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禮延實驗學校(214440) 徐美蓉
PCK是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簡稱。舒爾曼關于PCK概念的核心要素包括“關于學科內(nèi)容知識的呈示”和“對學生前概念、概念以及具體學習困難的理解”兩個方面。根據(jù)PCK理論,教師在學生學習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點,將自己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以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加工,構建學習進階。
本文以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級下冊第5章第1節(jié)“長度的測量”為例,嘗試PCK理念下學習進階的構建。
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的這些前概念是構建學習進階的起點。
蘇科版八年級教材的第5章主要內(nèi)容是從物理角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探究直線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要學習物體的運動,首先要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物理教師教學用書》對本課的課時建議為2課時??紤]到課堂容量等各方面的因素,本課第1課時的內(nèi)容為“長度的測量”,其核心概念為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力圖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測量長度的基本技能,為正確進行其他物理量的測量提供可供遷移的基礎。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jīng)進行過基本的長度單位及單位換算的學習,但對長度單位還缺乏準確系統(tǒng)的認識。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也會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但僅僅是基于經(jīng)驗,對于如何規(guī)范使用刻度尺還缺少認知。基于此,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①讓學生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會進行長度單位的換算,并能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估測物體的長度;②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記錄測量結果;③知道測量有誤差。
根據(jù)PCK理論,教學不可能脫離情境而產(chǎn)生。通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相關的情境,引出課題,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片段1:
PPT展示各種運動的圖片,最后定格在跳遠和跑步的圖片上。
提問:看跳遠和跑步的圖片,我們怎么知道學生跳遠和跑步的成績?
評價反思:通過圖片讓學生回顧他們熟悉的運動情景。根據(jù)運動會的經(jīng)驗,學生明白想要知道跳遠的成績,需要測量長度;想要知道跑步的成績,需要測量時間,從而引出課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必要性。
學生往往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印象深刻。在活動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用自己的心智去感受和體會事實,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片段2:
比比眼力:目測課桌的長、寬、高,并比較它們的長度。
比比技巧:不用尺,你如何證實自己目測的結果?他們的方法有什么共同點?
提問:能不能根據(jù)這幾位同學的做法比較課桌的高度。
展示不同國家長度的標準,同時講授:很久以前,各個國家都有他們各自的標準,交流起來很不方便。為了便于交流,應該怎么辦?
講授:測量就是將待測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這個公認的標準量叫做單位。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通過的一套單位制叫國際單位制。
評價反思:學生目測課桌長、寬、高的長度,目測的結果多樣化。學生感受到“光憑感官判斷并非總是可靠”,引出測量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設置進階問題“不用尺,怎樣動手操作證實自己目測的結果,并交流自己的做法”。通過實踐,學生感受到測量就是把待測的量和標準量進行比較的過程,但是又帶來新的問題——每個人選擇的標準不一樣,學生感受到必須要制定一個公認的標準。這時介紹物理學史:以前不同的國家長度的標準不同,不方便交流,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感受到制定公認標準的必要性,從而引出國際單位制。
奧蘇伯爾曾經(jīng)說過:“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原有知識進行教學?!?教學的起點建立在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之上。教師要分析哪些是學生已知的或者熟悉的,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可以粗講、略講甚至不講。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學生不熟悉的或難以理解的地方。
基于小學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jīng)驗,對于常見的長度單位,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認識,并了解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微米和納米這兩個單位,學生可能聽說過,但具體1微米、1納米有多長,學生缺乏具體的認識。如何進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還不清楚。
片段3:
講授:長度的國際單位是米,用符號m表示。
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長度的單位?按由大到小的順序說。
讓學生說出m、dm、cm、mm之間的換算關系以及km、m之間的換算關系。
講授:人體也自帶尺子。比劃人體身上約1 m的地方,讓學生在尺上比較拳頭的寬度、手指的寬度。觀察1 mm的長度。
講授:想象一下,把1 毫米平均分成1 000等份,每一等份為1微米;1毫米等于多少微米?再把1微米平均分成1 000等份,每一等份為1納米;1微米等于多少納米?
學生閱讀書本,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
提問:(1)原子直徑是多少?等于多少納米?(教師示范單位換算的過程)
(2)人頭發(fā)絲的直徑約為多少?等于多少納米?(學生練習)
(3)現(xiàn)在大氣污染比較嚴重,PM2.5是一項重要指標,PM2.5是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2.5微米等于多少米?(學生練習)
練習(填上合適的單位):某同學的身高1.65____,人正常步行時,一步長約0.5____,課桌的高度約80____,一支鉛筆的長度約15____。
評價反思:學生已經(jīng)知道的,讓學生自己回顧;學生不知道的,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感知。介紹人體的尺度,幫助學生在沒有刻度尺的情況下估測物體的長度;閱讀書本,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教師示范單位換算的過程,再通過練習讓學生鞏固。整個片段,由已知到未知,搭建臺階,步步深入,深化學生對長度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生活中已有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有些是正確的,有些還需進一步規(guī)范。在第2章的學習中,學生練習了使用溫度計??潭瘸吆蜏囟扔嫸际菧y量工具,雖有一定的差別,但也有共性,可以把溫度計的使用技能遷移到刻度尺上。
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閱讀說明書掌握儀器使用的技能。這一項技能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一定的幫助。所以先從學生經(jīng)常使用的刻度尺開始,幫助學生樹立通過閱讀說明書掌握儀器使用技能的意識。
片段4:
活動:練習使用刻度尺。
教師拿出一個長木塊,提問:這個物體的長度大約是多少?
師:想要知道物體的長度,要用到什么工具?
任務一:明確刻度尺使用的規(guī)范。
看一看:取出你的刻度尺,仔細觀察,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閱讀P104“信息快遞”欄目,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
任務二:測物理課本的寬度。
提出任務:嘗試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學生展示用透明塑料尺測物理課本寬度的做法,教師評價;學生展示用有厚度的米尺測量物理課本寬度的做法。
教師提出問題:兩把尺有什么區(qū)別?刻度線分別在尺的哪一面?怎樣放才是有刻度的一邊緊靠被測物體?(學生思考并展示)
教師給出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和木板,如圖1(a)所示,提問:能否用這把尺子測量木板的長度?
給尺貼上分度值為10 cm的刻度,如圖1(b)所示,提問:這把尺的分度值是多少?木板長度多少?
學生發(fā)現(xiàn)木板的長度比40 cm長,比50 cm短,教師引導學生估讀。
教師講授:40 cm是能準確讀出來的,叫做準確值,還有一位是我們估計出來的,叫估讀值。為了更準確地知道物體的長度,我們可以把每一格再分成十等份。
給尺貼上分度值為1 cm的刻度,如圖1(c)所示,提問: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木板長度多少?
圖1 測物理課本寬度的圖示
教師總結: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練習幾組刻度尺的讀數(shù)。
提問:剛才我們測物理課本寬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多少?剛才的讀數(shù)是否正確?
提出任務:重新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可以多測幾次。
議一議:在測量過程中,每次的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教師總結:測量時要進行估讀,估讀值有時偏大,有時偏小。物理課本真實的寬度只有一個,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提問:怎樣可以減小誤差?(教師總結)
提出任務:求一下物理課本寬度的平均值。
任務三:測量物理課本內(nèi)頁一張紙的厚度。
提出任務:用刻度尺直接測量物理課本內(nèi)頁一張紙的厚度。
提問:實驗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怎么測量物理課本內(nèi)頁一張紙的厚度?
學生交流討論,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和實驗記錄表格后進行實驗,處理數(shù)據(jù)。
教師總結:這種方法叫做“測多算少法”。
評價反思:通過本片段的學習,學生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知道測量有誤差。通過觀察刻度尺,了解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學會在測量時選擇合適的刻度尺;通過閱讀、動手操作和比較,獲取有用信息,逐步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結合練習,化解難點。
當學生直接測量物理課本內(nèi)頁一張紙的厚度時,體驗到紙的厚度比刻度尺的分度值還要小,誤差較大。讓學生思考、交流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通過3個任務分解活動,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
知識是靜態(tài)的,認識是動態(tài)的,實驗是認識的源泉,也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案例從學生熟悉的運動場景出發(fā),讓學生體會到測量長度和時間的重要性;通過比較課桌長寬高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制定公認標準的必要性,引出國際單位制;再以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為起點,通過閱讀、提問,講授長度的單位及換算關系;通過閱讀和“練習使用刻度尺”實際的操作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并通過任務的進階讓學生體會到測量有誤差。
PCK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堂學習進階構建,通過問題鋪設臺階,利用活動層層遞進,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實踐投入課堂,在體驗中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形成物理觀念,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