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南召縣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河南 南召 474650)
“小兒病毒性腦炎”是一種兒科常見病,病因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病毒感染,病情輕重不同,需要在出現(xiàn)明顯癥狀后及時就醫(yī)確診,接受規(guī)范治療,以免病情進展,可危及生命,后遺癥發(fā)生率也比較高。張善俊[1]研究中提出,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經(jīng)常使用CT或MRI檢查,陽性檢出率方面MRI有明顯優(yōu)勢,臨床推廣價值高。由于選取病例有限,且患兒病情不一、癥狀差異大,在進行CT和MRI檢查的過程中,存在人為操作誤差,導致診斷準確率沒有達到預期,研究結果不是特別準確。吳宗躍[2]研究中對小兒病毒性腦炎進行診斷時,采用了CT和MRI檢查進行診斷準確性比較,證實MRI檢查在陽性檢出率,以及病情嚴重程度評價方面相比于CT檢查有優(yōu)勢。因此,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臨床診斷上可以使用CT和MRI進行鑒別診斷,尤其是應用MRI檢查,可以對比患兒檢查結果異常情況,觀察清晰圖像,確定病灶位置、數(shù)量以及病情嚴重程度,從而獲得理想的診斷結論,為疾病診療和預后提供準確、可靠依據(jù)[3]。本研究探究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頭顱MRI診斷的臨床意義,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84例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作研究對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41例;年齡大小2歲至13歲,年齡均值(6.45±1.05)歲,發(fā)病時間1~5d,平均時間(3.38±0.45)d。
納入標準:符合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4]:腦電圖異常改變,頭暈、頭痛、嗜睡、昏迷癥狀?;純杭议L對研究知情,自愿讓患兒接受CT或MRI檢查。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排除標準:先天性缺陷兒;精神障礙患兒;病情危重,需搶救。
1.2 方法對84例患兒分別進行CT檢查與MRI檢查,檢查前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著重介紹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并了解患兒既往病史,做出初步診斷。同時對患兒家屬說明CT檢查、MRI檢查的目的、操作、流程、意義、費用及注意事項等,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安排檢查。(1)CT檢查:選用西門子螺旋CT機,設置運行矩陣參數(shù)512×512,時間2s,層厚5mm,層距5mm,對患兒進行顱腦全方位掃描,觀察病變情況。對患兒進行靜脈注射造影劑,造影劑為60%泛影葡萄胺,劑量按1.5mg/kg計算,對患兒進行增強掃描,進一步明確診斷。(2)MRI檢查:選擇西門子MRI診斷儀,選用頭線圈,對患兒顱腦進行矢狀面、冠狀面、軸狀面多方位掃描,掃描序列包括T1WI、T2WI、DWI等。增強掃描使用Gd-DTPA(釓噴酸葡胺),按0.2mL/kg進行靜脈推注。
1.3 觀察指標比較CT檢查、MRI檢查診斷結果、病灶檢出率。同時分析感染控制時間以及后遺癥發(fā)生率與MRI檢查異常程度的相關性。
診斷結果:診斷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真陰性+假陰性)×100%;靈敏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真陰性+假陽性)×100%。
病灶檢出率:多發(fā)病灶及單發(fā)病灶,病灶位置包括基底節(jié)、額葉、顳葉、頂葉、小腦和丘腦。MRI檢查異常程度[5]:片狀或團狀單發(fā)病灶為輕度;多發(fā)病灶,對額葉、顳葉、頂葉形成累及為中度;多發(fā)病灶,除累及額葉、顳葉、頂葉外,還累及海馬體、胼胝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應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比較84例小兒病毒性腦炎患者,經(jīng)綜合診斷后陽性病例78例,陰性6例,CT及MRI診斷結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比較[n(%)]
2.2 病灶檢出率比較MRI與CT檢查在小兒病毒性腦炎病灶檢出率比較,多發(fā)病灶檢出率相當,單發(fā)病灶檢出率MRI顯著高于CT檢查,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病灶檢出率比較[n(%)]
2.3 MRI檢查不同異常程度預后情況MRI檢查異常程度越高,感染控制時間越長,后遺癥發(fā)生率越高,見表3。
表3 MRI檢查不同異常程度預后情況
“小兒病毒性腦炎”具有較高的臨床發(fā)病率,且患兒病情嚴重程度不一,以輕度病癥最為常見,但癥狀缺乏特異性,容易被患兒家屬忽視,在臨床診斷上也容易誤診、漏診[6]。有研究指出[7],小兒病毒性腦炎危害較大,隨著病情進展,可逐漸累及額葉、顳葉、頂葉外,重癥患兒還累及海馬體、胼胝體等,致殘率和病死率都比較高,且容易造成患兒智力發(fā)育遲緩等后遺癥。臨床上針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斷,“金標準”是腦脊液病原學檢查,但是該項檢查需要通過腰椎穿刺,對患兒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且檢查費用高,所以一般不作為疾病篩查常規(guī)手段[8]。近年來,影像學檢查在臨床上應用逐漸廣泛,特別是CT與MRI檢查,在多種疾病鑒別診斷中取得良好應用效果,例如腦內惡性淋巴瘤,顱腦損傷等[9]。曾苑[10]研究中表明,病毒性腦炎患兒接受CT和MRI診斷,其中MRI陽性檢出率93.75%高于CT陽性檢出率71.88%,說明MRI在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相比于CT在陽性檢出率方面有優(yōu)勢,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MRI檢查與CT檢查相比組織分辨率更高,在檢查操作的過程中受到外界干擾比較小,可以將患兒顱內軟組織清晰顯示出來,在單發(fā)病灶以及微小病灶的檢出方面有優(yōu)勢,不容易漏診[11]。張曉佳[12]研究中對比了CT與MRI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中的診斷準確性,結果表明患兒單發(fā)、多發(fā)病灶以及病灶位置檢出率方面,MRI均高于CT,整體診斷準確率高于CT,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因為單發(fā)病灶、多發(fā)病灶CT檢查均為低密度影,且不明顯,同時容易將小腦、丘腦部位的病灶誤診為其它類型腦炎,例如NMDA受體腦炎,干擾治療[13]。MRI檢查可以對病灶進行準確定位,且邊界清晰,并且從不同軸面進行檢查,可準確估測病變嚴重程度,對預后有一定幫助[15]。本研究對比CT與MRI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準確率、單發(fā)/多發(fā)病灶檢出率以及不同嚴重程度病情與預后的關系,從多個方面比較CT與MRI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實際應用效果,可以更加準確的進行比較分析。由于小兒病毒性腦炎患兒個體差異大,病情嚴重程度不一,加上本研究病例選取數(shù)量少,難以獲得準確研究結果,需要擴大研究病例數(shù),從更多角度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進一步明確MRI檢查的應用優(yōu)勢。
本研究結果,MRI檢查與CT檢查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的應用,在診斷準確率、病灶檢出率以及預后方面,MRI檢查均有優(yōu)勢,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在小兒病毒性腦炎診斷中應用MRI檢查獲得獲得理想的診斷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