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王海燕,李燕爽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1手術室,2麻醉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結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多見于中老年人群,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消瘦、貧血等,隨著病情進展,晚期結腸癌患者可并發(fā)腹腔積液、黃疸等癥狀[1]。結腸癌患者由于腫瘤細胞對腸道的侵襲、損傷作用,部分患者可繼發(fā)腸梗阻,手術為治療該類患者的首選方式。然而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由于癌癥對機體的損傷,自身免疫力較低,對手術刺激的抵抗性減弱,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故圍術期采取合適的護理措施意義重大。快速康復外科(ERAS)是以循證醫(yī)學為依據,以降低手術應激、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恢復為目的的干預措施。多學科協作(MDT)是綜合多類學科,依托團隊協作,為患者提供專業(yè)化、個體化護理方案的模式。已有報道[2]將ERAS-MDT模式用于外科手術如前列腺癌手術、腹股溝疝手術等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研究將ERAS-MDT模式用于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探討其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按照入組的單雙順序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年齡35~69(51.97±11.09)歲,男性35例,女性25例。對照組60例,年齡37~70(52.28±12.31)歲,男性38例,女性2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術前健康宣教,禁食12 h、禁飲6~8 h;術前1晚口服灌腸藥物,清晨插胃管。②術中根據手術時間及機體情況輸液,不限制總輸液量。③氣管插管麻醉,術后常規(guī)應用鎮(zhèn)痛泵,主訴疼痛劇烈時給予雙氯芬酸鈉塞肛。④術后患者臥床1~2 d,協助患者翻身、拍背、按摩等。⑤術后禁飲、禁食,肛門排氣后少量飲用溫開水;出院后囑咐患者定期復診。觀察組采用ERAS-MDT模式護理:①組建由消化外科醫(yī)師、護士、麻醉師、手術室護士、營養(yǎng)科醫(yī)師、心理專家等組成的MDT團隊,整合多學科資源,及時解決遇到的問題。②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向患者講解ERAS理念、手術流程、預后等;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床上活動的方法,告知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應對方式;指導家屬協助患者翻身、拍背等,加強醫(yī)患溝通、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③術前不進行機械腸道準備,術前禁食6 h、麻醉前2~3 h飲用含糖溶液400 mL,術后不留置胃管。④術中保持手術室溫度24℃~26℃,濕度40%~60%,防止寒冷刺激及熱量散失,盡量減少皮膚暴露;選用氣管全麻結合硬膜外麻醉,充分鎮(zhèn)痛是ERAS的重要理念,有效鎮(zhèn)痛可減輕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防止呼吸、循環(huán)系統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常規(guī)應用鎮(zhèn)痛泵,采用規(guī)范的疼痛評估方法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據此進行鎮(zhèn)痛藥物劑量的調整。⑤術后鼓勵患者積極下床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床上運動,根據患者自身耐力逐漸增加運動量。⑥術后密切觀察引流情況及機體恢復情況,及早拔除引流管;術后觀察患者腸蠕動情況,排氣后恢復飲水,逐漸過渡至流質-半流質-普食,營養(yǎng)師參與患者飲食方案的制定。⑦延續(xù)性護理,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復診等方式與患者保持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態(tài)。
1.3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VAS評分。利用QLQ-C30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統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經口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n 肛門排氣時間(d)排便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經口進食時間(d)住院時間(d)VAS評分(分)觀察組 60 2.03±0.81 3.10±0.73 1.62±0.66 1.68±0.77 12.64±3.34 2.54±0.84對照組 60 3.22±1.06 4.95±1.52 3.46±1.74 3.15±1.37 18.92±4.89 2.89±0.81 t 6.909 8.498 7.658 7.245 8.214 2.323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22
2.2 兩組的QLQ-C30評分比較觀察組的QLQ-C30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QLQ-C30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QLQ-C30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生理 情感 認知 社會 角色觀察組 60 66.20±6.12 68.36±6.08 74.06±5.12 67.78±4.05 65.79±4.10對照組 60 60.31±6.77 64.31±6.87 67.09±5.33 62.78±4.70 61.62±5.24 t 4.999 3.419 7.305 6.242 4.854 P<0.001 0.010 <0.001 <0.001 <0.001
2.3 術后并發(fā)癥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6.67%(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ERAS-MDT模式是將MDT應用于快速康復外科的臨床路徑,可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整合、協調各項醫(y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醫(yī)療護理服務,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3]。術后疼痛為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可誘導機體產生一系列心理、生理刺激,阻礙患者的術后康復。多模式鎮(zhèn)痛法(口服鎮(zhèn)痛藥、局部神經阻滯、切口浸潤麻醉、冰敷鎮(zhèn)痛)為ERAS理念下推薦的鎮(zhèn)痛模式,鎮(zhèn)痛效果明顯。基于此,本研究術后在給予患者常規(guī)鎮(zhèn)痛泵的同時,給予帕瑞昔布鎮(zhèn)痛治療,對術后急性疼痛的控制效果較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ERASMDT的鎮(zhèn)痛模式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疼痛情況。
術前及術后禁食、禁飲時間的調整為ERAS的重要內容,此前為防止術中誤吸,術前12 h禁食、6 h禁飲。然而,有研究[4]認為,長時間的禁食、禁飲可引起口渴、煩躁、脫水、低血糖等不利影響,加之手術創(chuàng)傷及應激反應,導致機體的能量、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對術后組織修復、切口愈合等造成干擾。本研究對圍術期的禁食、禁飲時間進行調整,達到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經口進食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提示ERAS-MDT模式中所采取的禁食、禁飲時間安全可行。應激反應是個體在受到外界刺激后產生的適應或適應不良的反應。外科手術患者應激反應不可避免,有報道[5]指出圍術期給予患者心理干預可減輕其不適感,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研究[6]將ERAS理念用于結腸癌患者,結果表明可明顯減輕應激反應,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ERAS-MDT模式中術前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預,可減輕患者陌生感,幫助患者疏導不良情緒;術中保持舒適的溫度、濕度,合理應用鎮(zhèn)痛藥物、預防性抗菌等,可有效減少疼痛應激對機體的刺激,防止術后傷口感染的發(fā)生[7]。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可能與上述操作存在聯系。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觀察組的QLQ-C3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ERAS-MDT的終極目標是為患者提供多元化、持續(xù)性的護理,保證患者的快速康復,結合多學科專家醫(yī)師,從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給予患者干預,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ERAS-MDT模式可減輕結腸癌合并腸梗阻患者的術后疼痛,減少并發(fā)癥,提升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