4 分的評分標準,累積各條目得分的SAS 總分[4]。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消極 情 緒 越 嚴 重。 該 量 表 的Cronbach's α 系 數(shù) 為0.942。 (2)以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為工具評估患者干預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共4 個維度(自我概念、自我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包括43 個條目,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該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0.961[5]。 (3)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出血、切開愈合、肺部感染、肺不張、心律失常、胸腔積液、靜脈血栓等。 (4)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總分100 分,80 ~100 分滿意,65 ~79分比較滿意, <65 分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人數(shù)+比較滿意人數(shù))÷每組總病例數(shù)×100%。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及(%)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比較 觀察組焦慮、消極情緒及積極配合和信念指數(shù)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肺癌患者焦慮癥狀評分比較(± s)
表1 兩組肺癌患者焦慮癥狀評分比較(± s)
?
2.2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自護能力對比 兩組患者自護能力對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肺癌患者自護能力對比(± s)
表2 兩組肺癌患者自護能力對比(± s)
?
2.3兩組患者接受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術后對照組肺不張5 例(8.47%)、肺部感染4例(6.77%)、胸腔積液7 例(11.86%)、合計16 例(27.11%),觀察組肺不張2 例(3.38%)、肺部感染1例 (1.69%)、 胸腔積液2 例 (3.38%)、 合計5 例(8.47%);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07,P<0.05)。
2.4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滿意21 例(35.59%)、比較滿意24 例(40.67%)、不滿意14 例(23.72%),觀察組滿意37 例(62.71%)、比較滿意19例(32.20%)、不滿意3 例(5.08%);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例(χ2=9.636,P<0.05)。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輔助模式的改變和社會的進步,健康教育成為臨床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在臨床治療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可以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自我管理水平,對預后十分有利[6]。
由于肺癌根治術患者對呼吸功能訓練的認知水平普遍低下,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療。 因此,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肺癌的認識,引導患者樹立健康的信念模式,正確對待疾病的治療,增強疾病的控制效果,促進患者康復是醫(yī)護人員的重要責任。 傳統(tǒng)一對一健康宣教模式會因為教學形式、患者年齡、文化程度不同、接受程度不一致等原因,對健康宣教結果形成一定影響,效果并不理想。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讓患者深刻認識疾病對自身的危害性, 學習、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積極配合醫(yī)療并參與護理與康復管理,增強自我護理能力。 因此,多元化健康教育是臨床發(fā)展的新方向[7-8]。
呼吸肌功能訓練為肺康復的重要組成部分,術前對患者加強呼吸功能訓練和認知能力的教育非常必要,能有效降低術后肺炎發(fā)生風險及減少住院時間[9-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自護技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這可能由于多元化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意識到疾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激發(fā)患者參與護理觀察積極性、提高了防范意識,因此提高了自我護理能力。
多元化健康教育由于依靠醫(yī)護骨干成立的教育小組成員,以文字、圖片、視頻、網(wǎng)絡模擬操作等,直觀生動地傳遞給患者及家屬,調動其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掌握配合醫(yī)護人員對術后康復的教育內容。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癥狀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相似,多元化健康教育的反饋環(huán)節(jié),保證了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緩解了患者的壓力[12]。由于患者的參與,提高了患者健康行為的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從而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通過強化患者及家屬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提高了患者對健康教育的主觀滿意度[13]。
綜上所述,多元化健康教育可以提升肺癌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強患者信心。 有助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優(yōu)勢。 但是,多元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醫(yī)療和護理的工作量。 如何完善多元化教育內容范圍與方式,保證其規(guī)范性和可操作性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