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說:“你是最好的?!痹绞侵匾娜耍@句話的影響力就越大,特別是在我們的自我還比較弱小的時候。
假設我們把來自外界的反饋都比喻成鏡子,那么在所有的鏡子里,有一面會對人有巨大的影響力,這面鏡子叫作“權威”。
當一面權威的鏡子對一個自我比較弱小的人說:“你是壞的,你是差勁兒的,你是糟糕的?!边@個破壞力尤其巨大。
而對于孩子來說,最原始也是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1968年,羅森塔爾帶助手們來到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從一到六年級每個年級選了三個班,并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之后,他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給了校方,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這個名單占了學生總人數(shù)的20%,但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選的,羅森塔爾根本沒有看測驗成績。
8個月后,對這18個班的學生測試后發(fā)現(xiàn),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普遍有了顯著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變得更強。
羅森塔爾提出了一個詞——“權威性謊言”。他認為,他對校方來說是權威,而校方對學生來說是權威,將“你最有發(fā)展前途”的“謊言”傳遞到那些作為實驗對象的學生身上,最終將他們變成了這樣的人。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性信息,老師們是通過情緒、態(tài)度而非語言的方式影響了這些學生。并不是所有人的期待都能對一個生靈發(fā)揮巨大的作用,在羅森塔爾的實驗中,都是權威的期待發(fā)揮了力量。
什么是權威?有權力、有威望、有資源的那一方。在這個實驗中,校長與老師對學生有巨大權威,他們可以評斷一個學生的資質(zhì)。
最原始也是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所以可以推斷,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孩子。
我們平時常說的自信或自我期待,其實本源上是父母對我的積極期待。父母相信我,這內(nèi)化到我心中,就形成了所謂的“自信”。
認識到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這樣你就會知道,你的那些所謂的“我的想法”“我的認識”“我的自我感知”,其實很少是單純地來自你自己,很多是來自權威的影響,特別是父母這樣的生命最初的權威給你的影響。
當特別清晰地去理解這個道理時,我們本來認為的、頑固的“我是誰,我是怎樣的”等自我意識,就可以松動,甚至被改變了。
當自我意識改變后,你會看到,外在命運也會隨之改變。
有意識的積極期待,還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積極期待,是一個重擔,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積極期待好上太多的是滿滿的喜歡。孩子的成長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他會遇見誰——生命最初,就遇到這樣一個滿心喜歡你的人,是最好的命運饋贈。
說到這兒,可能很多父母會納悶:我是期待孩子成為卓越的人,但為什么我的孩子卻非常普通,甚至是失敗者?這是因為,你意識上認為是給了孩子正面期待,但你潛意識卻給孩子傳遞了負面期待。
比如,一位悲觀的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樂觀的,而每當孩子悲觀時,父親都會說:“你怎么這么悲觀?你為什么不樂觀一點兒?”這種意識層面的期待,可能會有作用,但遠不如潛意識層面的負面期待。
對孩子來說,他感知到的是,他總是在悲觀時被父親注意到,父親總是在貶低他。所以,他的感受是:我是不被喜歡的,我是差勁兒的。于是,他就很難樂觀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類似的邏輯:他們很少會真正鼓勵、認可孩子,他們只是在批評孩子不卓越,試圖以此逼迫孩子變得卓越。
他們多數(shù)人會失敗,少數(shù)人就算表面上成功了,孩子果真在外在標準上變得卓越了,但內(nèi)心深處卻會變得無比自卑。因為這些孩子還是體驗到,父母向他們?nèi)舆^來的期待仍然是“你怎么這么差勁兒”。
其實,父母這么做時,他們沒有覺察到,他們是在維護自己的自戀。他們在打擊孩子的時候,體驗到這種感覺:“看吧,你不如我。我本來應該生出更優(yōu)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勁兒!”
當父母用這種方式維護自戀時,可以想象,代價是高昂的。
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是自己對生命的期待;羅森塔爾效應,是權威人物對我們的期待。這兩者間,會構成什么樣的聯(lián)系和矛盾呢?
最好是,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這時候,你的生命力會自然生發(fā),沒有多少矛盾。相反,假若權威人物對你的期待和你對自己的期待構成了矛盾,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力量,那么成長就會變得很難。
每個生命都想做自己,這是最天然的聲音,而如果父母等權威人物發(fā)出的期待也是這樣的聲音,那就是一個人的幸事。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創(chuàng)造了一個術語——“不含誘惑的深情”,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與接納你,而不給你設置任何條件。條件,就是誘惑。誘惑,即你要達到我設置的條件,我才給你情感。
不含誘惑的深情境界太高,但其實,哪怕是一些誘惑,只要有深情就好。
電影《后天》,講了一位男科學家,他讀書無數(shù),有人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說,最初讀書的習慣是這樣養(yǎng)成的:父親每次出差前都會扔給他一本書,出差回來就會和他探討書上的內(nèi)容。
在這個故事中,書不僅是誘惑,也是父子之間建立情感聯(lián)結的媒介和橋梁。他后來那么熱愛讀書,其實都是在通過讀書感受父愛。在我看來,這是最為深刻的體驗之一。如果你不斷地體驗到什么是深情,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生命力會源源不斷地涌出,你會因此變得飽滿而豐盛。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這樣三個命題:1.自戀,即做自己;2.滿足別人的期待;3.超越自戀和滿足別人的期待,體驗到聯(lián)結的深情。
用更簡單的哲學語言來講,即孩子要做自己,同時去尋找來自父母的支持。而一旦孩子與父母產(chǎn)生有聯(lián)結的深情,那時雙方都可以被證明。
父母如果能給孩子足夠的抱持感,讓孩子體驗到來自父母的深情,收獲足夠的安全感,就能讓孩子在這份深情中充分而安然地展開自己,感受自己的生命力,讓生命變得更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