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迢絲路,摩崖石窟,展現(xiàn)了一條本土與異域不斷切換交融的歷史長廊。
從飛天的原型,到數(shù)珠的嬗變;從佛傳壁畫的取材,到石刻造像的排序,跟隨著研究者的足跡,我們的目光,延伸到那個遙遠的年代。
今天的我們之所以解密石窟門道,觀照佛教衍化,顯然與遁世隱修無涉,也不止是為傳統(tǒng)雕塑繪畫的精美絕倫發(fā)聲贊嘆,更深層的動因在于從中能感受到古老中國的深厚積淀,體察中外交流的互動脈息,進而更添一份文化自信、文化自覺。
考古研究,自有某種魅力和張力。經(jīng)年累月地踏勘考據(jù),條分縷析地比類剖解,許許多多看似細枝末節(jié)的窮究,卻恰恰真切地、硬核地觸達了文明的主干、精神的母體,進而給予今天別樣的啟迪。
于是,我們和絲路石窟的歷史性源起與生成,有了會心一笑的照面,并順理成章地把它接引到當下正在推進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
文明的存在和發(fā)展,從來都是一個有機的結構。撩開歲月的面紗,游歷于不同歷史階段,徜徉于絲路遺址、文獻器物,我們不斷通過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成果,有了史觀和學理的切近把握。
也正由于確認過眼神,我們一路看見傳奇,更將中國智慧刻入生命體的基因中。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新的時代,為我們擘畫了民族復興的美好藍圖,也喚起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向世人講述中國故事的行列。中華文明的賡續(xù),不僅需要繼續(xù)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互鑒,還需要深刻影響和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瑰寶,讓其綻放時代的輝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