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男,呂靜,朱敏,朱虹
江蘇省宿遷市中心血站,江蘇宿遷 416000
血站是特殊的醫(yī)療機構,是為臨床上救治病患提供血漿類、紅細胞類、血小板類等血液制品的重要來源,而無償獻血人士是血站血液充足的保障,采血過程是否合格直接關系到血液質量,而要保障血液質量,確保臨床用血的安全性,關鍵在于控制獻血環(huán)節(jié)。并且,隨著人們社會意識的不斷提高,主動進行無償獻血的愛心人士也不斷增多,獻血者的行為是自發(fā)的、無償?shù)?,但絕大多數(shù)獻血者均希望在獻血期間接受專業(yè)的、人性化的、舒適的護理服務, 這對血站的護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 以往血站對護理人員提供常規(guī)護理管理,護理內容雖然符合常規(guī),但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全面護理管理是對常規(guī)護理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通過不斷增強醫(yī)療服務意識, 來提高血站的整體護理質量和管理水平。 本研究選取2021 年1—10 月江蘇省宿遷市中心血站行無償獻血的獻血者200 名及10 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全面護理管理在血站獻血服務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中心血站無償獻血的獻血者200 名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獻血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00 名。 觀察組:男58 名,女42 名;年齡22~58 歲,平均(38.92±3.12)歲。 對照組:男55 名,女45 名;年齡23~56歲,平均(38.97±3.45)歲。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另選取10 名護理人員,分為兩組,每組5 名,均為女性,對應管理兩組獻血者。 對照組:年齡20~35 歲,平均(28.48±2.16)歲。 觀察組:年齡21~36 歲,平均(28.57±2.29)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研究中納入的所有研究對象均身體健康;②所有獻血者均是自愿、無償獻血[4];③對于本研究,所有獻血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①患有傳染性疾病者;②合并器質性疾病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5];⑤合并言語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者;⑥中途退出研究,或評價護理結果時丟失者[6]。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根據(jù)血站的工作流程和規(guī)章制度為獻血者提供基礎的護理服務,觀察獻血者獻血過程中和獻血后的不良反應癥狀發(fā)生情況,向獻血者介紹配合獻血的方法及獻血后的一些注意事項等。
觀察組采用全面護理管理: 對服務態(tài)度進行改善。血站需要面對的并不是患者,而是有愛心的無償獻血人士,而不同的無償獻血人士其文化程度不同,理解能力與認知水平也參差不齊,面對不同文化層次的無償獻血者,護理人員需具備相應的能力對其講解無償獻血的相關事項,但對于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獻血者,護理人員需要用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去講解,長期如此會導致護理人員喪失了對這份工作的熱情與積極性,導致其在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服務不到位的情況,甚至對血液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因此,血站要將人性化的理念和思想融入現(xiàn)實工作中,積極落實護理責任制,要求血站的工作人員要重視自身的服務態(tài)度,面對獻血者時要保持微笑,遇到問題時多進行自我調節(jié)。 同時,要重視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性, 有效的溝通交流可降低失誤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改善與無償獻血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在血站管理中,要提醒工作人員學會對無償獻血者予以充分的尊重,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讓其保持文明和禮貌。 在采血過程中,采血人員要與獻血者多溝通交流,注意觀察獻血者的面部表情變化和精神狀態(tài)變化情況,穿刺時和采血過程中與獻血者交談,轉移其對獻血和疼痛的注意力。 獻血后,采血人員依然要觀察獻血者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狀態(tài),主動詢問其是否有不適癥狀,如果發(fā)現(xiàn)獻血者有任何不適癥狀,則要立即觀察和處理。并且,要提升操作技能,血站要加強對采血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專業(yè)技能培訓,確保所有護理人員均可過關。
①記錄獻血后兩組是否出現(xiàn)了發(fā)熱、過敏、溶血等不良反應癥狀,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②對兩組的抽血報廢情況和合格情況進行準確記錄,計算兩組的血液報廢率和合格率。
③采用護理質量評估量表[7-8]評價溝通技巧、服務態(tài)度、操作技能、護理安全,評分為0~100 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護理質量越佳。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觀察組的血液報廢率較對照組低,血液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獻血者血液報廢率比較[n(%)]
觀察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溝通技巧服務態(tài)度操作技能 護理安全觀察組(n=5)對照組(n=5)t 值P 值93.15±2.18 80.47±2.63 8.300<0.001 94.89±2.03 83.75±2.33 8.061<0.001 94.25±2.78 82.16±2.34 7.439<0.001 91.65±2.03 80.48±2.74 7.324<0.001
無償獻血是一種公益活動, 具備整體性和社會性,近年來,人們的思想覺悟和奉獻意識不斷增強。 無償獻血者越來越多,這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血站的血液儲備資源,為臨床輸血治療的正常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隨著無償獻血人士的增多,血站護理管理工作也要不斷改進,只有不斷改進護理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為獻血者服務,最大程度上保障獻血的安全性和血液質量[9-11]。 以往血站對于無償獻血者主要實施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是按照血站的規(guī)章制度為獻血者提供獻血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常規(guī)護理是缺乏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在為獻血者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疏漏和管理不到位的情況, 這容易影響無償獻血者的獻血體驗,進而降低獻血者的獻血積極性,還會對血站及血站工作人員造成一些負面影響[12-14]。并且,常規(guī)護理管理在采血前的管理上缺乏嚴謹性,增加了血液報廢率,造成了血液資源的浪費。 采血后對獻血者的觀察不到位,也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獻血者的不良反應癥狀,從而影響獻血者的人身安全[15-16]。
全面護理管理是建立在常規(guī)護理管理基礎上的一種更加系統(tǒng)、 全面且完整的護理管理模式。 本研究結果提示,將全面護理管理運用在血站獻血服務中的優(yōu)勢突出,獻血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抽血合格率更高,血漿報廢率更低,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評分也相對較高(P<0.05), 上述研究結果從多個方面體現(xiàn)出了全面護理管理在獻血服務中的應用優(yōu)勢。工作人員根據(jù)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靈活運用多種護理管理措施,為無償獻血者提供了舒適優(yōu)質的獻血體驗,從而提高血站的獻血服務質量和采血工作效率,更有利于鼓勵更多的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到無償獻血活動中。 并且,通過對血站工作人員進行系統(tǒng)的專業(yè)培訓,可以讓護理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提高血站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17-18]。
綜上所述,將全面護理管理運用在中心血站的獻血服務中有明確優(yōu)勢, 一方面可以提高獻血血漿的合格率,降低獻血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另一方面還可以提升獻血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