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 年11 月,美國記者杰克·貝爾登跟隨上海民眾慰勞團,赴皖南新四軍駐地采訪。在新四軍駐地的日子里,貝爾登將其所見記錄下來,取名為《成為時局中心的新四軍》。
貝爾登坦陳,他之所以來到皖南,就是想通過調查解開心中一直縈繞的疑惑: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到底是一支怎樣的軍隊?他們和老百姓之間是否像其他人所說的那樣和諧?
1938 年5 月,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東進抗日,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副團長江渭清就在其中。
江渭清晚年在回憶錄里寫道:“初到蘇南敵后,到處斷垣殘壁、滿目瘡痍。河溝里浮著尸體,有的斷了頭,有的砍了四肢,都是被日本兵殘殺的中國軍民,真是慘不忍睹?!?/p>
此時,蘇南人民飽受日寇蹂躪和兵匪騷擾,看到這支衣衫襤褸、槍械落后,自稱是打鬼子的隊伍時,心中未免有些許懷疑。
新四軍老戰(zhàn)士楊寒說:“我們在夏天把棉衣拆成夾衣,夾衣拆單衣,皮帶還用麻繩,就這樣過日子。所以老百姓害怕,把我們當土匪。”
赴皖南途中的杰克·貝爾登
1938 年6 月,新四軍軍部抵達安徽南陵,在土塘村召開了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要求部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堅決實行不拉夫、不收款、不擾民的“三不政策”。
新四軍對部隊的約束甚至嚴格到群眾的稱謂,不準直呼老百姓,而要稱老鄉(xiāng)、老大爺、老大娘或者大哥、大嫂等。
新四軍老戰(zhàn)士焦?jié)櫪ふf:“我們住到老鄉(xiāng)家里頭有個‘三不走’,住的房子不打掃干凈不能走,老鄉(xiāng)的東西不還清不能走,水缸不挑滿不能走?!?/p>
新四軍所到之處嚴格執(zhí)行鐵一般的紀律,常常在維持半飽甚至是餓著肚子的艱苦條件下,依然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江蘇建湖縣建河村村民謝晉瑤回憶:“有一次我看到一個人在訓士兵,就說他為什么拿人家肥皂,士兵說洗襪子洗不干凈,就擦了一下。對方說擦了也不可以,‘你知道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并叫他站好。所以,新四軍(紀律)很嚴很嚴,但是跟老百姓很親很親?!?/p>
在皖南期間,貝爾登看到新四軍戰(zhàn)士每天只有一角錢的米、五分錢的菜,武器落后、裝備奇缺,新兵入伍只能接受簡單的訓練,往往上午學會子彈上膛,下午就要投入殘酷的戰(zhàn)斗,但他們始終以苦為樂、士氣高昂。
貝爾登在《不再害怕大兵了》一文中記載,一個店員興奮地告訴他,新四軍買東西不還價,什么東西都弄得十分干凈,大家都喜歡他們。
在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里,有一塊珍貴的石碑。這是鹽阜群眾給一位新四軍干部豎立的,石碑上記載了一段新四軍一心為民的故事。
就在新四軍到達蘇北鹽阜地區(qū)的前一年,1939 年8 月底的一次海嘯吞沒了良田,蕩平了村莊,淹斃了眾多人口,光阜寧一縣死亡人數(shù)就達一萬多人。當?shù)剜l(xiāng)紳楊芷江等人四處奔走,懇求國民黨當局撥款修堤,出錢賑災。
新四軍第3 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之女黃楠回憶:“國民黨修的那個堤,收了很多錢。但堤修好了,一下子就被海浪給沖垮了?!?/p>
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知曉后明確指示,修筑堤壩應完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經費問題次之。
修筑堤壩的任務落在了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宋乃德的肩上。
宋乃德之子宋齊生說:“我父親當時剛到蘇北,聽當時蘇北那些老鄉(xiāng)說,(我父親)穿的棉襖里頭有虱子,頭發(fā)很長,胡子也不刮。劉少奇看見我父親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不像個縣長,就是一個老百姓,坐在一個草堆上給大家辦公。當時沒有縣政府,沒有房子。”
宋乃德上任后,主持召開全縣各方人士參與的座談會,了解情況并征求意見,準備修堤。新四軍一來就要修海堤,鹽阜的鄉(xiāng)親們全都將信將疑,國民黨趁機四處造謠,說共產黨想騙錢用來抽壯丁。
“在討論修堤的這個會議上,折騰到夜里兩點,斗爭很激烈。一說發(fā)行公債,就有人說發(fā)行了公債被卷走了怎么辦?”宋齊生說,老百姓不知道共產黨來了這么一個軍隊,覺得他們武器裝備都不行,那時對共產黨的新四軍、八路軍是不信任的。
黃楠說:“我父親分析了情況,下決心說沒錢也得修,后來就用鹽稅做抵押。士紳買公債,然后動員老百姓。因為當時沒有糧食,部隊從山東籌了一點兒糧食,然后再派人到蘇南去買糧食。”
1941 年5 月15 日,鹽阜人民期盼的海堤修建正式開工。一時間,堤壩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軍民一家,不分彼此。
當時參與修堤的民工孫維新說:“每天中午給我提供一頓米飯,即部隊公糧,一立方土換二兩黃豆。老百姓說了,窮兄弟的軍隊來了,國民黨拿了錢跑掉了,他揣一點兒你揣一點兒。共產黨一個也不揣。”
黃楠說:“因為這個地方不是老區(qū),我們沒有任何的群眾基礎。但是通過做這件事情,人民認識了這支隊伍,看到了這支隊伍的官兵都在堤上跟他們一起干活,吃一樣的東西,知道他們還是真心實意地在為老百姓辦事?!?/p>
宋乃德領導阜寧抗日民主政府和大家日夜奮戰(zhàn)在大堤上。此時的宋乃德染上瘧疾,他仍咬牙堅持,抱病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只用了4 個月的時間,一條長近50 公里的巍巍海堤終于如期竣工。
海堤建成的第二天晚上,一場大海嘯就席卷而至,新大堤穩(wěn)如泰山,經受住了考驗。沿海的百姓萬眾歡騰,立碑紀念,稱頌新四軍給鹽阜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宋公碑刻碑人汪繼光之子汪峻說:“立碑的時候討論起什么名字時,我爸就建議叫“陳公碑”,正好那時陳毅也來了。后來又說干脆叫“黃公碑”吧,黃克誠說不對,‘我沒啥功勞,首功是你們宋縣長’。最后,碑名定為宋公碑。”
古有詩曰“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歌頌北宋名臣范仲淹組織4 萬軍民修筑海堤,今有鹽阜民謠歌頌新四軍造福人民:“由南到北一條龍,擋住咸潮侵阜東,從此無有沖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