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華
518000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感染二區(qū),廣東深圳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國最為常見的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導致,易引起肝硬化。目前尚無完全根治CHB 肝硬化的特異性藥物,抗病毒治療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可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改善肝功能,延緩病情惡化。核苷類似物(NUCs)包括阿德福韋酯(TDF)、恩替卡韋(ETV)等,能在CHB肝硬化患者體內(nèi)磷酸化為有活性的NUCs,與核苷酸競爭性抑制乙肝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鏈的合成、延長,并抑制HBV-DNA 多聚酶、反轉(zhuǎn)錄酶的活性,從而抑制病毒復制。相關研究表明,兩者短期抗病毒效率均較高,但長期治療效果仍需進一步臨床研究[1]。本研究旨在分析ETV 與TDF 對CHB 肝硬化初診患者肝功能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CHB 肝硬化初診患者5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30~80歲,平均(55.68±5.97)歲;病程1~10年,平均(4.68±1.07)年。觀察組12 例,女13 例;年齡31~82 歲,平均(56.68±6.18)歲;病程2~10年,平均(4.77±1.1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及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診斷為CHB 合并肝硬化[2];②無相關研究用藥過敏史;③無肝臟腫瘤。
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肝炎;②嚴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③意識障礙、精神性疾病。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肝及對癥支持治療,且治療期間均規(guī)律作息,禁煙酒,忌辛辣。對照組口服ETV(生產(chǎn)廠家:齊魯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203225;規(guī)格:0.5 mg/片),0.5 mg/次,1 次/d;觀察組口服TDF(生產(chǎn)廠家:齊魯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73185;規(guī)格:0.3 g/片),0.3 g/次,1 次/d。1 個療程服用6 個月,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
觀察指標:①HBV-DNA 水平:采用美國賽默飛7500 型實時熒光定量PCR 儀檢測兩組HBV-DNA 水平。②肝功能相關指標:采用日本東芝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水平。③肝纖維化指標:采用放射免疫法(試劑盒來自上海心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Ⅳ型膠原(Ⅳ-C)、透明質(zhì)酸(HA)、層粘連蛋白(LN)。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HBV-DNA、肝功能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HBV-DNA、AST、AL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HBV-DNA、肝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HBV-DNA、肝功能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HBV-DNA(IgU/mL) AST(U/L) ALT(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5.93±1.36 4.18±1.54* 72.89±10.25 52.10±6.71* 60.89±10.25 44.10±7.71*觀察組 25 6.09±1.58 2.97±0.69* 72.11±10.34 44.25±6.18* 61.11±10.34 34.25±5.88*t-0.384 3.585 0.268 4.303 -0.076 5.079 P 0.703 0.001 0.790 <0.001 0.940 <0.001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Ⅳ-C、HA、L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Ⅳ-C(ng/mL) HA(ng/mL) LN(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25 113.33±10.36 94.57±8.69* 143.89±2.25 118.10±6.71* 123.89±12.25 108.10±6.71*觀察組 25 112.29±11.58 74.68±7.54* 144.11±2.34 94.25±6.88* 124.11±12.34 84.25±6.88*t 0.335 8.644 -0.339 12.409 -0.063 12.409 P 0.739 <0.001 0.736 <0.001 0.950 <0.001
CHB 肝硬化分為代償性和失代償性,早期正常肝臟組織能滿足代謝需要,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大部分患者易忽視早期表現(xiàn),導致肝硬化病情加重,初次就診時已為肝硬化晚期。CHB 主要發(fā)病機制為肝臟組織進行性纖維化[3]。竇狀隙的貯脂細胞(Ito)轉(zhuǎn)化成成纖維細胞樣細胞,產(chǎn)生大量膠原蛋白,沉積于肝小葉竇間隙,形成纖維間隔改建肝小葉結(jié)構(gòu)導致肝臟纖維化,隨著病情進展,肝小葉內(nèi)纖維間隔相互連接形成肝硬化[4-5]。目前臨床用于HBV 感染并伴有肝硬化者的NUCs 主要有ETV、TDF 等,能抑制HBV 復制,降低血清HBV-DNA 水平[6]。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從CHB 發(fā)展為肝硬化與感染HBV 量無關,與人體免疫狀態(tài)、病毒毒力有較為顯著的關系,與Th1、Th2 和Th17 類細胞因子可能有關系[7]。ETV、TDF 均可在短期內(nèi)有效抑制HBV 復制,但兩藥的對比研究在CHB肝硬化中的研究較少。
HBV-DNA 陽性表明有HBV復制,水平增高說明病毒復制活躍;AST 增加提示肝實質(zhì)損害,預后不良;ALT 在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時,大量釋放入血,是急性肝細胞損害的敏感標志;Ⅳ-C 濃度與肝纖維化程度相關,可用于觀察肝硬化程度;HA 由肝內(nèi)皮細胞攝取,降解,反映肝臟內(nèi)皮細胞功能和活動性纖維化的良好指標;LN為基底膜中非膠原性結(jié)構(gòu)蛋白,與肝纖維化活動程度呈正相關,肝硬化時明顯增高[8-9]。本研究表明,治療后,觀察組的HBV-DNA、AST、ALT、Ⅳ-C、HA、LN 均低于對照組,說明TDF 對于HBV 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抑制HBV 復制,改善肝功能,抑制肝纖維化。ETV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磷酸化成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鹽后與HBV 多聚酶的天然底物C10H16N5O13P3 競爭,抑制HBV 多聚酶活性和前基因組mrna逆轉(zhuǎn)錄負鏈的形成,抑制HBV-DNA正鏈合成,發(fā)揮抗病毒作用。該藥需空腹服用,與食物同服會影響藥物吸收。TDF 的作用機制是可抑制HIV-1、HIV-2的反轉(zhuǎn)錄酶及HBV聚合酶,從而抑制病毒復制;要在口服后水解為替諾福韋,被細胞激酶磷酸化成具有藥理活性的代謝產(chǎn)物,再干擾HBV 病毒DNA 的合成。由于該藥不經(jīng)CYP酶系代謝,因此,由該酶引起的與其他藥物間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且對于肝功能異常的患者,藥物動力學改變不大,無需進行計量的調(diào)整,另外,該藥與食物同服可增加生物利用度,療效更好,且安全性高。與ETV比較,患者對TDF的耐藥性相對更低,因此,該抗病毒活性更高。長期服用TDF,人體免疫狀態(tài)好轉(zhuǎn),Ito細胞受到的炎性刺激減少,生成成纖維細胞樣細胞減少,導致沉積于竇間隙膠原蛋白減少,可以部分逆轉(zhuǎn)HBV肝硬化初治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包括治療前就伴有肝硬化的患者,從而降低機體內(nèi)Ⅳ-C、HA、LN水平,患者肝細胞損傷減少,肝臟功能部分好轉(zhuǎn)[10-11]。
綜上所述,TDF 對于HBV 肝硬化患者可有效抑制HBV 復制,且具有抑制肝纖維化及調(diào)節(jié)免疫的作用,能改善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