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花
(蘇州市相城區(qū)春申中學 江蘇蘇州 215143)
從試卷的卷面布局來看,2018年,全卷試題形式有4大題32小題,滿分50分,考試用時50分鐘。題型包括選擇題20題,計20分;判斷題6題,計6分;填空題3題,計6分;材料解析題3題,計18分。2019—2022年,全卷試題形式有3大題30小題,滿分50分,考試用時50分鐘。題型包括選擇題24題,計24分;填空題3題,計6分;材料解析題3題,計20分。在材料解析題的分值布局上,每題略有差異,總體上維持7分、6分、7分的分值布局。
分值布局的變化帶來了問題設置的靈活性,突破了分值限制帶來的命題設限,對學生的能力考查范圍也更加廣泛。
從題型分布情況看,五年來基本按照7∶2∶1的難度梯度設計,各年級內(nèi)容占比基本維持在5∶9∶11,具體見下表:
年份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世界史2018第1~5題第6~10題第11~12題第13~20題2019第1~5題第6~11題第12~15題第16~24題2020第1~5題第6~11題第12~14題第15~24題2021第1~4題第5~9題第10~13題第14~24題2022第1~5題第6~12題第13~14題第15~24題
隨著考綱的取消,所教即所考,特別是世界古代史也列入考查范圍,這對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歷史的發(fā)展動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試卷的版面來看,圖文并茂、主題性強是一以貫之的特點,有文物圖片、碑文拓片、統(tǒng)計表、條形圖、人物圖片、歷史地圖、漫畫、 地圖等。見下表:
年份圖片(包括拓片)圖表地圖漫畫2018第1、4、10、12、31題第18、24、30題第31題2019第2、28題第6、13、18、20題第11、16、28題第8、23題2020第9、12、13、19、28、30題第5、19題第2、29題2021第3、12、23題第8、13、16、19、21題第6題第10、22題2022第7、12、15、28題第2、21題第3、29題第17題
由上表可知,每年歷史試卷中各類圖片在9~11幅,占題目數(shù)的1/3左右。圖片形式多樣,以主干知識為要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綜合來看,近五年的中考試題雖形式上略有調(diào)整,但總體平穩(wěn)。在基礎知識的考查上, 2018年的試卷中,選擇題題設的指向性還是相對明確的,找出歷史時間、關鍵詞就基本可以排除其他選項。如第1題套用了《國家寶藏》的情境,問學生來到蘇州博物館可介紹的特色,提示是比較明確的:在現(xiàn)代園林中唱談吳文華。但自2019年起,選擇題就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了,有些甚至上來就是一個“下馬威”。
2019年選擇題第1題:
許倬云在《萬古江河》中提到:現(xiàn)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chǎn)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chǎn)食物。許倬云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A.天然活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現(xiàn) D.原始農(nóng)業(yè)的興起
2020年選擇題第1題: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fā)現(xiàn)而得名。距今約7000—5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qū),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2021年選擇題第1題:
2019年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在第43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脊抛C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tǒng)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國
A.早期國家形態(tài)已出現(xiàn)
B.古代文明長期領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獲認可
D.舊石器時代生產(chǎn)水平高
2019年第1題的四個選項,應該說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并作出選擇的,必須理解“人類生產(chǎn)食物來維持生計”這個語義,尤其是“生產(chǎn)食物”,那也就意味著定居生活的開始,由此才能選出選項D。2020年的第1題也一樣,要理解“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qū)”屬于黃河流域,才能選出選項C。對于選擇題來說,圖片與文字說明的互證關系越來越強,“無效”題設基本上沒有,且有效材料的知識點無一例外是需要理解透徹的,更深層次上來說,對學生“論從史出”“歷史解釋”的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
2019年選擇題第23題漫畫,圖中文字為“相信我(美國),我不是針對你(俄羅斯)”,漫畫題目是《顛倒黑白》。如果不仔細斟酌題設,四個選項都有可能踩雷:A.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B.冷戰(zhàn)思維仍然影響著國際關系; C.美蘇爭霸,美國仍然處于上風;D.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增強。其實,在題目的解釋中蘊藏著小心機:俄羅斯這個稱呼是冷戰(zhàn)結束、蘇聯(lián)解體后,原來的聯(lián)邦國家解散,俄國開始稱為“俄羅斯”。也就是說這張漫畫中所發(fā)生的事件時間是1991年后,如此,只有B和D兩個選項的時間符合。再聯(lián)系漫畫的主要內(nèi)容——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tǒng),可知冷戰(zhàn)中美蘇兩極對峙的慣性思維仍然影響到蘇聯(lián)解體后的美俄關系。
2020年的材料解析第29題,材料三:
正如侮辱國旗事件發(fā)生后,“中國人民都是護旗手”成為網(wǎng)傳熱帖,全國人民都是香港警隊止暴治亂的堅強后盾。中央政府堅決支持特區(qū)政府依法施政、香港警方嚴正執(zhí)法、司法機構依法懲治暴力犯罪分子、愛國愛港人士捍衛(wèi)香港法治和社會秩序的行動。相信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nèi)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qū)政府的帶領下,香港同胞一定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摘編自《人民日報》評論《愛國愛港是香港社會主流》
題設是“根據(jù)材料三,談談你對怎樣才能實現(xiàn)香港持續(xù)繁榮穩(wěn)定的看法(2分)”。如果只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答案顯然是不完整的,大多數(shù)同學也會站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角度回答。答案顯然是比較單一的,可以從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角度、愛國愛港人士方面作答,還應該堅決反對境外勢力干涉香港事務。
可見,不管是客觀題還是主觀題的問答,對于史料的解讀,再也不能想當然的“自以為是”,必須結合多個思考點才能作答。而只有這樣,“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描述歷史,揭示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才能不斷接近歷史真實?!?/p>
高階思維,顧名思義,是指發(fā)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把人的思維過程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六個層級,即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低階思維是指較低層次的認知水平,如記憶、理解和應用能力,主要用于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而高階思維則超越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主要用于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評價和創(chuàng)造的綜合性能力。
錘煉高階思維,首先要充分掌握知識結構,這里的知識結構指的是歷史知識系統(tǒng)的結構,而不是一盤散沙的零散知識。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應注重讓學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追求知識模塊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中感受歷史的演變過程,把握歷史的發(fā)展脈絡。布魯納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發(fā)生和進行并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的聯(lián)結或行為的改變,而是學習者內(nèi)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在學習活動中,學習者的認知結構、思維水平是基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經(jīng)過加工、強化、同化、遷移、重組,從而提高認知水平。認知學派注重學習者積極主動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知識點內(nèi)化,最終形成自己的邏輯。在試題中這些要求也頻頻隱現(xiàn),如2018年的選擇題第8題,考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題干中按照發(fā)展階段設計了四個標題“千呼萬喚始出來、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風來、無可奈何花落去”,問其中“忽如一夜春風來”是指民族工業(yè)的什么階段。雖然只考查某一個階段,但毫無疑問,學生必須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四個階段了如指掌,才能準確地將四句詩句對號入座。
高階思維的鍛煉,還體現(xiàn)在主觀題的設置上??v觀2018—2022年的材料解析題,從提問上就能感覺到明顯的變化:
2018年,第30題:分析、談認識
2019年,第28題:概括、談認識;第30題:概括、簡析、綜合
2020年,第28題:概括;第29題:談看法;第30題:歸納
2021年,第28題:概括;第29題:概括、列舉、談認識;第30題:歸納、提煉觀點、闡釋說明
2022年,第28題:談啟示;第29題:概括分析、比較分析、歸納分析;第30題:分析、列舉、闡釋并論述
自2018年以來,在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上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從概括、分析上升到歸納、闡釋乃至論述,2021年更是高度綜合,用列舉和闡述觀點的形式,逐步向高中試卷的題型歷史小論文轉化,初高中銜接的意圖心照不宣。2022年延續(xù)了這一風格,且在形式上更加靈活,壓軸題構建了書信的框架,綜合時事并加入學生對歷史的理解。
主觀性試題非常強調(diào)對發(fā)展性能力的考核,要求學生“能夠初步區(qū)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能夠客觀敘述和分析歷史,有理有據(jù)地表達字跡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嘗試發(fā)現(xiàn)和提出新的問題,加以論證,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碑斎蛔罱K還需落實到書面闡釋。
卷面的典型例題包括地域色彩濃厚的地方文化類,也包括當年的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歷史雖然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但我們常說知古觀今、古今對照、以古鑒今。歷史的發(fā)展也是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史,歷史給予我們無窮的經(jīng)驗和智慧,也一直影響到當今社會的發(fā)展。
2018年第1題選擇考查了吳文化,配合蘇州博物館的圖片,地方特色氣息撲面而來;第11題套用了蘇州雷允上誦芬堂藥鋪的題干,考查公私合營,可謂獨具匠心。
2019年第15題采用了當年“感動中國”人物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臺灣老兵高秉涵的事跡,通過頒獎詞考查了臺灣與大陸之間“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民族親情;第30題材料解析題則通過英國脫歐的熱點問題,回顧了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英國在不同時期的態(tài)度。
2020年第9題,通過蘇州吳縣沈維鈞編輯的《做白話文秘訣》,聯(lián)系了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內(nèi)容;第28題則從時下火熱的數(shù)字化貨幣著眼,簡要梳理了中國貨幣的發(fā)展歷程。
2021年第30題則直接與年度重點問題抗疫相聯(lián)系,關注后“疫情”時代美國霸權主義的再抬頭,引導學生關注最新世界時事動態(tài)。
2022年第1題將唯亭草鞋山文化遺址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勾連,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增強了對家鄉(xiāng)歷史悠久的認識。第23題以吳縣的中共秘密情報員汪錦元為例,考查珍珠港事件,思維跨度較大,無形中滋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在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中,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最終的旨歸,體現(xiàn)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追求,落實到個人身上,就是高度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個人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課堂的建構中,要通過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等,全面提升學生情感上的認同。
2018—2022年的歷史中考試題中,關注中國、關注家鄉(xiāng)、關注自身的主題始終不變,如:2018年第30題回顧了古代中國科技的領先地位,也對今天中國在科技方面的弱勢提出了擔憂與思考;第31題則以鄧小平致力于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統(tǒng)一富強為線索,回顧了他一生的重要政績,與題首的導語互相映襯,潤物細無聲: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2019年第28題通過中國現(xiàn)代政治制度的確立、改革和完善,了解國家的治理和民族的統(tǒng)一;第29題則通過北洋軍閥時期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試圖通過文化變革和革命運動挽救民族危亡的事跡,啟發(fā)青年學生繼承發(fā)揚“五四精神”。2020年第28題聯(lián)系現(xiàn)實中數(shù)字人民幣的使用,回顧了中國貨幣的發(fā)展史;第29題通過香港的暴力犯罪事件,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明白民主法治建設的重要性。2021年第29題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認識;第30題則關注時事,結合當下疫情,介紹了最新的“零和”思維,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提煉觀點并進行闡釋說明。2022年第28題回顧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史,明確了中華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升華,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30題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fā),闡釋了中國積極發(fā)展中歐伙伴關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育思想提出來之后,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發(fā)生了轉變,從強調(diào)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歷史教育的社會本位,轉向為社會發(fā)展需要與個人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022年的新課標也再次印證了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xiàn)實問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放眼世界,以服務于國家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相信這也是未來中考歷史命題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