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錢的時候喝醉了,能不能把錢還給我?”“我贈予對方的財物,是在喝醉酒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我現(xiàn)在要求對方返還!”打開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此類案例比比皆是。不少人酒后言行無狀,在公共場所撒錢、大聲喧嘩,甚至還會毆打他人、酒后駕駛等。但是,“醉酒”并不能成為違法犯罪的理由。一旦觸犯相關法律,當事人面臨的后果是極為嚴重的。北京市密云區(qū)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法官蘇小琴對醉酒者諸多行為的法律風險進行了如下解讀。
對于醉酒者而言,常見的情形是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破壞公私財物或者發(fā)生肢體沖突等。在這些情形下,當事人會被處罰嗎?對此,蘇小琴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對于當事人醉酒后做出的一些不理智行為,如破壞公物、毆打他人、哄鬧公共場所等,達到治安管理處罰標準的,應當給予處罰?!?/p>
那么,如果當事人醉酒后沒有鬧事行為,但是對本人產生危險或者對他人構成威脅,應該怎樣處理?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十五條有明確規(guī)定:醉酒的人在醉酒狀態(tài)中,對本人有危險、對他人的人身、財產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脅的,應當對其采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其酒醒。
此外,醉酒后的種種行為不僅可能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也有可能面臨刑事處罰。
蘇小琴介紹說,如果有醉酒后損毀公私財物行為,根據(jù)損毀的公私財物的價值和主觀故意程度的不同,有可能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或尋釁滋事罪。醉酒后實施家庭暴力、故意傷害行為致對方輕傷以上的,構成故意傷害罪。醉酒后駕駛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有可能構成交通肇事罪。
對于醉酒者而言,醒酒后第一反應很有可能是悔恨。那么,能以“喝醉酒”為由請求從輕處罰嗎?答案是否定的。
根據(jù)我國刑法第十八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甚至在交通肇事罪等犯罪中,醉酒還可能會被作為一個加重罪責的情節(jié)予以考慮。
蘇小琴介紹,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相關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如果有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等情形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除了違法犯罪行為,醉酒者許多行為也會讓人啼笑皆非,諸如酒后撒錢、酒后贈送財物、酒后借款等。那么酒醒后當事人可以要回財物嗎?
2021 年5 月25 日晚,周某通過微信轉賬方式連續(xù)轉給應某兩筆款項,金額分別為1000元和9000 元。次日,應某收取了上述兩筆轉賬。之后周某在微信上留言表示喝醉了,要求應某返還款項。但應某表示,周某以喜歡她之類的話語進行挑逗,該筆款項系周某為了不當目的而發(fā)生的贈予行為,拒絕返還。隨后,周某起訴至法院。
浙江永康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得利人在沒有法律根據(jù)的情況下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本案不符合不當?shù)美樾巍8鶕?jù)涉案聊天內容,在原告發(fā)送出款項并且被告已經收取的情況下,原告再要求被告返還款項的訴請屬于依據(jù)不足,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醉酒者在訂立合同時,其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減弱,部分意思表達可能是有瑕疵的。但僅僅因為醉酒而否認合同的效力,易危及交易安全,相對人的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因此,承認醉酒者訂立合同的效力,應為法律的一般原則?!碧K小琴表示。
但她同時談到,醉酒者判斷能力減弱時,其判斷事物的能力使其處于暫時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狀態(tài)。出于合同法的正義觀念,對醉酒者的利益也應適當予以保護。判斷醉酒者是否處于暫時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狀態(tài),應當結合具體案情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如有顯失公平或者重大誤解的情況,就可以判定醉酒者處于暫時的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狀態(tài)。此種情況按“效力待定合同”處理,有利于對醉酒者的保護。
從醉酒者自身權益保護來說,還有一種情形同樣值得關注。不久前,四川一女子酒后被4 名閨蜜叫來的兩名男性侵犯的消息引發(fā)廣泛關注。法院判決6 人均犯強奸罪,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二年至九年不等。
“法律上,在醉酒者意識部分模糊或者完全模糊的情形下,與其發(fā)生關系,很有可能構成強奸和猥褻犯罪?!碧K小琴表示。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共同飲酒者在一定程度上還應當負有相互照護的義務。蘇小琴建議,共同飲酒人在發(fā)現(xiàn)共飲人出現(xiàn)酗酒、醉酒或其他不良狀態(tài)后應立即提醒、勸阻,必要時可通知其親友或相關公共服務部門及時到場予以阻止或排除相關風險,避免危害發(fā)生。
在可能危及醉酒人自身人身安全或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社會公共安全的情形下,共同飲酒人還應當對醉酒人盡到必要的扶助、照護和護送義務,確保其人身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