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嶺,趙振江,魏娟,郭智萍
(1.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16;2.河南省慢病健康管理重點實驗室,河南 鄭州 451460)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MO)又稱異位骨化,是指軟組織中異常骨組織的形成[1]。MO是一種罕見的自限性、良性、非腫瘤性病變[1-3]。臨床上MO的診斷常根據患者的外傷史、臨床癥狀、影像學和病理學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早中期MO的活體組織檢查結果較難與肉瘤相鑒別,且活體組織檢查可能導致異常骨組織進一步增生[2-4]。MRI對軟組織有良好的分辨力,能夠清晰地顯示軟組織病變的范圍、特征及其與周圍神經血管的關系,是診斷軟組織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目前,關于不同成熟階段MO的MRI表現(xiàn)特征的報道較少。為了探討不同成熟階段MO的MRI表現(xiàn)特征,本文回顧性分析了49例經病理檢查或隨訪證實的不同成熟階段的MO患者的病例資料,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本組49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河南省骨科醫(yī)院)就診的MO患者。男35例,女14例。年齡6~90歲,中位數36歲。有明確外傷史40例,有組織感染史2例,有截癱史2例,無特殊病史5例。合并局部可觸摸腫塊27例,病變部位疼痛31例,病變部位活動受限和功能障礙35例。病程2周至10年,中位數43個月。行X線檢查5例、CT檢查44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檢查(其中11例行增強掃描),X線、CT檢查與MRI檢查的時間間隔均不超過3 d。
2.1 MRI檢查方法采用Philips Marconi-eclipse 1.5T和Philips Ingenia 3.0T MRI系統(tǒng)進行常規(guī)冠狀面、矢狀面及橫斷面掃描。T1加權像(T1 weighted image,T1WI),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400~52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10~20 ms;T2加權像(T2 weighted image,T2WI),TR 2700~4000 ms,TE 80~220 ms;脂肪抑制T2加權像(fat suppression T2 weighted image,F(xiàn)S T2WI),TR 3500~4500 ms,TE 80~220 ms。層厚2.5~5 mm,層間距0.5~3 mm,矩陣256×192至384×224,視野24 cm×24 cm至26 cm×26 cm。11例采用T1WI行冠狀面、矢狀面及橫斷面增強掃描。
2.2 MO影像學分級方法參照Ledermann等[5-6]的研究制定MO影像學分級標準,根據患者的X線片或CT片,將MO分為4個等級:1級,軟組織內無鈣化;2級,軟組織內有不可識別骨小梁結構的鈣化,鈣化灶邊界模糊;3級,軟組織內有骨小梁初步形成的鈣化,鈣化灶邊界模糊;4級,軟組織內有具有皮質輪廓和松質骨中心的成熟鈣化,鈣化灶邊界清晰。
本組49例,共53個病灶,病灶位于髖部17個、肘部14個、肩部1個、臀部6個、小腿6個、大腿4個、膝部3個、手部1個、踝部1個。病灶直徑0.5~25 cm,中位數4.8 cm。異位骨化與相鄰骨質相連的病灶30個。
1級病灶3個,在T1WI上均呈等信號;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信號2個、等高混雜信號1個,邊界均不清,其中1個病灶邊緣呈不規(guī)則線狀低信號環(huán),周圍均可見羽毛狀水腫;2個病灶T1WI增強掃描顯示,病灶均彌漫性強化(圖1)。
圖1 骨化性肌炎病灶(1級)影像圖片
2級病灶4個,在T1WI上呈等信號1個、等低混雜信號3個;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雜信號3個、高信號1個,邊緣均可見不規(guī)則線狀低信號環(huán),周圍均可見大片狀水腫,其中2個病灶周圍水腫呈羽毛狀;3個病灶T1WI增強掃描顯示,1個病灶彌漫性強化、2個病灶周圍水腫明顯強化(圖2)。
圖2 骨化性肌炎病灶(2級)影像圖片
2級/3級病灶3個,在T1WI上均呈等低混雜信號,在T2WI及FS T2WI上均呈高低混雜信號,病灶周圍均可見水腫。
3級病灶12個,在T1WI上呈等低混雜信號7個、高低混雜信號3個、等信號2個;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雜信號8個、低信號2個,邊緣呈低信號、中心呈高信號2個,11個周圍可見水腫;3個病灶T1WI增強掃描顯示,病灶周圍水腫均明顯強化(圖3)。
圖3 骨化性肌炎病灶(3級)影像圖片
3級/4級病灶12個,在T1WI上呈等低混雜信號8個、等高混雜信號4個;在T2WI上呈等低混雜信號5個、等高混雜信號7個;在FS T2WI上呈等低混雜信號9個、等高混雜信號3個,周圍均見輕度水腫。
4級病灶19個,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號10個、高信號6個、等高混雜信號2個、等低混雜信號1個;在FS T2WI上呈低信號18個、稍高信號1個,1個周圍可見水腫;3個病灶T1WI增強掃描顯示,病灶均未見強化,其中1個病灶周圍感染軟組織明顯強化(圖4)。
圖4 骨化性肌炎病灶(4級)影像圖片
MO是一種累及肌肉、韌帶和筋膜的異位骨化,多見于青少年和成年男性,好發(fā)于大腿、臀部和肘部等部位[7-8]。MO包括進行性MO、創(chuàng)傷性MO和非創(chuàng)傷性MO(神經性MO)3種類型[1]。進行性MO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創(chuàng)傷性MO多發(fā)生在急性或慢性創(chuàng)傷后,約占MO的80%;非創(chuàng)傷性MO的發(fā)生多與截癱、凝血障礙或慢性感染有關,約占MO的20%。本組49例患者中,有明確外傷史40例、有感染史2例、有截癱史2例。外傷是MO發(fā)生的主要誘因,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脊髓損傷、局部缺血、感染、燒傷、神經肌肉疾病、血友病或藥物濫用等,MO亦可能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發(fā)生[2,7,9]。目前,MO的發(fā)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血腫骨化和結締組織細胞化生有關[4,10]。
目前,關于MO分期的時間劃分尚存在爭議,臨床上通常將MO分為早期(水腫期)、中期(增殖期)、晚期(鈣化修復期)[2,4,7,11-14]。本研究中根據患者X線片或CT片上病變部位的鈣化情況將MO分為4個等級,通常1級可歸為早期,2級、3級可歸為中期,4級可歸為晚期。本研究中1級MO病灶的信號特征與Wang等[4,12-14]的研究結果相似。在MO早期,由于病灶含有黏液樣基質,病灶T1WI呈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FS T2WI顯示病灶周圍羽毛狀水腫,其與病變周圍水腫為自由水增多、肌肉纖維縱向走行有關。Zubler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MO的水腫病灶比(水腫的最大徑和病灶的最大徑的比值)可作為診斷MO的依據,水腫病灶比≥2.2診斷MO的敏感度為90%、特異度為95.7%。2級MO病灶的信號特征與Devilbiss等[14-16]的研究結果一致。MO的病灶呈帶狀分布,外圍帶為成熟骨組織、中間帶為富有細胞的類骨組織、中央帶為增生活躍的纖維母細胞,中央帶有核分裂象[2,4,12,14]。帶狀分布是中期MO的典型特征,亦可以此與骨肉瘤(自中心向外周鈣化)相鑒別[14-15]。MO由3級發(fā)展到4級,如呈現(xiàn)松質骨脂肪增多,則T1WI及T2WI脂肪樣信號逐漸增加,呈現(xiàn)高信號;如呈現(xiàn)松質骨骨母細胞逐漸增多,T1WI及T2WI皮質骨信號逐漸增加,呈現(xiàn)低信號;且周圍水腫逐漸減少。4級MO病灶完全由板層骨組成,MRI上則表現(xiàn)為典型的松質骨信號或皮質骨信號。
臨床上通常采用非手術方法治療MO,對于出現(xiàn)功能受限、神經壓迫或持續(xù)疼痛的患者,則采用手術治療。MO手術時機的選擇尚存在爭議,De Smet等[17-18]認為切除未成熟的病灶會導致MO復發(fā),建議在病灶成熟后再行切除;Balczak等[19-22]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切除病灶治療MO的臨床療效好、復發(fā)率低。本研究中12例患者行切除手術,其中早期2例、中期3例、晚期7例,MO均未復發(fā)。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同成熟階段的MO具有不同的MRI表現(xiàn)特征。1級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號;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信號或等高混雜信號,邊界不清,周圍可見羽毛狀水腫。2級病灶在T1WI上呈等信號或等低混雜信號;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雜信號或高信號,病灶邊緣均可見不規(guī)則線狀低信號環(huán),周圍可見大片狀水腫影。3級病灶在T1WI上呈等低混雜信號、高低混雜信號或等信號;在T2WI及FS T2WI上呈高低混雜信號,周圍可見水腫。4級病灶在T1WI及T2WI上呈低信號、高信號、等高混雜信號或等低混雜信號;在FS T2WI上呈低信號或稍高信號,周圍多無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