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271000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山東泰安
兒科患兒年齡都比較小,患兒自我意識與社會經驗不夠完整,思想不夠健全,在表達病情以及自我感受時通常比較模糊,會產生一定的護理難度與護理風險[1]。針對病情危急患兒,如果無法給予有效護理措施,預防護理風險發(fā)生,則容易產生風險事件,影響患兒的健康生長發(fā)育,同時會導致護患糾紛的產生,不利于醫(yī)院良好形象的塑造[2]。兒科護理方式有很多,其中風險防范護理模式能夠有效規(guī)避風險,不僅能夠科學管理多種風險事件,還能夠極大地確?;純喊踩玔3]。本文旨在分析兒科護理中應用風險防范護理模式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泰安市婦幼保健院接受治療的患兒75 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37 例)與觀察組(38 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 例;年齡2~13 歲,平均(5.25±1.57)歲;病程4 d~2 個月,平均(1.63±0.28)年;體重13~43 kg,平均(32.67±2.31)kg。觀察組男22 例,女16 例;年齡2~14 歲,平均(5.36±1.87)歲;病程5 d~2 個月,平均(1.59±0.34)年;體重14~44 kg,平均(31.85±2.69)kg。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為住院患兒;②家屬知情并同意;③依從性良好。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者;②合并先天性重大臟器疾病者;③病情危重者。
方法:(1)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采集患兒信息,包括年齡、病程、病情等,然后給予患兒及其家長健康教育,明確告知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注意事項,提高患兒依從性,以此降低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2)觀察組給予風險防范護理干預,其方法如下:①護理風險識別:兒科有著比較復雜的風險來源,常見的風險包括家屬對治療護理內容不了解、磕碰等,用藥和輸液容易出現護理差錯或技術問題,在護理過程中,未能及時交流、不規(guī)范護理操作均有可能導致護理風險事件。護理人員需要對護理工作進行總結與整理,對護理中常見風險進行明確,并分類其中最為主要的風險,以此為基礎來對風險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明確,然后制定初步風險防范措施。②基于風險識別的風險防范式護理:根據風險種類與特征的不同制定適宜的護理方案,將制定的護理方案打印成流程表,分發(fā)給患兒的家屬, 對患兒的護理工作均按照護理流程表展開,在護理的過程中及時給患兒調整護理方案。兒科內部工作人員需要對工作的安排進一步優(yōu)化,以此靈活安排護理工作,通過規(guī)范護理人員的操作行為降低人為因素的護理風險??剖倚枰獙︼L險管理工作進行統(tǒng)一負責,并對護理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監(jiān)督,同時還需要給予護理人員相應的指導工作。囑咐家屬各方面注意事項,提高家屬的警惕性, 發(fā)現異常時即刻告訴醫(yī)務人員,保證患兒得到第一時間的處理。③基于風險防范的心理護理:患兒通常會對醫(yī)院產生恐懼感和緊張感,對護理人員也會產生緊張、恐懼等心理,護理人員需要重視患兒的心理護理,通過安撫患兒情緒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進而提升依從性。
觀察指標:①護理質量,包括護理操作熟練度評分、病房管理評分、基礎護理質量評分,總分為100分,分數高則優(yōu),分數低則差;②護理風險發(fā)生率,包括輸液反應、用藥差錯、意外刺傷;③護理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護理操作熟練度 病房管理 基礎護理質量觀察組 38 96.82±2.25 95.25±2.23 92.07±2.48對照組 37 73.98±2.12 72.97±2.39 70.97±2.54 t 45.221 41.755 36.401 P 0.000 0.000 0.000
兩組護理風險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護理風險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風險發(fā)生率比較[n(%)]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兒科護理過程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對患兒展開管理的整個過程,在該過程中需要使用設備、環(huán)境、人員以及社會活動,能夠提高患兒的健康與安全性[4]。兒科患者年齡均比較小,而且認知程度比較低,所以在護理過程中,容易產生瑣碎事件和風險事件,在護理過程中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比較高[5]。護理風險主要是指患兒在醫(yī)院內接受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容易產生的不安全事件,包括人身風險、法律風險以及經濟風險等[6]。而兒科的護理風險較為復雜,主要包括:①患兒思想尚未完善,在護理過程中容易出現哭鬧、墜床、意外刺傷等風險;②護理人員如果沒有加強用藥指導,患兒則容易出現用藥差錯風險;③將一般干預應用于兒科護理中,其護理效果較差,容易出現醫(yī)療事故,并引起護患糾紛風險[7]。這些護理風險均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護理措施進行防范,而風險防范式護理是通過分析護理過程中的風險來制定可行性的應對方案,能夠取得良好效果[8]。
風險防范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包括風險判斷、成立風險防范管理小組、針對性護理、健康教育等,在兒科中應用確?;純喊踩?,并提高護理管理效果[9]。根據以往的風險案例以及醫(yī)院實際情況進行風險識別,能夠提前預防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有助于減少風險發(fā)生率[10]。在制定風險防范方案時,需要結合風險成因與影響因素等,然后根據兒科護理實踐確保兒科護理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避免風險防范流于表面,以此來突出“以患兒為主體”的護理目的,有助于提高護理安全性、可靠性。給予家屬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家屬對風險事件的認知度與重視度,使得護理工作能夠順利實施[11]。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與患兒拉近關系,減輕患兒的焦慮感、恐懼感,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提高家屬滿意度[12]。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結果提示風險防范式護理的應用具有現實意義。對其原因進行分析,是因為該護理模式能將患兒的主體地位突顯出來,在有效識別兒科護理常見風險后制定相應的護理管理措施,降低各種風險的發(fā)生,同時還能提高患兒的依從性,這種全方位的護理模式可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13]。風險防范式護理通過多種角度來展開護理防范措施,包括護理過程、管理模式以及患兒本身等,重視患兒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減少風險事件發(fā)生率[14]。除此之外,風險防范式護理強調風險防范計劃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并重視管理工作,落實責任制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優(yōu)化科室資源,有助于緩解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極大地提高護理效率與質量[15]。
綜上所述,風險防范式護理能提高護理質量,同時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護理風險發(fā)生率,對患兒滿意度提升有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