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歷史嬗變與深化路徑

        2022-08-15 00:44:31陳勝錦黃艷芳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群眾建設

        陳勝錦,黃艷芳

        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歷史嬗變與深化路徑

        陳勝錦1,黃艷芳2

        (1.華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2.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以主動作為的強烈使命擔當精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革命、偉大建設和偉大改革,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里,中國共產黨成功塑造了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淬煉出風華正茂“大黨的樣子”。站立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國共產黨應當著重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個向度進一步塑造和展現黨的使命擔當形象。

        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歷史嬗變;深化路徑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過了革命、建設和改革波瀾壯闊的百年歷程,黨的使命擔當形象也走過了極為不平凡的百年歷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今天已經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zhí)政黨?!盵1]作為當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大執(zhí)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2],大就要有大的形象。撫今追昔不難發(fā)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幼稚到成熟,領導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牢固樹立使命擔當形象,并一以貫之地推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現實轉化。在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新征程之際,對中國共產黨塑造馬克思主義政黨使命擔當形象的百年歷史嬗變及其深化路徑進行全景式回顧、系統(tǒng)性總結,對于做好新時代黨的各項工作和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以“中國共產黨形象”為主題詞進行檢索,發(fā)現學界對百年來黨的形象塑造相關內容進行了不少研究。學界主要是從廉潔說、奮斗說、國際說、理論說、自我革命說對黨的形象塑造進行探究,如焦曉云從廉潔政治、廉潔隊伍、廉潔作風、廉潔紀律、廉潔制度五個向度闡釋了黨的廉潔形象[3]。齊衛(wèi)平從黨是干什么的、怎么干的、干成了什么、還將如何干四個維度論析了百年大黨的奮斗形象[4]。劉克利和馮譽萱從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的偉大實踐出發(fā),論述了黨向世界呈現出土地革命者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政黨的國際形象[5]。馮剛基于黨成立一百年以來的光輝歷史對黨的形象進行審視,認為黨始終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從而使黨的理論形象得以形成和確立[6]。丁長艷和王靜靜從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革命性、純潔性三個維度探析了黨的自我革命形象[7]。綜上可見,學者們對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進行了熱烈而持續(xù)的探討,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探析黨的廉潔形象、奮斗形象、國際形象、理論形象、自我革命形象,這在某種程度上對于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和做好新時代黨的各項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發(fā)作用。但與此同時,當前學界似乎尚未對中國共產黨形象譜系進行全面深入的探究,尤其是還沒有對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進行深度性探究和系統(tǒng)性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事關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全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抓手。對此,十分有必要基于當前學界已有研究成果進一步突破與創(chuàng)新此課題的學術研究空間,深度發(fā)掘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歷史嬗變與深化路徑,為進一步推動黨的形象塑造的相關研究工作縱深發(fā)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學理支撐與經驗鏡鑒。

        二、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歷史嬗變

        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就是指中國共產黨人依據黨的根本性質和根本宗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展現出其使命擔當精神氣質的過程。這深刻意味著,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既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相統(tǒng)一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又是一個展現使命擔當精神氣質的確證過程。質言之,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絕非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而是有著深厚的社會歷史根源,植根于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百年偉大實踐中,貫穿于黨的偉大革命史、偉大建設史、偉大改革史、偉大復興史的全過程。從整體發(fā)展脈絡對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歷史嬗變進行詳細考察可以發(fā)現,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分別塑造了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1.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近代以降,晚清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無情地把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面對山河破碎、戰(zhàn)亂不已、妻離子散、饑寒交迫的悲慘圖景,無數愛國人士奮起抗爭,積極投身到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偉大實踐中,尋找救國救民于萬丈深淵之中的人間道路。但無論是以農民階級為代表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代表的戊戌變法運動,都不可避免地掉進“失敗宿命圈”,也就無法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直至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緊密結合,催生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此,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迎來了黑暗后的璀璨曙光,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不可避免地落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的中國共產黨的肩膀上?!爸袊伯a黨是因使命而誕生的政黨”[8],其形象不僅建基于其歷史使命之上,還汲取了其歷史使命的精華養(yǎng)料并同其歷史使命深度融為一體。自1921年成立之時起,黨就旗幟鮮明地把“革命救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并在履行歷史使命的具體實踐中塑造出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具體表征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革命綱領和決議。一個政黨的綱領,就是一張內嵌著該政黨使命特質、使命基因、使命密碼的形象名片。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的綱領和決議分別規(guī)定了黨的根本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聯(lián)合共產國際”[9]、中心工作是“成立產業(yè)工會組織,向工人階級宣傳黨的革命理論,領導工人階級開展革命運動”。由此可見,黨的一大綱領和決議為黨塑造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提供了重要的法理構架和必要的內容支撐,并且深刻指明了組織工人階級運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和資產階級私有制是黨塑造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的重要方法論依據。1922年黨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進一步明確了“黨在現階段的行動方針和革命任務”[10]是組織領導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消滅帝國主義殖民勢力和推翻本國封建軍閥黑暗統(tǒng)治,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這一民主革命綱領與中國國情內符外合,是黨在探索革命救國道路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產物,進一步加深了黨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認識與綜合性把握,為黨塑造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提供了關鍵砝碼。

        二是推進革命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期間,黨統(tǒng)籌推進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文化、政治一體化建設,使黨的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深深鐫刻在老百姓腦海中。在經濟建設方面,黨深刻認識到土地問題是農民的最大經濟問題,大力開展土地革命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根據地農民由“土地的奴隸”轉變?yōu)椤巴恋氐闹魅恕?,極大釋放了根據地的生產力和實現了根據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穩(wěn)步提升,大大激發(fā)了根據地農民參與革命的昂揚斗志。在文化建設方面,黨在1931年頒布的《文化問題議案》中指出,要竭力革除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道德、舊宗教、舊風俗、舊傳統(tǒng)、舊教育,大力發(fā)展站穩(wěn)工農階級立場、代表工農階級利益的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努力在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水平的同時增強其政治意識、斗爭意識、革命意識。在政治建設方面,黨在根據地協(xié)同推行民主選舉制度和參議會制度,并以“三三制”為原則導向,推動根據地組織政權有序建設,切實保障普通老百姓和黨外民主人士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各項民主權利,使人民群眾對黨和革命的認同度、支持度、擁護度得到內涵式強化。

        三是高舉武裝斗爭大旗?!霸谥袊?,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11],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既是中國革命的邏輯范疇與必要形式,又是黨的使命范式與形象宣告。大革命失敗后黨清醒地覺察到,如果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以及放棄武裝斗爭的領導權,“就不能鞏固根據地和奪取政權”[12],就無法完成中國革命的艱巨任務和塑造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為此,黨始終秉持“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革命理念,堅定不移走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革命道路,先后進行了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囂張氣焰,帶領中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實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由“卑躬屈膝”到“站立起來”的歷史性轉變,使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受辱挨打”的悲慘局面一去不復返。在武裝斗爭中,黨始終秉持民族大義、國家大義、人民大義,以鋼鐵般的革命意志、斗爭到底的革命精神、奮不顧身的革命情操及強烈的使命擔當,向世人展示出以“干革命謀救國—開天辟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2.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既面臨著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結束后“一窮二白”的艱苦境遇,又面臨著以美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的新一輪政治攻擊、經濟封鎖、文化侵略、軍事威脅、科技打壓。基于內憂外患的嚴峻局勢,黨自覺把“破壞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即“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并在履行這一歷史使命的偉大實踐中鍛造出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之初,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二的新解放區(qū)尚未廢除封建土地制度[13],因此,“新解放區(qū)農村工作的策略問題有全盤考慮之必要”[14]。1950年冬至1953年春,黨領導人民群眾在新解放區(qū)開展了一場內容之多、規(guī)模之大、持續(xù)時間之久、影響之深遠的土地改革運動,頒布了具有現實指導性、強烈針對性、突出原創(chuàng)性、科學可行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經過土地改革的壯舉,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廣大農民實現了由“農村的客人”到“農村的主人”的主客體重大轉變,農村生產力和農村經濟也得到了拓展性解放與深度性發(fā)展,整個新解放區(qū)呈現出一派生機與活力。

        二是實行“一化三改”。1953年底黨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對農業(yè)、對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15]。其中,黨將“一化”和“三改”分別喻為“鳥之主體”與“鳥之兩翼”,兩者互為前提、互為補充、共同發(fā)展。經過轟轟烈烈的“一化三改”,中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提升。由此可見,“一化三改”既注重生產力的內涵式發(fā)展,又注重生產關系的結構性變革,充分折射出黨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學說與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程度更加深入、把握程度更加牢固、運用程度更加熟練,生動展現出黨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三是開展國民經濟調整工作?!敖洕鷨栴}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16]194面對“大躍進”給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黨敏銳覺察到,經濟建設既不能人為般任意“抬高”指標,也不能人為般任意“壓低”指標,而是要立足于中國的最大實際,切實做到實事求是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對此,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強調,要把“調整、鞏固、充實、提高”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著力破解國民經濟各部門發(fā)展不平衡不協(xié)調的現實難題,努力扭轉經濟發(fā)展質量不高和經濟發(fā)展效益不佳的被動局面,使國民經濟建設由“大躍進”階段轉變?yōu)椤罢{整發(fā)展”階段,實現國民經濟發(fā)展由失衡到守衡、由低質量到高質量、由低效益到高效益的重大轉變。由此可見,黨在著手推進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過程中,其以“搞建設謀興國—改天換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躍然紙上。

        四是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和法制建設。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將其置于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zhàn)略位置。在黨看來,“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17],任何國家沒有文化就發(fā)展不起來,任何民族沒有文化就興盛不起來。為此,黨堅定不移地把“二為”“雙百”“雙用”作為文化建設的定盤星與指南針,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實現大繁榮大發(fā)展,使中國在國際上的文化話語權、文化主動權和文化發(fā)展權得到了實質性強化。在這一時期,黨還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頒布了“五四憲法”等法律法規(guī),形成了以“支撐性為主體、配套性為輔助”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使法制不斷走向立體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和科學化,為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縱深發(fā)展和實現國家興盛繁榮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

        3.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洞悉到當今世界的主題已經由戰(zhàn)爭轉變?yōu)楹推脚c發(fā)展。黨基于國內外發(fā)展新形勢新情況,緊緊圍繞“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議題,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時代特征相結合”這一主線,對過去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深度性剖析、系統(tǒng)性總結,果斷糾正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思想,做出了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zhàn)略決策。由此可見,黨在這一時期的歷史使命就是“抓改革謀富國”,呈現出的形象樣態(tài)就是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具體而言,主要表征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黨深刻認識到,貧窮和落后不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范式,強調把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黨的第一要務,主張通過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快速發(fā)展,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此,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把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有機結合,推動城鄉(xiāng)經濟體制一體化改革,實現兩者上下銜接、左右互通、互促互進、協(xié)同發(fā)展。并且,黨還強調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要切實做到“微觀”與“宏觀”、“計劃”與“市場”的有機統(tǒng)一,充分發(fā)揮“兩種主體”“兩種機制”的聯(lián)動調節(jié)功能,實現國家經濟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由此可見,黨在領導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不斷推動中國經濟于合理區(qū)間內健康發(fā)展,充分展現出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二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黨看來,政治體制改革在改革事業(yè)中起到“總開關”作用,如果“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xù)前進”[18]176,就會嚴重阻礙生產力的健康發(fā)展和“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如期實現。為此,黨以求真務實理念穩(wěn)步推進政治體制系統(tǒng)性改革。一方面,全面推進國家職能機構改革,消解職能機構臃腫問題,提高職能機構的行政效率,增添職能機構的行政活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杜絕一切形式的官僚主義、特權主義、腐敗主義,營造綠色健康的政治生態(tài)。此外,積極推進民主法治改革和建設,確保人民群眾行使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政治權利,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政治義務,拓寬人民群眾釋放自身能力和表達個人意見的政治空間,激發(fā)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力、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由此可見,黨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充分勾勒出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三是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黨清醒地意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8]274“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fā)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fā)展”[16]86,科技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是 “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19]15,使國家由貧窮落后轉變?yōu)楦辉O冗M。由此,黨對科技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斷優(yōu)化科技體制的邏輯結構,豐富科技體制的內容和形式,提升科技體制的物質轉化能力。一方面,賦予科研機構更多的自主權、管理權、經營權,避免“一手包辦”“只手遮天”的情況發(fā)生,減少行政命令對科學研究活動的“管制”和“干涉”,進一步激發(fā)科研機構主動求索、積極創(chuàng)新、勇攀高峰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尊重和保護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設立國家科技成果獎,提高科技人才的薪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打造一支有家國情懷、有國際視野、有淵博學識的科研人才隊伍??梢姡h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生動呈現出以“抓改革謀富國—翻天覆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4.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站在歷史的新方位、新起點、新階段,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發(fā)展新局面,中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zhàn)?;诖吮尘埃h的主要任務和時代使命就是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接續(xù)奮斗、艱苦奮斗,“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在履行這一任務和使命的實踐中,向世人生動展現了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具體而言,主要體現于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經濟建設偉業(yè)。在黨看來,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21]233,在增長速度、結構調整、前期刺激政策方面分別處于換擋期、陣痛期、消化期,在需求、供給、預期方面分別面臨著收縮壓力、沖擊壓力、轉弱壓力,形成了“三期疊加”“三重壓力”的復雜圖景,傳統(tǒng)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此新變化新情況。對此,黨領導人民深入推進經濟建設,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把創(chuàng)新作為經濟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協(xié)調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內生特點、綠色作為經濟發(fā)展的普遍形態(tài)、開放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共享作為經濟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不斷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經濟發(fā)展的各項短板,厚植經濟發(fā)展的固有優(yōu)勢,構建國際國內雙向循環(huán)的新發(fā)展格局,取得了“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19]36的驕人佳績,實現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歷史性突破。由此可見,黨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經濟建設偉業(yè)的過程中,展現出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二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政治建設偉業(yè)。十八大以來,黨著眼于國家長治久安和黨長期執(zhí)政的戰(zhàn)略高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不斷推動政治建設走深走實,使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了新的臺階。一方面,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人民主體性地位,牢牢站穩(wěn)人民立場、彰顯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發(fā)出人民聲音、講好人民故事;另一方面,黨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實現黨的領導與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有機結合,聯(lián)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穩(wěn)步向前發(fā)展。除此之外,黨還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極大促進了各民族大團結、大繁榮和大發(fā)展,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由此可見,黨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政治建設偉業(yè)的進程中,生動刻畫出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三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文化建設偉業(yè)。黨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推動國家發(fā)展、維系民族團結的紐帶,“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22]160。基于此,黨積極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奮力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方面,黨既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那些在內涵上具有現代借鑒價值的但在表現形式上卻是陳舊的東西加以認真改造,使之具備符合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要求的新內涵與新表達形式,賦予其全新的活力、動力與魅力;另一方面,黨又基于現存時代之最新動態(tài)不斷拓展延伸和修整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次內涵,使其吸引力和影響力獲得硬核式增強,“形成一個有益于人民群眾的良性循環(huán)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23]。由此可見,黨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文化建設偉業(yè)的實踐中,勾畫出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四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社會建設偉業(y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22]3十八大以來,黨著眼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大局,堅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價值旨歸,加大社會建設的力度、硬度、深度和溫度,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建立了覆蓋全民、權責清晰、公平正義、內容正確、邏輯嚴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尤其是在扶貧、就業(yè)、教育、醫(yī)療、住房、社保、收入分配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強烈針對性、突出原創(chuàng)性、顯著前瞻性的重大舉措,有力地解決了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社會現實問題,實現了人民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治、住有所居、老有所養(yǎng)、弱有所扶等。由此觀之,黨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社會建設偉業(yè)的過程中,充分映現出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五是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生態(tài)文明建設偉業(yè)。在黨看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產力”[19]51,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對此,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統(tǒng)籌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性治理,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理念,堅決反對“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井底之蛙式看法”和“半瘸子式行為”,制定出內容科學、結構完整、邏輯清晰、層級明確的生態(tài)文明保護制度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生態(tài)文明監(jiān)督責任制。在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碧水保衛(wèi)戰(zhàn)、凈土保衛(wèi)戰(zhàn)以及其他生態(tài)保衛(wèi)戰(zhàn)的重大勝利,實現了生態(tài)保護的歷史性突破、全局性發(fā)展,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碧海藍天、繁星璀璨、風清氣爽、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瓜果甜潤、田園風光等多維一體的生態(tài)文明需求,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賦能添色。由此可見,黨在領導人民群眾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進程中,深刻呈現出以“創(chuàng)偉業(yè)謀強國—驚天動地”為底色的使命擔當形象。

        三、中國共產黨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深化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盵24]作為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走過了百年發(fā)展的偉大歷程,經歷了百年歲月的接續(xù)洗禮。與之相隨,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使命擔當形象也走過了百年發(fā)展歷程和經歷了百年歲月洗禮。當前正處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偉大時刻,黨應當著重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三個向度進一步深化與拓寬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路徑,使偉大光輝的百年大黨的使命擔當形象更好地、更清晰地、全方位地呈現于世人腦海中。

        1.基本前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理論指南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盵25]同樣道理,沒有科學的理論,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就不會成功塑造。世所皆知,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既為人類解釋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又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理想道路。因此,黨應當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同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工作有機結合,從而實現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成功塑造。具體而言,應從如下層面用馬克思主義指導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的具體實踐。

        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性質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6]411換言之,“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以及各國工人政黨中最革命、最先進的部分,共產黨迥然不同于其他一切政黨(包括資產階級政黨、一般工人政黨在內),共產黨人在本質上除了代表人民普遍利益之外沒有任何個人私利。”[23]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的實踐中,應當時刻把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置于首位,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煩心事”“亂心事”“鬧心事”,努力實現好、維護好和發(fā)展好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

        二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共產主義真正共同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7],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26]165,人們的腦力、體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均獲得自由全面發(fā)展?;诖?,黨應當把人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fā)展融入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的實踐中,在深入推進人民群眾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塑造黨的使命擔當形象。

        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歷史并不是由某個杰出人物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由唯心主義者口中的“上帝救世主”創(chuàng)造的,而是由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力發(fā)展、物質財富積累、科學文化發(fā)展、社會文明進步等領域起著本原性、主體性、革命性、決定性和戰(zhàn)略性作用。黨應當繼續(xù)高舉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劇中人”和“劇作人”的唯物主義旗幟,牢牢站穩(wěn)人民立場,時刻堅守人民陣地,堅定不移走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做到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在此基礎上實現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成功塑造。

        四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聯(lián)系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現實性上,它是同社會其他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耦合聯(lián)動的。因此,黨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時,應當從社會總要素出發(fā),牢牢把握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與社會其他要素的邏輯關聯(lián),找準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與社會其他要素的交匯點和耦合處,進而實現在統(tǒng)籌兩者關系的前提下推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成功塑造。

        2.關鍵抓手: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動力保障

        如何永葆黨的使命擔當形象,是當前擺在黨面前亟需深度思考和不斷解決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唯有旗幟鮮明地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才能夠找到塑造使命擔當形象的良方,才能夠從真正道義上向人民群眾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政黨使命擔當形象。其中的“自我革命”是一種將積極主動態(tài)度作為根基的,以自我警醒、自我揚棄、自我反思、自我批評、自我超越為內核要素的,以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為目標靶向的偉大革命性行為,充分展現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8]。歷史與實踐都表明,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形象既不是別人恩賜的,也不是某個人物任意捏造的,而是在不斷自我革命中淬煉而成的?!坝掠谧晕腋锩侵袊伯a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1],是中國共產黨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的硬核武器,是中國共產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的動力保障。因此,新時代新發(fā)展階段黨應在大力推進自我革命中進一步塑造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具體來說,應從如下方面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動力保障。

        一是持續(xù)推進思想建設方面的自我革命。思想不牢,地動山搖。思想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思想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思想的混亂是最危險的混亂。黨應科學研判思想領域面臨的諸如動搖、滑坡、混亂等風險挑戰(zhàn),加大思想建設的自我革命力度和硬度,堅定不移以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同志的大腦,使黨員同志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增強黨員同志在黨為黨、在黨言黨、在黨愛黨、愛民為民的黨性意識和宗旨意識,繼而實現以思想建設的自我革命帶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

        二是持續(xù)推進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方面的自我革命。作風問題和紀律問題不僅關乎著黨能否保持先進性與純潔性,還關乎著黨能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完全信任與普遍支持。對此,黨應下足猛藥大力推進作風建設和紀律建設的自我革命,對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干部不擔當不作為、侵害群眾利益等突出問題”[29]122進行根源性整治、震懾性整治、網格化整治、“曝光式”整治、全過程式整治,將寄生于黨肌體內并對黨的生存與發(fā)展造成致命威脅的毒瘤連根拔起,最終實現以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的自我革命帶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更好地“為社會和人民群眾提供了觀察和識別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窗口”[30]。

        三是持續(xù)推進組織建設方面的自我革命?!敖M織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29]595,是黨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新勝利的“重要武器”。因此,黨應強化組織建設的自我革命力度和效度,重點從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和整治軟弱渙散的黨組織入手,使軟弱渙散的黨組織由弱化到強化、由邊緣化到中心化、由虛化到實化轉變,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行動力、戰(zhàn)斗力和生命力,由此實現以組織建設的自我革命帶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

        四是持續(xù)推動政治建設方面的自我革命?!包h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31],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對此,黨應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推進政治建設的自我革命,重點在把準政治方向、夯實政治根基、涵養(yǎng)政治生態(tài)、防范政治風險上做好文章,使全體黨員同志增強政治意識、站穩(wěn)政治立場、提高政治能力、端正政治行為,繼而實現以政治建設的自我革命帶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

        五是持續(xù)推進制度建設方面的自我革命。制度建設不僅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還關系著人民群眾的普遍利益,加強制度建設是實現強黨、強國、強民的長遠之策和根本之策。對此,黨應以黨章為基本遵循推動制度建設的自我革命縱深發(fā)展,扎實推進黨內制度的立、增、改、廢、釋工作,構建結構嚴密、程序規(guī)范、配套完善、運作高效的黨內制度體系,不斷增強黨內制度的時代性、引領性、適應性和銜接性,切實提高黨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繼而實現以制度建設的自我革命帶動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塑造。

        3.重要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價值支撐

        “政黨形象的好壞取決于公眾對其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行為和執(zhí)政績效的認同和支持,最關鍵的還是執(zhí)政理念是否以人民為中心?!盵32]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奮斗歷史表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是黨塑造光輝形象的內在必然條件。因此,站立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黨應當牢固樹立和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信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最硬的底氣、最強的實力,堅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唯物主義信條,堅持把人民作為黨治國理政的堅實根基、本源動力,進而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至關重要的價值支撐。

        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紓解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問題。世所皆知,“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26]146?!艾F實的人”作為一種有血有肉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其要想獲得生存基本權限,就“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33]。對此,黨應當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形形色色物質需求作為首要任務,著力消解人民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的物質需求難題,確保人民群眾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行、不愁醫(yī)等,使廣大貧困群眾由過去的“吃不飽”圖景轉變?yōu)楝F在的“吃得飽”圖景、由過去的“穿不暖”圖景轉變?yōu)楝F在的“穿得暖”圖景、由過去的“住不牢”圖景轉變?yōu)楝F在的“住得穩(wěn)”圖景、由過去的“行不便”圖景轉變?yōu)楝F在的“行方便”圖景、由過去的“看病難”圖景轉變?yōu)楝F在的“看病易”圖景等,繼而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

        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紓解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問題。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囊括了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公平正義的需求、生命財產安全的需求等。基于此,首先,黨應當牢固樹立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生長于人民、發(fā)展于人民、繁榮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文化建設理念,秉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創(chuàng)造未來的文化建設方針,遵循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文化建設規(guī)律,大力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躍遷式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其次,黨應當牢固樹立公平正義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發(fā)展性需求、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規(guī)定性要旨,認清公平正義的本質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涵式深化與外延式拓展,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實功夫推動社會公平正義建設朝著正確方向、沿著科學軌道波浪式前進和飛躍式發(fā)展,積極構建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關鍵內容要素的立體化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多元化、動態(tài)化和精確化需求。

        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重要的價值支撐,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黨應當牢固樹立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人民群眾精神需求重要范疇的科學理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人民群眾實現精神愉悅、心態(tài)積極、心靈安定、生活幸福的內在邏輯,將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置于黨治國理政的第一位,積極構建立體化、多樣化、譜系化、鏈條化的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體制機制,不斷創(chuàng)新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方法,提高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元能力、元實力和元定力,從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生命財產安全的深層次、寬場域、高階位需求。質言之,黨應當通過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公平正義需求、生命財產安全需求來實現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的成功塑造。

        結語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黨的使命擔當形象深度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黨在革命時期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奮戰(zhàn),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在建設時期領導人民進行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促使中華民族發(fā)生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改革時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了中華民族“富起來”;在新時代領導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迎來了中華民族“強起來”。站立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歷史時刻,要以習近平關于黨的形象塑造重要論述為指引,將黨的使命擔當形象塑造同現代治理理念有機結合起來,重點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以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理論指南、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以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動力保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為黨塑造使命擔當形象提供價值支撐三個向度進一步塑造和展現黨的使命擔當形象,繼而不斷擢升百年大黨的生命力、青春力、持久力和戰(zhàn)斗力,使風華正茂的百年大黨未來繼續(xù)走向成功。

        [1]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2).

        [2] 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報,2017-12-02(02).

        [3] 焦曉云.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廉潔形象建設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0):26-31.

        [4] 齊衛(wèi)平.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形象塑造的話語表達[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3(3):3-12.

        [5] 劉克利,馮譽萱.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塑造的歷史考察[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5(2):1-8.

        [6] 馮剛.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理論形象[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2):40-46.

        [7] 丁長艷,王靜靜.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政黨形象構建:挑戰(zhàn)與應對[J].社會主義研究,2021(2):16-23.

        [8] 張躍國.百年大黨歷史身份的建構邏輯:代表觀與工具論的合一[J].開放時代,2021(3):14-30.

        [9] 張士義,王祖強,沈傳寶.從一大到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8:15.

        [10]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80.

        [1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12] 丁俊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63.

        [13] 王樹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32

        [14]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26.

        [15]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61.

        [16]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7] 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0.

        [18]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

        [2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3] 陳勝錦.生成邏輯·內涵解析·實踐理路: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三維探賾[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15-25.

        [2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5] 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2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2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

        [29]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30] 齊衛(wèi)平.黨的作風建設:百年回望及經驗啟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1):7-24.

        [31] 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794.

        [32] 郭國祥,向燕君.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百年探索及其基本經驗[J].社會主義研究,2021,(3):1-10.

        [3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2.

        Historical transmutation and deepening path of the imag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CHEN Shengjin1,HUANG Yanfang2

        (1.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Since its foun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aking the initiative, has united and led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arry out great revolution, great construction and great reform, making the Chinese nation having achieved the tremendous transformation from standing upright to becoming prosperous and growing in strength. In the course of its magnificent century-long history, the CPC has successfully created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arrying out the epoch-making revolution to seek the salvation of the country,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econstruct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to make the country prosperous, and the image of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itiating a cause of tremendous importance to build China into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and has tempered the image of a major political party in its prime. At the great historical moment of embarking on the new journey of ful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hina, the CPC should further shape and display the Party’s image of mission bearing and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in three dimensions: upholding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m, deepening the party's self-revolu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ering responsibility; image creation; historical transmutation; deepening path

        10.13331/j.cnki.jhau(ss).2022.03.002

        D251

        A

        1009–2013(2022)03–0010–09

        2022-02-20

        2020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20FKS006);右江民族醫(yī)學院2022年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項課題(2022SZX-B04);廣西教育廳2022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2KY0364)

        陳勝錦(1995—),男,廣西平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曾凡盛

        猜你喜歡
        中國共產黨群眾建設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始終和群眾融為一體
        當代陜西(2021年6期)2021-07-22 06:48:48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自貿區(qū)建設再出發(fā)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亚洲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在线手机视频| 少妇爽到爆视频网站免费| 男女搞事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 极品美女扒开粉嫩小泬| 久久久精品中文无码字幕|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红楼视频| 国产电影无码午夜在线播放|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av高潮呻吟|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福利网在线| 在线观看的a站免费完整版|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 国产精品自拍首页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开心激情五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日本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 日韩av无码社区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人妻av久久人妻18|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上床免费视频网站| 免费人成激情视频在线观看冫| 久久亚洲欧洲无码中文| 久久九九av久精品日产一区免费 | 亚洲美女av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久久人妻|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欧洲| 亚洲av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aaaa片一区二区| 欧美性狂猛xxxxx深喉|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中文字幕人妻熟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精品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