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巖
(長春市第六醫(yī)院精神科,吉林 長春 130062)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科疾病,以持久的心境或情感低落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思維遲鈍、意志活動減退等。目前臨床尚無治療抑郁癥的特效藥物,多用5- 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制劑治療,其中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有氟西汀、艾司西酞普蘭等。氟西汀具有明顯的抗抑郁作用,但起效時間較慢,癥狀緩解不徹底,且不良反應較多;此外,其對于伴發(fā)認知功能損害的患者效果并不理想[1]。作為一種新型選擇性5-HT 再攝取抑制劑,艾司西酞普蘭相對選擇性在同類藥物中最高,能夠達到顯著的抗抑郁效果,明顯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且不良反應相對較少[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艾司西酞普蘭對抑郁癥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于長春市第六醫(yī)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抑郁癥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30 例;年齡22~55 歲,平均(40.05±3.27)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6 例;年齡23~52 歲,平均(40.21±3.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CCMD-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 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首次發(fā)?。粷h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4]> 17 分者等。排除標準:患有腦部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存在其他神經(jīng)精神疾病者;有自殺及自殘行為者;惡性腫瘤疾病者;對治療藥物有過敏情況者等。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鹽酸氟西汀分散片(Patheon France,注冊證號J20160029,規(guī)格:20 mg/片)口服治療,起始治療劑量20 mg/次,1 次/d,早餐后服用,1 周后可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指標情況酌情遞增,1 次增加10 mg,最大劑量不超過40 mg/d。觀察組患者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蘭片(H.Lundbeck A/S,注冊證號H20150163,規(guī)格:10 mg/片)口服治療,起始治療劑量10 mg/次,1 次/d,早晨飯后服用,1 周后臨床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指標情況可酌情遞增,1 次增加5 mg,最大劑量不超過20 mg/d。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 周。
1.3 觀察指標 ①焦慮和抑郁情況。治療前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5]評估患者的焦慮情況,分值范圍為0~56 分;采用HAMD 評估患者的抑郁情況,分值范圍為0~52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高;治療前后通過臨床總體印象量表(CGI)[6]對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總分為7 分,分值越高則提示精神狀態(tài)越差。②睡眠質(zhì)量。治療前后應用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7]進行評價,包括入睡時間、主觀睡眠質(zhì)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催眠藥物等7 項,每項分值范圍為0~3 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睡眠質(zhì)量越好。③生活質(zhì)量。用簡明健康調(diào)查量表(SF-36)[8]評估,分別從總體健康、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等8 個方面進行評分,每項總分為100 分,患者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康復狀態(tài)越好。④神經(jīng)功能。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 轉(zhuǎn)速離心10 min,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BDNF)、中樞神經(jīng)特異蛋白(S100β)、5-HT 的水平。⑤不良反應。治療期間統(tǒng)計兩組患者惡心嘔吐、頭痛、口干、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對所有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使用K-S 法檢驗是否服從正態(tài)分布,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相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nèi)不同時間點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多樣本均數(shù)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HAMD、CGI 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漢密爾頓抑郁量表;CGI:臨床總體印象量表。
組別 例數(shù)HAMA 評分 HAMD 評分 CG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8.96±2.95 15.64±3.65* 25.98±3.62 17.03±2.21* 5.86±0.24 2.65±0.36*觀察組 50 29.02±3.01 9.26±2.18* 25.67±3.58 10.49±1.06* 5.84±0.35 1.26±0.26*t 值 0.101 10.611 0.431 18.867 0.333 22.133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匹茲堡睡眠質(zhì)量指數(shù)量表各項評分分值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zhì)量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入睡時間 主觀睡眠質(zhì)量 睡眠效率 睡眠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1.15±0.14 0.89±0.17* 1.84±0.52 1.12±0.32* 2.41±0.36 1.21±0.14* 2.36±0.55 1.10±0.14*觀察組 50 1.16±0.04 0.31±0.04* 1.82±0.54 0.67±0.23* 2.41±0.37 0.36±0.16* 2.33±0.53 0.80±0.15*t 值 0.486 23.484 0.189 8.074 0.000 28.271 0.278 10.339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睡眠障礙 日間功能障礙 催眠藥物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35±0.35 1.41±0.26* 1.86±0.24 1.08±0.14* 2.26±0.23 1.56±0.11*觀察組 50 2.35±0.37 1.08±0.15* 1.88±0.25 0.61±0.15* 2.23±0.22 1.03±0.13*t 值 0.000 7.774 0.408 16.197 0.667 22.00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SF-36 各項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SF-36:簡明健康調(diào)查量表。
組別 例數(shù)總體健康 軀體疼痛 活力 社會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63.99±1.16 74.16±3.42* 61.33±1.45 72.12±3.30* 58.44±1.25 72.16±3.42* 60.43±3.44 77.14±2.77*觀察組 50 64.12±1.22 88.19±2.65* 61.21±1.28 88.71±2.64* 58.22±1.34 88.19±2.65* 60.22±3.21 86.29±3.21*t 值 0.546 22.930 0.439 27.758 0.849 26.199 0.316 15.260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61.56±1.32 74.22±2.92* 63.43±3.46 78.36±3.34* 65.34±3.13 78.34±4.24* 67.33±5.51 79.34±2.41*觀察組 50 61.33±1.45 87.26±3.43* 63.45±3.43 87.45±3.24* 65.32±3.15 87.23±3.14* 67.35±3.54 87.34±3.10*t 值 0.829 20.470 0.029 13.813 0.032 11.914 0.022 14.40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血清BDNF、S100β、5-HT 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BDNF、5-HT 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血清S100β 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清BDNF、S100β、5-HT 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血清BDNF、S100β、5-HT 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P<0.05。BDNF: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S100β:中樞神經(jīng)特異蛋白;5-HT:5- 羥色胺。
組別 例數(shù)BDNF(ng/mL) S100β(μg/L) 5-HT(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0 21.56±3.23 28.43±4.12* 3.65±0.36 2.69±0.18* 82.59±10.51 115.57±12.18*觀察組 50 21.57±3.25 33.63±2.05* 3.59±0.28 1.63±0.18* 82.05±10.54 123.59±11.58*t 值 0.015 7.990 0.930 29.444 0.257 3.37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抑郁癥發(fā)病機制復雜,有研究認為,中樞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系統(tǒng)功能紊亂是其主要發(fā)病機制,此外可能還與中腦邊緣系統(tǒng)的多巴胺及其受體異常有關[9]。在臨床抑郁癥患者的治療中通常采用藥物治療,目前用于治療抑郁癥的藥物主要通過急性升高單胺類遞質(zhì)而發(fā)揮抗抑郁的作用。目前臨床常采用選擇性5-HT 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鹽酸氟西汀分散片治療抑郁癥,通過拮抗腦內(nèi)5-HT 的受體阻止5-HT再攝取,從而增加腦內(nèi)5-HT 的濃度,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但患者長時間使用可能出現(xiàn)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等不良情況[10]。
艾司西酞普蘭為消旋體西酞普蘭的S- 異構體,是一種高選擇性的5-HT再攝取抑制劑,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末梢突觸前膜的攝取進行抑制,對組胺受體、5-HT 轉(zhuǎn)運體等有較高的選擇性,且對內(nèi)源性和非內(nèi)源性抑郁患者同樣有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心理情緒,且不影響患者的心臟傳導系統(tǒng)、血壓、肝功能、腎功能等,不損害患者的認知功能,安全性高,可用于長期治療[11-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AMA、HAMD、CGI、SF-36 各項評分及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艾司西酞普蘭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焦慮和抑郁情況及睡眠質(zhì)量,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且安全性較高。
作為神經(jīng)營養(yǎng)家族的重要成員之一,BDNF 能夠通過神經(jīng)肽的表達維持細胞內(nèi)鈣穩(wěn)態(tài),并通過抵抗自由基損傷防止神經(jīng)細胞受損并增強突觸可塑性,具有促進神經(jīng)細胞生長、調(diào)控神經(jīng)元發(fā)育、維持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的作用,其水平低下可導致神經(jīng)元結(jié)構發(fā)生改變,誘發(fā)抑郁癥;S100β 由星形膠質(zhì)細胞產(chǎn)生,能夠修復、營養(yǎng)神經(jīng)元和膠質(zhì)細胞,低濃度S100β 具有營養(yǎng)和保護神經(jīng)細胞的作用,但S100β濃度過高可引起神經(jīng)元變性和誘導細胞凋亡,與抑郁癥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5-HT 含量降低,影響紋狀體 - 蒼白球 - 丘腦 - 皮層通路,導致抑郁的發(fā)生[13-1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BDNF、5-H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而血清S100β 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艾司西酞普蘭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這主要是因為艾司西酞普蘭的選擇性更高,通過抑制神經(jīng)元突觸前膜5-HT 的再攝取,增加突觸間隙的5-HT 水平;除了高親和力結(jié)合基本位點外,還與次級位點結(jié)合,從而加強了藥物在基本位點的活性。這種5-HT雙重作用機制使艾司西酞普蘭更有效、快速地抑制5-HT 的再攝取,從而發(fā)揮抗抑郁作用,提高治療效果[15]。
綜上,艾司西酞普蘭可改善抑郁癥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及睡眠質(zhì)量,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同時能夠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且治療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