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黃辛
楊福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他于1936年出生于上海,18歲考入復旦大學物理系,從此與之結(jié)下不解之緣。
1963年,楊福家赴丹麥玻爾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了重要成果——驗證了所里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對一種核運動狀態(tài)的預言。
在世界一流實驗室里盡情探索的同時,楊福家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的祖國。他的榜樣是丹麥著名物理學家玻爾,玻爾曾婉拒盧瑟福、普朗克等多位學界巨擘的盛情邀請,執(zhí)意回到戰(zhàn)火動蕩的祖國,助力丹麥建設(shè)成為當時世界上物理學三大中心之一。楊福家也希望能在中國建立起自己的“煉鋼爐子”——真正具有國際水準的物理學實驗室。
楊福家回國后,于1978年被任命為復旦大學原子核科學系系主任。他動手組建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盃t子”建起來了,“爐火”燒起來了,學科與人才都在其中迅速淬煉。中國第一批實驗核物理博士生,就誕生在楊福家的實驗室里。
1993年2月,楊福家正式擔任新中國第五任復旦大學校長。他始終記得,當年復旦大學秉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辦學理念,讓自己在24歲那年就有機會出任原子能系副主任。
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下,楊福家剛上任就提出“為青年人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在他任校長期間,至少有百余名青年教師通過獨具特色的“打擂臺”法獲得了高級職稱。
數(shù)據(jù)記錄顯示,1992年復旦大學專任教師中45歲以下的正副教授僅54人,到1996年,也就是楊福家上任3年后,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達到了207人,其中教授41人;1997年45歲以下的正副教授達262人。
作為一位杰出的管理者,楊福家的人生舞臺不僅限于復旦大學。
早在1986年,時任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慧眼識珠,“五顧茅廬”,力邀他擔任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所長。在這里,楊福家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戰(zhàn)略科學家”的素養(yǎng),“帶領(lǐng)原子核所脫胎換骨(中科院院士馬余剛語)”。
2001年,楊福家擔任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不僅成為第一位出任英國著名高校校長的中國人,還連任4屆,任期長達12年。他推動諾丁漢大學成立了“中國政策研究所”,為推動中英兩國間相互了解、增進國際友誼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4年,楊福家又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并出任首任校長。其時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急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人才,楊福家在中外合作辦學上“零的突破”,為后來者樹立了一個榜樣。
從科學家、教育家到管理者,楊福家逐步凝練出自己“以生立校”的辦學理念。就像他的那句名言所說,“學生的頭腦不是盛放知識的容器,而是待點燃的火種”。他鼓勵學生們走上講臺、自主調(diào)研,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他還歡迎學生們給他寫信,然后一一閱覽并回信。
寧波諾丁漢大學理事長徐亞芬記得,學校接待廳里曾有一句標語“一流的學術(shù)造就一流的人才”,在楊福家建議下改成了“一流的學術(shù)成就一流的人才”。從“造就”到“成就”的一字之差,足以體現(xiàn)他心目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作為著名核物理學家,楊福家一生建樹頗豐。在原子核能譜學方面,他在實驗上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能級數(shù)據(jù),多年來一直被國際同行采用;在級聯(lián)衰變方面,他給出了復雜能級的衰變公式,在放射性廠礦企業(yè)實際應(yīng)用,并被推廣至核能級壽命測量,給出圖心法測量核壽命的普適公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楊福家。 圖片|中國科學報
他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個“第一”:在國內(nèi)最早開創(chuàng)離子束分析研究領(lǐng)域,在國際上首次把運動電場用于束箔機制研究,在國內(nèi)首先開展激光束—離子束相互作用的研究,并精確測得了一些參數(shù)……
作為教育家,他始終是“博雅教育”的踐行者?!安奔磸V博的知識,“雅”即高雅的素養(yǎng)。楊福家多次強調(diào),“一個有科學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文理結(jié)合得好,才能育出‘錢學森之問涉及的杰出人才”。
楊福家本人就是既“博”且“雅”的典范,曾笑言自己有幸兼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兩張證書。他在自己管理的高校里,力主“名教授上基礎(chǔ)課”,讓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名師熏陶;同時提倡討論式、相互質(zhì)疑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他還鼓勵學生們在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里接受鍛煉,理論結(jié)合實際,學會做人、做事,學會合作交流。
楊福家曾被評價為“一位理想主義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種吸引人的特質(zhì),這就是毫無遲疑的信念和絕無虛妄的豪情”。
他的一生作為,知行合一,正是這段話的最好注腳。
◎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