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芬 易 琴 張 玲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主要治療方式,通過清除血液中多余代謝廢物、水分,維持機體的酸堿平衡,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存期。自體動靜脈內瘺(AVF)為血液透析主要血管通路,相較于其他血管通路,該通路具有壽命長、對生活影響小、并發(fā)癥少、使用壽命長等特點,利于維持透析過程中血流通暢,以確保血液透析順利進行,是保證血液透析療效的關鍵[1,2]。但血液透析期間受多因素影響,且患者存在高血壓病、高血脂癥等多種并發(fā)癥,血管壁會變硬、纖維化等,血流減慢、血液黏度增加,導致內瘺狹窄或血栓形成等,影響血液透析質量,容易縮短內瘺使用壽命。因此,妥善保護血管通路,正確使用并保護內瘺,以減少并發(fā)癥,最大限度延長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保障血液透析順利開展尤為重要。常規(guī)西醫(yī)護理措施相對有限,多為按流程操作,缺乏一定針對性,使得自體AVF保護效果欠佳。中醫(yī)護理技術則具有簡、便、廉、驗等特點,可依據患者病情特點,予以中藥外敷、艾灸等特色護理技術,有助于活血行氣、疏通經絡,防治多種疾病,極大滿足了患者需求,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3]。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自體AVF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通過隨機分組研究,旨在探討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對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自體AVF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1例。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42~69歲,平均年齡(57.89±4.32)歲;原發(fā)?。?7例腎小球腎炎,12例高血壓腎病,9例糖尿病腎病,3例多囊腎。觀察組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7.93±4.36)歲;原發(fā)病:18例腎小球腎炎,13例高血壓腎病,8例糖尿病腎病,2例多囊腎。2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需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自體AVF成形術均為橈動脈-頭靜脈吻合術;精神狀態(tài)良好;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使用人工血管者;AVF術肢曾行其他手術;血管條件不良者;BMI高于30 kg/m2者。
1.3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術前常規(guī)評估血管情況,指導患者保護需造瘺側肢體,且需每日做手握橡皮球等運動,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術后協助患者抬高術側肢體,避免受壓、屈曲等,并于術后1周指導進行AVF功能鍛煉,如握拳運動、捏橡皮球等;做好心理疏導、注意事項指導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加用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干預。術后1周開始干預,中藥貼敷:選取川芎15 g,葛根15 g,紅花10 g,桃仁10 g,桂枝10 g,細辛5 g。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后與飴糖調配,均勻涂抹于棉紙上,距離瘺口近心端2 cm處沿靜脈血管走向貼敷,并妥善固定,每次貼敷4 h,1次/d;艾灸:選取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對準中藥貼敷處刺激,以患者感覺溫熱為宜,每次灸10~15 min,1次/d。2組均干預至術后4周。
1.4 觀察指標①瘺口血管內徑及流量:術后1周及術后4周,采用多普勒超聲檢測2組患者瘺口血管內徑及流量。②AVF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隨訪3個月,記錄2組內瘺狹窄、血栓形成、腫脹等發(fā)生情況。③護理滿意度:出院時,發(fā)放患者,滿意度量表(CSQ-8)評價2組護理滿意度,總分32分,分為非常滿意(24分以上)、滿意(17~24分)、一般(9~16分)、不滿意(≤8分)。滿意度=(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瘺口血管內徑及流量觀察組術后4周瘺口血管內徑大于對照組,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瘺口血管內徑及流量對比 (例,
2.2 AVF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觀察組AVF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AVF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 (例,%)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血液透析為終末期腎病常用替代療法,但血液透析效果受血管通路影響較大,高質量的血管通路是保障維持性血液透析順利進行的關鍵[4,5]。自體AVF為目前首選血管通路,將鄰近動靜脈吻合建立體內動靜脈間直通管路,能增大淺表靜脈血流量達到治療所需,并減少穿刺損傷[6,7]。但臨床發(fā)現,自體AVF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血管狹窄、血栓形成等,引起內瘺功能障礙。引起動靜脈內瘺功能障礙包括疾病相關因素、醫(yī)療護理因素等,血液透析患者受病情影響,機體血液運行緩慢,容易發(fā)生血小板聚集,致使血液黏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引起血栓,導致內瘺失功;自體AVF使用如多次穿刺則容易損傷內瘺血管壁,增加血栓形成風險。此外,自體AVF使用過早,操作過程中也會是血管壁受損,影響凝血系統(tǒng),導致血栓形成,縮短內瘺使用壽命。減少內瘺狹窄、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是自體AVF護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常規(guī)自體AV不良事件的預防措施如患側運動、健康教育等基礎護理,雖有一定效果,但難以針對性的改善局部血流,見效較慢,部分患者仍會出現內瘺狹窄、血栓形成等,影響血液透析的開展,降低透析質量。
慢性腎衰竭患者本身即存在本虛標實的病理狀態(tài),而本虛為腎脾氣血,后期則可引起氣血陰陽俱傷,標實則為瘀血、濁毒;在此病理基礎上,考慮自體AVF病機在于氣虛血瘀,濁毒內阻,或為氣血虧虛,血脈失養(yǎng);氣虛則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運無力,瘀滯不行,故瘀血阻絡。本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對照組,觀察組術后4周瘺口血管內徑大,流量、護理滿意度高,AVF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提示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在自體AVF維持性血液透析中應用效果確切,可改善瘺口血管內徑及流量,減少AVF不良事件發(fā)生,增強護理滿意度。中藥貼敷為中醫(yī)特色外治之法,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將中藥外敷到體表,藥物經皮滲透至深處組織,發(fā)揮調和氣血、扶正祛等作用。本研究所用方劑中川芎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葛根能生發(fā)清陽之氣、解諸藥溫燥之性;紅花能活血化瘀、通經;桃仁能活血祛瘀;桂枝能溫經通陽;細辛能散寒鎮(zhèn)痛。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貼敷于瘺口近心端后,可加快藥物經皮滲透,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瘀去而絡通,筋肉得以充養(yǎng),進而降低血栓形成、瘺口狹窄等風險[8]。中藥外敷局部,中藥藥效作用于動靜脈內瘺血腫處部分,能夠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血流,擴張毛細血管,加快炎癥消退與吸收,從而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艾灸亦為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以艾絨以原料,點燃后放在相應的病變部位或腧穴處進行熏熨于燒灼,通過艾絨的藥性與溫熱刺激的雙重作用,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艾灸過程中,借助點燃艾條產生的熱刺激人體特定部位,可激發(fā)經氣活動來糾正生理功能紊亂,達到防病治病之效[9,10]。
本研究在貼敷后于貼敷部位進行溫和灸,一方面熱刺激可起到溫經通絡、活血行氣之效,加快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少炎性物質生成;另一方面可促進貼敷藥物藥效滲透,進一步增強活血祛瘀之效,以減少內瘺狹窄、血栓形成等,更好保護自體AVF,為后續(xù)血液透析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另有研究顯示,艾灸能通過抗血小板聚集來減少血栓形成。中醫(yī)護理在改善自體AVF成熟,減少內瘺失功等方面效果顯著,但也有不足之處,中藥貼敷、艾灸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無統(tǒng)一定義與操作標準規(guī)范,加之探討中醫(yī)作用機制的文獻不多,且多為聯合運用,難以更好地論證中醫(yī)護理技術的確切作用機制;同時中醫(yī)護理技術多通過癥狀改善、物理檢查等手段來評價干預效果,卻缺乏統(tǒng)一效果評價標準,并且尚未檢索到從血管病理上觀察中醫(yī)藥在動靜脈內瘺的干預作用。此外,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且觀察時間短、觀察指標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后續(xù)的研究中需通過增加樣本量、延長觀察時間、增加觀察指標,來進一步論證本研究的觀點。鑒于血液透析多為門診患者,而隨著中醫(yī)護理門診的發(fā)展,醫(yī)院可單獨設立透析患者的中醫(yī)護理門診,使得中醫(yī)護理技術能在此類患者得到持續(xù)的應用。
綜上所述,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可增加患者自體AVF瘺口血管內徑及血流量,降低AVF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