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許瑩君
(焦作市婦幼保健院 兒童康復科,河南 焦作 454000)
腦性癱瘓是一種中樞性運動及姿勢發(fā)育障礙性綜合征,是因胎兒或嬰幼兒在發(fā)育期間腦部組織受到損傷引起,調(diào)查[1]顯示我國腦性癱瘓患兒發(fā)病率在1.8%~4.0%。隨著康復醫(yī)學的發(fā)展,腦性癱瘓的治療取得較大進展,軀干訓練為康復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軀干訓練對患兒的腹部、背部等核心肌群的訓練存在不足[2]。核心肌群激活訓練為針對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及平衡性的激活,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康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隨著傳統(tǒng)中醫(yī)的應用,點穴推拿等中醫(yī)療法在康復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可疏通機體經(jīng)絡、平衡機體陰陽[4]。本研究探討核心肌群激活訓練配合點穴推拿對腦性癱瘓患兒運動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以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腦性癱瘓患兒為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年齡10個月~5歲,平均(3.24±1.03)歲;男性16例,女性14例;疾病類型:痙攣型22例,不隨意運動型5例,混合型3例。對照組年齡9個月~5歲,平均(3.20±1.11)歲;男性15例,女性15例;疾病類型:痙攣型24例,不隨意運動型4例,混合型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腦性癱瘓;②年齡9個月~5歲;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心臟疾??;②患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③合并重度智力障礙;④癲癇頻繁發(fā)作;⑤生長發(fā)育遲緩;⑥依從性差不能配合研究;⑦參與其他研究;⑧解釋后拒絕參與本研究。
1.3 治療方法Ⅰ、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運動療法:指導患兒進行俯臥位訓練,教導患兒學習利用手掌、肘部支撐身體,控制雙肩;仰臥位,以手掌內(nèi)側朝患兒肢側骨盆練習推上、舉下等動作,指導患兒自主翻身練習;坐位,將患兒擺放為跨坐在治療師大腿,背朝治療師,保持患兒頭、軀干在一條直線;膝立位,患兒跪坐在桌子上,治療時坐于其后,練習上肢外旋動作。Ⅱ、觀察組采用核心肌群激活訓練配合點穴推拿。(1)核心肌群訓練:①仰臥位,患兒保持仰臥位在治療床上,治療師對患兒腹部進行激活訓練,對腹橫肌、多裂肌、腹直肌、腹內(nèi)外斜肌進行激活;②呼吸訓練,患兒保持仰臥位,治療師激活患兒腹部肌肉時,鼓勵患兒用鼻子吸氣,再鼓起嘴巴緩慢向外呼吸;③俯臥位,治療師用食指及中指由上到下、由淺入深,有節(jié)律地按壓脊柱兩側豎脊肌;④坐位,患兒保持端坐在治療師前,治療師雙手置于患兒肩膀向下按壓,按壓過程小范圍前后搖晃,擠壓2次放松1次;⑤站立位,患兒雙腳分開,治療師雙手置于骨盆兩側,雙手向中心輕柔擠壓并前后、左右搖晃,進一步使患兒取得站立平衡。上述訓練5次/周,30 min/次,連續(xù)12周。(2)點穴推拿:選穴為曲池、合谷、指關節(jié)、環(huán)跳、肩髃穴、足三里、丘墟、承山、委中、跟腱、大趾間、承扶、趾甲根等,配穴為百會、風池、頸后、啞門、大椎、迎香、地倉、廉泉、承漿、翳風、夾脊、腰眼。30 min/次,1次/d,連續(xù)5 d,休息2 d,治療6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利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CMFM)D區(qū)(0~39分)評估患兒站立功能,E區(qū)(0~72分)評估行走、跑、跳功能,分值越高,功能越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患兒平衡能力,0~64分,分值越高則平衡能力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BI)評估患兒的運動能力,0~100分,分值越高則運動能力越好。②利用Gesell發(fā)育量表(DQ)評估患兒智力情況,包括靜息運動、言語、大運動、適應能力、社會行為,分值越高則智力發(fā)育越理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CMFM D區(qū)、CMFME區(qū)、BBS、MB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時間 組別 n CMFM D區(qū)評分CMFM E區(qū)評分 BBS評分 MBI評分治療前 觀察組 30 23.14±3.05 23.16±3.20 17.42±3.22 62.34±5.44對照組 30 22.97±3.06 22.98±3.10 17.56±2.64 63.21±5.40 t 0.215 0.221 0.184 0.621 P 0.830 0.826 0.855 0.537治療后 觀察組 30 36.22±2.54 35.36±2.76 40.08±2.44 89.42±7.33對照組 30 34.29±2.30 29.41±2.60 30.45±3.15 71.26±6.45 t 3.085 8.595 13.238 10.187 P 0.003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的DQ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D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DQ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DQ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64.21±3.56 90.23±3.67 27.874 <0.001對照組 30 64.18±3.45 82.16±3.57 19.837 <0.001 t 0.033 8.633 P 0.974 <0.001
腦性癱瘓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給患兒的家庭造成極大的負擔[5]。腦性癱瘓患兒的治療方式較多,其中康復運動最為常用,科學的康復運動可提高患兒的生活及運動能力,進而促進患兒智力水平及認知能力的發(fā)展[6]。日常的康復鍛煉注重患兒肢體功能的鍛煉,但缺乏軀干訓練。軀干訓練可提高患兒的靈活性及體位反應性,通過鍛煉可使患兒有效控制自身軀干動作,維持機體平衡及穩(wěn)定,提高肢體的協(xié)調(diào)性及自理能力[7]。然而軀干訓練對腦性癱瘓患兒的腹部、背部核心肌群無明顯作用,對機體的穩(wěn)定性及協(xié)調(diào)性改善作用不大,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8]。因此,需結合其他訓練,增強核心肌群的功能,促進患兒機體的穩(wěn)定性及協(xié)調(diào)性,提高其行走能力。
核心肌群激活訓練主要針對機體的呼吸肌群、軀干與骨盆連接的肌群,發(fā)揮穩(wěn)定機體的作用。核心肌群刺激訓練可通過本體刺激,提高深層核心肌群的平衡及穩(wěn)定,促進患兒的感覺,增強患兒自主調(diào)整姿勢的能力,增強腹部核心肌群的協(xié)調(diào)性[9]。點穴推拿是中醫(yī)特色療法,本研究中選穴為陽明經(jīng)穴位,配合四肢及大腦穴位,通過點穴及推拿手法使“力” “氣”沿經(jīng)絡走向滲入臟腑,沖開機體瘀滯的氣血,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已有報道[10]表明點穴推拿在改善腦性癱瘓患兒肢體的屈曲及內(nèi)收方面效果顯著。本研究將核心肌群激活訓練配合點穴推拿應用于腦性癱瘓患兒,在減少感覺刺激的情況下激活患兒的核心,保證其接受該種刺激及強度。核心肌群激活的條件下可誘發(fā)患兒的主動活動,促進肢體的分離運動,改善肢體的穩(wěn)定性,提高患兒粗大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各項運動功能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核心肌群激活配合點穴推拿治療可改善患兒的運動功能,提示在臨床中將核心肌群激活訓練與點穴推拿結合,可增強患兒的自主控制及反應機制,促進患兒控制姿勢的反應時間,控制機體的肌肉及動作肌肉,恢復自身合理的運動,進而控制身體的重心。
綜上所述,核心肌群激活訓練配合點穴推拿可改善腦性癱瘓患兒的運動功能,促進患兒智力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