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于福玲
201620 上海市松江區(qū)方塔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在下腹部和會陰部的麻醉方面,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對于骶管麻醉,憑借較多的優(yōu)勢,如操作便捷、創(chuàng)傷小、術后尿潴留及下肢肌力影響小等,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在直腸手術中,如果僅僅使用骶管麻醉,很難對內臟和神經的傳導予以阻斷,迷走神經興奮,易出現心率減慢或停搏,血壓降低,且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癥狀[1]。丙泊酚作為重要的靜脈麻醉藥物之一,具有新型化、短效化的特點,憑借其起效快、作用強等作用,在短小手術中具有較高的適用性,而且在牽拉反應中具有較高的抑制性[2]。本研究旨在分析下腹部及會陰部手術行骶管麻醉及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上海市松江區(qū)方塔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行下腹部及會陰部手術麻醉12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2例。觀察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齡20~70歲,平均(45.38±5.39)歲;病程2~13年,平均(6.31±2.06)年;體重45~82 kg,平均(62.31±10.67)kg。對照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21~70歲,平均(45.23±5.98)歲;病程2~43年,平均(6.34±2.07)年;體重46~84 kg,平均(62.34±10.65)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以及麻醉指征;②能正常進行溝通和交流;③無凝血功能障礙。
排除標準:①精神以及身體功能障礙;②依從性差者;③中途退出研究者。
方法:對照組根據全麻常規(guī)給予藥苯巴比妥、阿托品,其劑量分別為0.1 mg、0.5 mg,采取肌內注射方式,左側臥位采取骶管穿刺,加強7號注射針的使用,穿刺骶裂孔入骶管,推注使用2%利多卡因、0.75%鹽酸羅哌卡因混合液,0.75%羅哌卡因混合液劑量最低為10 mL,最高為15 mL。2%鹽酸利多卡因5 mL。
取膀胱截石位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丙泊酚、芬太尼、咪唑安定,丙泊酚用量2~2.5 mg/kg,可根據手術時間長短再次給予30~50 mg/次,芬太尼用量0.02~0.04 mg/kg。術后應對兩組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jiān)護,加強多功能監(jiān)護儀的使用。常規(guī)面罩吸氧,必要時輔助呼吸,如果患者出現低血壓、低心率等癥狀,可酌情使用強麻黃堿及阿托品注射液糾正。
觀察指標:各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情況,包括心率(HR)、血壓(BP);術中監(jiān)測包括牽拉反應、麻醉后循環(huán),呼吸抑制;麻醉指標包括麻醉起效時間、麻醉蘇醒時間;凝血功能指標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及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PTT)。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均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比較:用藥前后,兩組患者HR、BP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監(jiān)測比較(±s)
組別 HR(次/min) BP(mmHg)用藥前 用藥后15 min 用藥后30 min 用藥前 用藥后15 min 用藥后30 min對照組 82.48±10.38 90.48±6.32 88.43±5.86 122.49±10.48 220.86±8.31 105.38±6.93觀察組 80.29±8.53 95.29±6.53 92.17±4.35 130.59±8.48 121.58±4.53 110.42±5.32 t 1.283 5 4.167 7 4.035 1 4.731 0 82.596 1 4.542 4 P 0.201 8 0.000 1 0.000 1 0.000 0 0.000 0 0.000 0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監(jiān)測比較:對照組術中牽拉反應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麻醉后血壓下降程度,呼吸抑制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監(jiān)測比較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蘇醒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s,min)
表3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s,min)
組別 n 麻醉起效時間 麻醉蘇醒時間對照組 62 3.42±0.32 20.22±1.11觀察組 62 2.35±0.24 16.02±1.23 t 21.063 19.961 P 0.001 0.00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麻醉前,兩組患者的PT、TT及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清醒時,觀察組患者的PT、TT 及APTT 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s)
表4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s)
組別 n PT TT APTT麻醉前 清醒時 麻醉前 清醒時 麻醉前 清醒時對照組 62 11.14±0.32 11.16±0.23 12.44±0.43 12.69±0.48 21.11±1.25 21.46±1.23觀察組 62 11.13±0.23 12.13±0.31 12.46±0.45 14.24±0.67 21.13±1.21 23.57±1.45 t 0.200 19.787 0.253 14.808 0.091 8.738 P 0.842 0.001 0.801 0.001 0.928 0.001
下腹部、會陰部、肛門直腸手術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手術成功與否,麻醉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麻醉方式較多,主要以腰麻醉、硬膜外麻醉及骶管麻醉最為常見[3-5]。骶管麻醉的操作簡便,對患者產生的創(chuàng)傷小,并且生理影響較小,臨床安全性更高,麻醉起效快,麻醉作用顯著,因此被臨床廣泛接受[6-7]。在直腸手術當中,單用骶管麻醉無法對內臟與神經的傳導進行阻斷,使得迷走神經興奮,患者會表現出心率減慢或停搏、血壓下降、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臨床癥狀,安全性較低[8]。丙泊酚屬于短效靜脈麻醉藥,具有見效快、麻醉效果好、蘇醒快、無蓄積的優(yōu)點,在手術當中被廣泛應用。丙泊酚能夠對牽拉反應起到抑制作用,具有舒適性和安全性統(tǒng)一的優(yōu)勢,同時符合臨床對行走麻醉的要求和理念,對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的抑制作用小,但是在術中也應當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生理指標[9]。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未發(fā)生牽拉反應,術中可以對患者疼痛感進行有效控制,并縮短蘇醒時間,觀察無異常后即可送回病房。丙泊酚具有較高的短效性、舒適性、安全性等特點,與行走麻醉理念相契合,但針對循環(huán)和呼吸系統(tǒng)的抑制,應時刻保持高度重視,其抑制強度具有劑量依賴性,癥狀主要表現在血壓下降、呼吸運動減少、心率減慢、呼吸暫停等,主要發(fā)生在老年、體弱者以及小兒中[10]。在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提供充足的氧氣,防止呼吸道受阻,必要時應給予輔助呼吸。丙泊酚代謝速度較為迅速,在進入體后,可以實現迅速重新分布。
本文的研究當中,對照組術中牽拉反應與觀察組相比,對照組較高。觀察組麻醉后血壓下降程度、呼吸抑制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較高。觀察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蘇醒時間均更低。在清醒時,觀察組患者的PT、TT 以及APTT 值均較對照組的更高。這說明,在下腹部及會陰部手術當中,實施骶管麻醉及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的效果顯著。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在生理指標、麻醉指標、凝血功能3個方面進行對比發(fā)現,觀察組效果更優(yōu)。
骶管麻醉復合丙泊酚靜脈全麻這一麻醉方法的優(yōu)勢不容小覷,其安全、簡便、有效性、舒適感顯著,為了充分發(fā)揮靜脈全麻舒適性與安全性,應對丙泊酚的使用指征和方法予以高度重視。骶管麻醉復合丙泊酚靜脈全麻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