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衛(wèi)紅,周玉貞,蔡碧綢,金海鵬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福建 361009
重癥肺炎(severe pneumonia,SP)是指累及多個肺葉的肺炎,屬于肺實質發(fā)生嚴重感染的急危重癥,病死率為30%~50%[1],并可導致多臟器功能受損、感染性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加重社會及家庭醫(yī)療、經濟負擔[2]。目前,主要采取抗菌藥物治療。由于抗抗菌藥物的不規(guī)范使用,加之早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導致病人耐藥性升高[3],影響抗感染治療效果。另外,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還會引起血液系統(tǒng)、胃腸道系統(tǒng)及肝腎毒性等不良反應[4],進而對機體造成損害。所以,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重癥肺炎的方法尤為重要。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調節(jié)免疫功能、抗感染、減輕藥物毒副作用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5],耳穴療法被證實可降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炎癥狀態(tài)[6-8]。本研究旨在驗證耳穴貼壓對重癥肺炎病人炎癥水平的影響及療效,并探討其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6 月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康復科病房收治的80 例肺炎克雷伯菌致重癥肺炎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重癥肺炎的診斷標準[9];②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液病原學檢測為肺炎克雷伯菌;③年齡<70 歲[10];④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PACHE Ⅱ)20~50 分[11];⑤內生肌酐清除率>40 mL/min;⑥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臟、肝臟、腎臟、造血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疾??;②出現藥物過敏或嚴重不良反應者;③治療期間使用其他藥物,影響療效判斷者;④耳部皮膚感染及膠布過敏者。剔除標準:①病情加重,出現嚴重并發(fā)癥或病情迅速惡化者;②出現不良事件,依據研究者診斷應停止試驗;③未按研究設計方案執(zhí)行,病人依從性差者。脫落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者;②未能完成整個臨床試驗方案,無法判斷療效者;③各種原因導致無法堅持試驗,主動退出研究者。采用SPSS 25.0 軟件自動生成1~80 的隨機數字,將隨機數字及分組信息分別裝入80 個顏色一致、不透光的信封,由專員進行保存及保密。病人按就診順序依次領取信封,隨機分為觀察組(耳穴貼壓組)40 例和對照組(特治星組)40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19 例;年齡(52.05±7.08)歲;病程(3.09±1.39)d。對照組中,男17 例,女23 例;年齡(55.70±5.80)歲;病程(3.26±1.24)d。兩組病人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倫理審批號:2019-K012-01)。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guī)治療 參照2016 年《中國急診重癥肺炎臨床實踐專家共識》[1]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支持治療以及非藥物治療,如補液、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營養(yǎng)支持、監(jiān)護、氧療和輔助呼吸、引流以及物理治療等。
1.2.2 對照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給予特治星(瀚暉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50041,每瓶4.5 g)治療,每次4.5 g,8 h 1 次,療程14 d。試驗結束,參考病人意愿給予14 d 免費耳穴貼壓。
1.2.3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耳穴貼壓治療。取穴:肺、氣管、肝、脾、腎、大腸。具體操作方法:用棉簽蘸取75%乙醇嚴格消毒一側耳郭2 次,再以探針探測各穴位的陽性反應點,并點按做標記,然后將王不留行籽粘在0.5 cm×0.5 cm 醫(yī)用膠布中央貼于上述穴位,由同一操作者用拇指及食指以中等力度相對按壓貼籽處,按壓至病人自覺耳部有酸、麻、熱、脹、放射痛感為按壓有效,每日按壓3 次,每穴按壓1 min;每次選擇單側耳穴,先左耳,后右耳,兩耳交替貼壓,每天1次,療程14 d。如王不留行籽脫落,則重新選穴埋籽。操作由科室經過耳穴貼壓培訓且考核合格者進行操作。
1.3 療效觀察
1.3.1 觀察指標 ①炎癥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4 d 后,采集空腹靜脈血2 mL,經檢測后觀察炎癥指標水平,包括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②APACHEⅡ評分:是由急性生理學評分、年齡評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3 部分組成,最高分值為71 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1]。
1.3.2 安全性指標 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情況。于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經檢測后觀察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指標和腎功能尿素(BUN)、肌酐(CREA)]指標水平變化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肝功能損害例數+腎功能損害例數)/總例數×100%。
1.3.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國成人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 年版)》[12]判定標準。治愈:咳嗽、咳痰、胸痛等臨床癥狀消失,血氣指標、體溫及影像學檢查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血氣指標及體溫基本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肺部陰影吸收>70%;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血氣指標及體溫明顯好轉,影像學檢查見肺部陰影吸收40%~70%;無效:病人臨床癥狀及血氣指標、體溫未見明顯變化,影像學檢查肺部陰影未見明顯吸收或加重??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統(tǒng)計描述,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采用非參數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檢驗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
①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PCT(μg/L)治療后6.67±2.30①3.35±1.12①6.668<0.05例數40 40 NE%(%)治療前89.62±4.32 88.40±3.80 1.949>0.05治療后65.54±2.67①61.10±4.54①5.781<0.05治療前75.50±7.54 72.88±3.49 1.300>0.05 CRP(mg/L)治療后34.11±5.12①27.24±9.67①4.117<0.05治療前11.79±3.02 12.36±2.43 1.575>0.05
2.3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PACHE Ⅱ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PACHEⅡ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Z 值P例數40 40治療前23.56±4.20 24.13±3.73-1.243>0.05治療后16.37±4.08 14.03±4.25 3.251<0.05 t 值5.541 5.491 P<0.05<0.05
2.4 兩組病人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對照組發(fā)生肝功能損害3 例,腎功能損害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單位:例(%)
重癥肺炎常會引起以肺組織損害為主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發(fā)病急、病情重、進展快,病死率極高。目前,主要采用抗菌藥物治療,由于病原體不斷變遷,病人耐藥率升高,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導致抗菌藥物選擇更加困難,臨床療效及遠期預后也不理想。因此,制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治療方案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重癥肺炎的重要發(fā)病機制之一為免疫失衡[13],感染過程中,病人體內免疫防御機制啟動,保護機體受損,但易出現應激過度,致使免疫細胞激活過度并釋放過多的細胞因子,已知重癥肺炎的病理發(fā)展與機體這種過度的炎癥反應具有密切關聯(lián)性[14]。因此,探尋一種能夠調控炎癥反應,阻斷對肺組織及其他器官造成進一步損害的方法,成為目前治療重癥肺炎的研究熱點。有研究發(fā)現,電刺激致死性內毒素血癥模型大鼠的迷走神經,能夠遏制炎癥因子的生成,進而阻止休克的發(fā)展。研究還指出,乙酰膽堿可以抑制致炎因子的釋放[15]。乙酰膽堿是膽堿能神經釋放的神經遞質,故認為迷走神經參與了炎癥免疫過程,刺激迷走神經,可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CAP),產生抗炎效應。研究發(fā)現,CAP 是一條神經-免疫調節(jié)通路,該通路的初級傳入中樞是孤束核,通過迷走神經背核發(fā)出迷走神經傳出沖動,其中迷走神經是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16]。人體耳郭分布著豐富的神經,迷走神經耳支是迷走神經在體表唯一分支,屬于傳入纖維,主要分布在耳甲區(qū),可以直接向迷走神經感覺核(孤束核)與迷走神經運動核(迷走神經背核)發(fā)出神經纖維投射[17]。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4 d 的治療,耳穴貼壓組NE%、CRP、PCT 水平明顯低于耳穴貼壓前及對照組,表明耳穴貼壓可減輕重癥肺炎病人炎癥水平。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選取的穴位集中分布于耳甲區(qū),耳穴貼壓穴位刺激通過傳入迷走神經(即耳-迷走神經)傳遞至大腦孤束核,經膽堿能受體及遞質作用,興奮通過迷走神經傳出支傳出,激活CAP,抑制促炎因子釋放,從而產生抗感染效應。趙玉雪等[18]對內毒素血癥模型大鼠進行耳甲區(qū)電針刺激,發(fā)現可以降低炎癥因子水平,阻斷核轉錄因子(NF-κB)活化,且其效應與直接刺激迷走神經相似,表明可能是耳迷走神經興奮激活CAP 進行免疫調節(jié)。吳雨蕊等[19]通過電針刺激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耳甲區(qū),能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升高抗炎細胞因子,發(fā)揮抗感染作用,同樣推測是因為通過刺激耳迷走神經激活膽堿能抗感染通路實現的。
中醫(yī)認為,重癥肺炎屬“肺熱病”“傷寒”“溫病”等范疇,病機包括風熱襲肺、肺虛不固,正氣虧損、臟腑功能失調等?!饵S帝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故認為重癥肺炎病人存在正氣不足的特點,正氣虧虛,則外邪乘虛侵犯機體,免疫受損,而出現炎癥的一系列臨床癥狀[5]。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治療后APACHEⅡ評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耳穴貼壓能改善重癥肺炎病人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鹅`樞·口問》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靈樞·經脈》記載“手太陰肺經……上膈屬肺,從肺系”“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難經四十難》載有“肺主聲,令耳聞聲”,均為耳穴選穴治療肺系疾病提供了經絡學依據。重癥肺炎主要累及肺,但與肝、脾、腎相關,耳與臟腑生理、病理變化關系密切,故本研究選擇耳穴貼壓部位為肺、氣管、肝、脾、腎、大腸?!胺沃鳉猓竞粑?,選擇肺、氣管均主治肺系疾?。弧胺闻c大腸相表里”“腎為先天之本,生命活動之根”“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按壓刺激以上穴位,可達到調理臟腑,疏通經絡,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功能,消除炎癥之功效,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表明耳穴貼壓安全性高,且有助于減輕使用抗菌藥物導致的肝、腎功能損害。原因可能為:①耳穴貼壓將王不留行籽貼敷于耳部腧穴,不僅無痛苦、無損害、無創(chuàng)傷、無不良反應,而且能調理各臟腑功能[20];②本研究選擇耳穴貼壓部位肝和腎,均在耳甲區(qū),“耳-迷走神經-內臟(腦)反射”理論認為迷走神經耳支反射具有軀體與內臟反射的性質[21],故可起到保護肝腎功能的作用。
耳穴貼壓聯(lián)合抗生素可降低重癥肺炎病人炎癥指標水平,減輕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并能減少抗生素產生的肝腎毒性不良反應,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可能與耳穴貼壓耳甲區(qū)穴位,刺激通過耳-迷走反射激活膽堿能抗炎通路,從而起到全身抗炎作用有一定關系。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少,未進行多中心臨床試驗的不足,未來團隊將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觀察臨床療效并展開動物實驗探討其具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