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成都市溫江區(qū)婦幼保健院 副主任醫(yī)師
朋友小丁家的孩子已經3 歲了,但語言能力發(fā)育得不是很好,比如不愿意用語言和父母交流,有需要大多用手勢進行表達。起初,她們覺得孩子可能只是“貴人語話遲”——說話晚,并沒有過多關注。后來,他們發(fā)現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遠遠落后于同齡人,于是上網搜索想查找“病因”。通過查詢,小丁夫婦懷疑自己的孩子患有語言發(fā)育遲緩。小丁夫妻倆感到六神無主,趕緊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
語言發(fā)育遲緩是指兒童在發(fā)育過程中,其語言發(fā)育未達到與其實際年齡相應的水平。醫(yī)學相關檢查包括皮博迪圖片詞匯檢查、美國的韋氏學齡兒童智力檢查以及我國的語言發(fā)育遲緩檢查法等。患兒的具體表現為:不能掌握語言符號、語言表達困難、語言表達比實際年齡遲緩等,多數患兒還具有精神和社會反應異常。通俗地講,“說話晚”并不代表語言發(fā)育遲緩,但語言發(fā)育遲緩通常會有“說話晚”的表現。小丁家的孩子經診斷不屬于語言發(fā)育遲緩。
嬰兒言語發(fā)生的時間在10 ~14 個月之間。一般情況下,兒童會在1 歲左右說出具有概括性意義、能被他人理解的詞。當然,何時“開口”,個體差異較大。但如果一個孩子過了14 個月還未 “開口”,家長應對其語言發(fā)展能力等方面多加注意,必要時可到醫(yī)院等專業(yè)機構尋求幫助,莫使有語言發(fā)育遲緩問題的兒童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期。
目前,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沒有任何先天的語言發(fā)育障礙,其智力發(fā)育水平正常、發(fā)音器官正常、無語言理解障礙,但就是“說話晚”——不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愛說話。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語言環(huán)境欠佳、沉迷電子產品等。
孩子張口說話需要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刺激,如果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在家的時間少,或者因為性格原因在家很少說話,孩子接收的語言刺激較少,會導致其缺少開口說話的機會。
父母、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有可能溺愛孩子。有時候,孩子只需要運用動作、眼神或哭聲,其需求就能得到滿足,根本無需耗費精力進行語言交流,導致很多孩子養(yǎng)成了懶于說話的習慣。
部分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能接觸到的玩伴不多。孩子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較少,會影響語言水平。
撫育幼兒很辛苦,有些家長會用手機代替自己陪伴孩子。沉溺于游戲或短視頻等虛擬世界的兒童,會對周圍環(huán)境喪失興趣,大大降低與人交流的欲望。這類兒童會誤認為無需通過語言,僅通過手指觸摸屏幕就可以獲得滿足感和快樂,因此養(yǎng)成了不主動開口說話的習慣。
低幼兒童如果長期進食粥、面片湯、肉糜等過于細軟的食物,不鍛煉其咀嚼堅硬、有韌性的食物的能力,可能對面部肌肉發(fā)育造成影響,導致發(fā)音不準確、口吃等,阻礙孩子開口說話。
可以通過延遲滿足孩子需求的方法,多為孩子創(chuàng)造開口說話的條件,如不主動為孩子提供幫助。孩子在吃飯或吃零食的過程中弄臟了衣服,不要主動為孩子換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當孩子嘗試開口說話時,即使表達意思不清楚、吐字不清、結巴,也不可打斷或代為表述,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對孩子開口說話的行為,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鼓勵孩子再次開口。
對于孩子而言,學習語言就像是我們成年人學習外語一樣,除反復學習外,還需要一個豐富的、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除了家長的陪伴和鼓勵,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多創(chuàng)造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比如在休息日組織同事、朋友間的家庭聚餐,讓孩子在與不同伙伴的交往中獲得不同的交際體驗。在與同齡人玩耍時,孩子的知識、想象力、社會能力均會有不同層次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小朋友之間“童言童語”的交流,有助于提高和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不要讓孩子在2 歲前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
由于工作繁忙,一些家長下班后感覺很累,疏于和孩子進行有效交流,夫妻之間的交流也很少。這會對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對其語言發(fā)育造成阻礙。家長應注意為孩子營造積極有愛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可多交流工作生活中的心得。在與孩子交流時要注重方式、方法,可采取益智類游戲或讀故事書的形式,促進其語言功能的發(fā)育,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情感。
家長需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科學選擇輔食,注意輔食性狀不可過于精細。如1歲以上的孩子吃水果時不要將水果切成薄片,可讓孩子啃食蘋果塊、梨塊等,鍛煉咀嚼能力和面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