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 邱錦云 沈雨 孫杰茹
痛經是婦科臨床的常見疾病,中醫(yī)亦稱為“行經腹痛”[1]。生殖系統(tǒng)沒有器質性病變者為原發(fā)性痛經,多發(fā)于青春期女性,痛經常呈痙攣性,通常位于下腹部恥骨上[2],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在我國,痛經的發(fā)生率約為33.19%;19 歲未生產女性痛經者達到72.4%,重度痛經者可達15.4%[3],且易反復發(fā)作。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其發(fā)病是因為女性來月經時會產生前列腺素,刺激子宮的平滑肌收縮,治療上尚無明確的用藥。祖國醫(yī)學對痛經的研究最早見于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婦人月水來腹痛候”之描述。而臨床多以寒證和瘀證為主。故治法當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為主。作者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對患者進行自擬痛經湯聯(lián)合艾灸治療,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12 月臨床診查確診為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97 例為研究對象,年齡19~39 歲,月經周期(28±7)d。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8 例)和對照組(49 例)。治療組脫落6 例,完成42 例,平均年齡(27.05±4.71)歲;對照組脫落10 例,完成39 例,平均年齡(26.64±4.9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符合謝幸主編的《婦產科學》中痛經病診斷[2]。癥狀:以經期或經期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下腹疼痛,劇烈難忍,以致影響工作和生活。婦科檢查:盆腔無器質性病變。中醫(y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等。中醫(yī)證候學診斷標準:寒凝血瘀型痛經主證: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形寒肢冷。次證:經色紫黯有塊;月經量少或錯后;經行嘔惡;④行徑大便溏泄;⑤帶下量多,色白。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斑瘀點,或舌底絡脈迂曲,苔白,脈弦、澀或沉緊。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原發(fā)性中、西醫(yī)診斷及證候學標準者;②清醒狀態(tài)、愿意合作者;③中醫(yī)辨證符合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者
1.4 排除標準 ①經檢查為盆腔器質性疾病、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腫瘤、宮內節(jié)育器所致的痛經;②對本研究應用藥物或艾灸過敏者,未按規(guī)定用藥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或精神病患者;④備孕的患者。
1.5 方法 治療組采用自擬痛經湯聯(lián)合艾灸治療。自擬痛經湯組方:當歸10 g、川芎10 g、白芍15 g、紅花10 g、益母草15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烏藥10 g、小茴香10 g、元胡10 g、香附10 g、羌活10 g、甘草6 g,此藥物為顆粒劑,于月經前1 周開始口服,1 劑/d,分2 次早晚沖服,共服用7 d,并在月經前3 d加用艾灸灸關元、足三里、三陰交,20 min/次,2 次/d,連續(xù)治療3 個月。對照組采用優(yōu)思明治療,于月經第1 天開始口服,1 片(每片含0.03 mg 乙炔基雌二醇和3 mg 屈螺酮)/d,連續(xù)服用21 d 停藥,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隨訪6 個月,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及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隨訪6 個月后痛經程度、痛經證候評分、PGF2α水平。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經行腹痛消失,痛經癥狀評分減少≥90%,停藥后3 個月經周期未復發(fā);顯效:治療后經行腹痛明顯減輕,痛經癥狀評分減少70%~89%;有效:治療后經行腹痛減輕,痛經癥狀評分減少30%~69%;無效:治療后痛經癥狀評分減少<30%。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痛經程度采用VAS 評分評定,0 分表示無痛,10 分表示極度疼痛[5]。痛經證候評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的計分方法,經期及經前小腹痛基礎分5 分;腹痛難忍1 分;腹痛明顯0.5 分;坐臥不寧1 分;休克2 分;面色蒼白0.5 分;冷汗淋漓1 分;四肢厥冷1 分;需臥床休息l 分;影響工作學習1 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1 分;用一般止痛措施可暫緩0.5 分;伴腰部酸痛0.5 分;惡心嘔吐0.5 分;肛門墜脹0.5 分;疼痛在1 d 以內0.5 分,每增加1 d 加0.5 分。分別于治療前月經第1~2 天、3 個月治療結束后月經第1~2 天、半年后月經第1~2 天采集靜脈血,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測定PGF2α水平。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后,治療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證候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痛經證候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治療組痛經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后,治療組痛經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證候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痛經證候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PGF2α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PGF2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 個月后,兩組PGF2α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6 個月后,治療組PGF2α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GF2α 水平對比(,pg/m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GF2α 水平對比(,pg/ml)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痛經為臨床的常見疾病,該病發(fā)病率非常高,主要的發(fā)病原因多為寒凝、血瘀等,病機為沖任氣血循行不暢,經絡受阻?!堕L沙藥解》卷一:“凡女子經行腹痛,陷漏紫黑,失任傷胎,久不產育者,皆緣肝脾之陽虛,血海之寒凝也”,指出痛經的病機與寒凝有關。《醫(yī)學見能》卷三證治,婦人調經中有云:“經前腹痛,以及行經不利者,血分有瘀血滯也”,朱南孫教授認為,痛經主要是“內外相因,沖任瘀阻”所致,其主要原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瘀阻沖任,“不通則痛”。故女性經期或產后,外邪入侵,以致氣血凝滯不暢,故使痛經。
本文采取自擬痛經湯聯(lián)合艾灸進行治療,自擬痛經湯方用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斂肝止痛;現(xiàn)代研究表明當歸對子宮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其揮發(fā)成分既能收縮又能松弛子宮平滑肌[7-9],白芍能松弛和抑制子宮平滑肌的張力。肉桂辛甘熱,溫通經脈,使瘀血得溫則行,得熱痛止;五靈脂、蒲黃、紅花、益母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香附是氣中之血藥,氣機條達,則瘀血自去?,F(xiàn)代研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川芎行氣活血止痛,走而不守,為血中之氣藥;元胡微溫,行氣止痛;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其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抗菌以及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10]。烏藥、小茴香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小茴香揮發(fā)油具有雌激素樣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11,12];羌活辛苦溫,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功;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甘草有效成分對前列腺素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起到松弛平滑肌效果[13],全方共奏溫經散寒、祛瘀止痛之功效。灸法是通過經絡穴位的溫性刺激,調暢氣血運行而達到溫經活血止痛的作用。關元穴屬任脈,為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局部取穴,可調沖任,溫胞宮;三陰交可調節(jié)肝脾腎三臟之氣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補肝腎、理氣化瘀。豐隆、足三里有健脾除濕之效。足三里為胃經之穴,可調和氣血,病痛乃除?!侗静輳男隆吩唬骸鞍~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情,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火力溫和,經前使用可使沖任氣血順暢,從而緩解或消除來月經時的疼痛。
綜上所述,自擬痛經湯聯(lián)合艾灸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發(fā)性痛經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血清PGF2α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