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來,周水根,羅國安,汪天娜,胡景青
(1.杭州市臨安區(qū)植物檢疫站,浙江 杭州 311300;2.杭州綠鼎筍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浙江 杭州 311123;3.余姚市林業(yè)服務中心,浙江 余姚 315400;4.杭州臨安排水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300)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中國主要的筍用竹種,主產(chǎn)區(qū)在中國南方地區(qū),因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而被廣泛推廣栽培[1]。隨著雷竹產(chǎn)業(yè)不斷發(fā)展,煤污病、竹稈銹病和竹螟等竹類病蟲害不斷加劇[2],加之雷竹出筍期較為一致,一旦病蟲害發(fā)生,會對雷竹生產(chǎn)造成巨大影響[3]。蘆竹復盾蚧(Duplachionaspis stanotophri)是一種在雷竹葉上分布較多,危害較重的昆蟲。蘆竹復盾蚧以若蟲和雌成蟲群集在雷竹葉的背面進行刺吸,為害后常誘發(fā)煤污病,嚴重為害竹林竹葉,導致正面漆黑煤污一層,背面白色棉須狀一片,極大地降低了雷竹林的品質(zhì)及產(chǎn)量。因而,了解蘆竹復盾蚧生物學特性,掌握其危害發(fā)生規(guī)律,篩選化學藥劑可以有效控制蘆竹復盾蚧對雷竹的為害。
2017年3月— 2018年3月,在浙江臨安雷竹林內(nèi)采集蘆竹復盾蚧的成蟲、卵和若蟲,使用顯微鏡觀察其形態(tài)特征,拍攝為害狀及各蟲態(tài)照片。每隔10 d采集雷竹葉片30片,統(tǒng)計蘆竹復盾蚧數(shù)量和各齡蟲態(tài)數(shù)量,觀察其生活習性,并繪制蘆竹復盾蚧生活史圖表。
1.2.1 試驗地點及藥劑
2018年6月8日,選擇生長狀況和受危害狀況相似,且未開展過化學防治的雷竹作為供試植物。防治對象為蘆竹復盾蚧。試驗竹林栽培情況較為一致,蘆竹復盾蚧危害發(fā)生較嚴重。供試藥劑為5% 吡蟲啉乳油、40% 乙酰甲胺磷乳油、2.5%功夫乳油和40%毒死蜱乳油。
1.2.2 試驗方法
用竹腔注射法注射藥劑。竹腔注射法組共設6 組處理,每組注射3株,另設1組空白對照,共計21株試驗竹。首先將6.6 cm 釘裝在電動沖擊鉆鉆頭上,在靠近地面第3 節(jié)竹節(jié)上鉆洞,從竹桿表面向內(nèi)鉆至內(nèi)壁,用有刻度的獸醫(yī)針筒向竹桿內(nèi)按2 mL/株的劑量注射規(guī)定倍數(shù)的藥劑,空白對照注射清水。采用噴霧法施用藥劑。噴霧法組共設6 組處理,每組噴灑3 株,另設1 組空白對照,用背負式噴霧機將配置好的藥劑直接噴在竹冠上,空白對照噴灑清水。表1 為用于防治試驗的藥劑稀釋倍數(shù)。
表1 用于防治試驗的藥劑稀釋倍數(shù)Tab.1 The dilution rates of agents used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sts
1.2.3 結果調(diào)查與數(shù)據(jù)處理
每株試驗竹選定有蟲竹葉30 片,施藥前調(diào)查蟲口基數(shù),竹腔注射法組和噴霧法組分別懸掛粉色和白色標簽,施藥完成后用10倍放大鏡數(shù)清記錄,統(tǒng)計每張葉片上施用藥劑后存活的若蟲數(shù)量。使用Excel 計算防治效果及校正效果,使用SPSS 20.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求得毒力回歸方程及LC50和LC90。
防治結果統(tǒng)計指標:
若蟲初孵為橙黃色,爬行甚速,固定后體背分泌白色蠟粉。成蟲觸角10節(jié)。雌成蟲體長1~1.2 mm,寬0.25~0.3 mm,橙黃色,長橢圓形。腹部第1~4節(jié)兩側呈瘤狀突出,蟲體被介殼覆蓋。雌介殼似1 只小貝殼,長為1.3~1.5 mm,寬為0.3~0.35 mm,從頭部到后部由狹變寬,灰白色,平貼在竹葉上,2個殼點,淡黃色至黃褐色,依次突出于頭端。雄成蟲體長0.3~0.5 mm,橙紅色,尾部有突出明顯的交尾器,翅1 對透明,腹眼大,暗紫色。雄蟲介殼長1.0~1.2 mm,寬0.2~0.5 mm,殼薄,灰白色,殼內(nèi)橙紅色蟲體隱約可見,整個殼體扁平,尾部脫離寄主組織翹起,殼尾端上下開裂成背和腹兩片,殼點1個,突出于頭端。卵橢圓形,長約0.15 mm,橙黃色,被覆蓋在介殼下。蘆竹復盾蚧危害狀及各蟲態(tài)見圖1。
圖1 蘆竹復盾蚧危害狀及各蟲態(tài)Fig.1 The damage status and insect states of the scale of duplachionaspis stanotophri
蘆竹復盾蚧在臨安1年發(fā)生8 代,以雌成蟲孕受精卵于11月下旬在蚧殼下竹葉上過冬。翌年3月下旬雌成蟲產(chǎn)卵,每只雌成蟲產(chǎn)卵27~45 粒,平均20.6 粒。雌成蟲產(chǎn)卵后不久死亡,壽命除越冬代外,一般10 d左右,雌成蟲產(chǎn)下的卵經(jīng)7~10 d 孵化,各代卵孵化盛期為4月—11月,于每個月的上旬。初孵若蟲較為活躍,一旦孵化出來即可鉆出介殼,爬行甚速,3~5 d 后在竹葉上固定刺吸,而后分泌出棉絮須狀白色臘絲,臘絲堆積似臘粉狀。2018年浙江臨安的蘆竹復盾蚧年生活史,見表2。
表2 蘆竹復盾蚧年生活史(浙江臨安,2018)Tab.2. The annual life history of the scale of duplachionaspis stanotophri
通過防治試驗結果可得,竹腔注射法與噴霧法之間差異顯著,竹腔注射法的效果優(yōu)于噴霧法。不同藥劑之間差異不顯著,2倍的5%吡蟲啉乳油和40%乙酰甲胺磷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別為95.4% 和95.6%,1 500 倍的40% 毒死蜱乳油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為84.2%。
不同濃度的藥劑之間存在差異。2 倍和3 倍的5% 吡蟲啉乳油和40%乙酰甲胺磷乳油效果較好,差異不顯著,5倍的5% 吡蟲啉乳油和40% 乙酰甲胺磷乳油效果最差,差異極顯著。不同濃度的2.5% 功夫乳油和40% 毒死蜱乳油防治效果差異極顯著,濃度越高,其防治效果越好。
本試驗所選用的4種藥劑,LC50值從低到高依次為:2.5%功夫乳油<40% 毒死蜱乳油<40% 乙酰甲胺磷乳油<5% 吡蟲啉乳油。2.5% 功夫乳油的LC50值最低,為0.035 g/L,說明較低濃度的2.5% 功夫乳油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5% 吡蟲啉乳油的LC50值最高,為44.282 g/L,說明達到相同的防治效果,5% 吡蟲啉乳油所需濃度最高。使用竹腔注射法的2 種藥劑中,40% 乙酰甲胺磷乳油的防治效果略好于5% 吡蟲啉乳油;使用噴施的2 種藥劑中,2.5% 功夫乳油的防治效果略好于40% 毒死蜱乳油。不同防治方法和化學藥劑對蘆竹復盾蚧的防治效果細節(jié),見表3。
表3 不同防治方法和化學藥劑對蘆竹復盾蚧的防治效果Tab.3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trol methods and chemical agents on solenopsis scale
通過對蘆竹復盾蚧對雷竹的危害研究,基本掌握其發(fā)生規(guī)律、危害情況以及化學防治措施。在林地生產(chǎn)實踐中,在4月—11月的每月上旬使用稀釋倍數(shù)為1 000 倍的2.5% 功夫乳油或40% 毒死蜱乳油液對竹冠噴霧防治,或使用稀釋倍數(shù)為2倍的40%乙酰甲胺磷乳油,以2 mL/株的用量在竹桿上的竹腔注射防治,可以有效減輕蘆竹復盾蚧對雷竹的為害。竹腔內(nèi)注射法與噴霧法相比,其所使用的藥劑濃度較高,效果好,但其也存在實施較困難、不利于大面積防治的問題。噴霧法藥劑濃度低,施藥方式簡單,效果較好,在實際運用中,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施藥方法。
文章所使用的化學藥劑雖然都具有高效和廣譜等優(yōu)點,但對一些捕食性天敵昆蟲、水生生物以及環(huán)境都有一定的毒性[4],且化學農(nóng)藥長期使用易產(chǎn)生抗性,因而除使用化學藥劑防治蘆竹復盾蚧之外,需要考慮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如在蟲害發(fā)生前使用3~5 波美度石硫合劑噴布進行預防[5],并積極開發(fā)新型藥劑,利用天敵進行防治,以減緩蟲體對藥劑抗性的發(fā)展。在林地管理方面,也需及時清理嚴重受害竹并予以燒毀,減少蟲源。同時,加強竹林地管理,定時進行修枝疏林,改善竹林光照和溫度條件[6],同時采取筑堤、挖深溝和壘寬帶高畦,改良林地土壤環(huán)境[7],以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提高雷竹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