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效義 | 北京教育督導評估院
霞云嶺中心小學是一所山區(qū)寄宿制小規(guī)模學校,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北溝最北端。學校具有濃厚的紅色地域文化,是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地。這里歷代傳承著平西抗日戰(zhàn)爭的故事,是北京市愛國主義紅色教育基地。2017年,霞云嶺中心小學加入房山區(qū)北溝美麗鄉(xiāng)村教育聯盟“一校一品”整校改進項目,“紅色教育”成為學校文化特色。
霞云嶺中心小學只有6個班級、147名學生、24名教職工。學校教師多為本土教師,20年如一日堅守鄉(xiāng)村教師崗位,以45歲以上中年教師為主,部分是全科教師。20年來,學校教師很少向外流動,也很少有教師“走進來”,只是近兩年招聘了3~4名年輕學科教師后,教師向外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多。這里的學生也大多是暫時走不出大山的本地娃,其中留守、單親家庭兒童較多。
2019年,筆者第一次以項目負責人身份進入學校開展項目對接工作,在與學校管理干部的座談中,進一步了解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管理缺少制度化、規(guī)范化,學校尚未形成集體備課教研的氛圍,校風、學風、教風缺少精神文化的引領”?!耙恍R黄贰闭8倪M項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見證著學校歷經劇痛后的蛻變和成長。四年來,達成了如下目標——
以“黨建”研究課題為改進的切入點,撬動學校文化的系統(tǒng)梳理。項目以學校發(fā)展現狀為基礎,從學校文化頂層設計入手,助力學校組織變革。在建黨百年的背景下,學校發(fā)揮黨員干部的積極帶頭作用,從黨支部和黨員干部抓起,以黨建課題研究為載體,凝聚黨員干部的力量,推進學校在管理制度、組織結構、學校文化、干部教師等方面的組織變革。項目助力學校文化建設與體系的建立,逐漸規(guī)范學校管理制度。同時,梳理、完善并落實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內涵,明確了學校發(fā)展目標,彰顯了“紅色教育”的辦學特色。學校逐漸從鄉(xiāng)情管理方式轉向現代學校制度,初步形成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完成了《霞云嶺中心小學學校文化建設三年規(guī)劃(2017-2019年)》《學校文化體系建設方案及系列管理制度匯編》。
以“教師集中培訓”為項目的關鍵點,喚醒教師成長的內驅力。項目共集中組織了四次全體教師培訓,引入專家團隊力量,結合最新教育改革精神,組織學科專家進行聽評課指導、教研指導,師資隊伍的凝聚力和內驅力明顯提升,教研文化初步形成,學校干部和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明顯提高,在房山區(qū)教學設計、教育故事、論文發(fā)表和公開課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骨干教師楊維山獲得“北京市紫金杯優(yōu)秀班主任”稱號,年輕教師宋艷嬌榮獲“房山區(qū)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學校組織教師有條不紊地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成立線上“教師學校”,開展閱讀、書法、讀書交流活動。
以“紅色教育”為依托,構建“135”紅星課程。一個育人目標:培養(yǎng)傳承紅色基因的紅星少年。三級課程體系:結合學校的寄宿制和紅色文化特點,形成了核心類的國家課程、地方類的紅色課程和生活類的校本課程。五個目標指向:品行好、會學習、身心健、有品位、愛生活。學生的綜合活動和課程資源日益豐富完善,音樂課、手工制作、舞臺劇、霸王鞭等課程和活動深受孩子們喜愛。建黨百年之際,學校還組織了紅色節(jié)目演出,為孩子們在市、區(qū)展示風采搭建舞臺。
以“流程化”為項目管理的手段,實施專家指導工作的流程機制。學校課堂教學在項目專家團隊的指導下,建立了項目專家指導管理流程機制,初步形成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和量化工具,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標準和質量,激發(fā)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
以資源開放、共同發(fā)展為目的,建立學校資源的聯動機制。項目形成了北溝聯盟校際資源的整合以及聯盟運行的機制,搭建了霞云嶺中心小學與其他優(yōu)質校交互學習的資源平臺,與北溝聯盟校史家營中心小學、南窖中心小學建立了教研與培訓聯盟機制。
改革的劇痛迎來的是現代管理制度下山區(qū)學校煥發(fā)出的活力與生機,開放、聯動、向內注入力量、向上生長、向外展示自信,是學校呈現出的新樣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