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施瑞盟,李小明,崔雅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冶金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新經濟快速發(fā)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撐,需要高校面向未來布局新工科建設,探索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建設和發(fā)展以新經濟、新產業(yè)為背景,需要樹立新理念、構建新結構、探索新模式、打造新質量、建立新體系,實現(xiàn)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針對工程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的探索與實施,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大力推進從結果性評價轉變?yōu)檫^程性評價的課程考核改革。
1.結果性評價的特點。傳統(tǒng)教育管理重點在于結果與目標的吻合程度,是一種事后評價。將事物及其過程看作“黑箱”,對于“黑箱”內部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則不會探究,也難以探究。
2.結果性評價存在的問題。結果性評價中的所謂評價“結果”往往只能反映“教育效應”中的一小部分,難免以偏概全。更多關注教育及其管理過程中的物質因素,忽視并削弱了教與學過程中人的主觀能動性。
1.過程性評價的特點。過程性評價是指對所確定方案實施過程的評價,為方案制定者提供反饋信息,用于發(fā)現(xiàn)方案實施過程中的潛在問題。它的“存在”是由它的“生成”所構成的,這就是“過程原理”?!坝钪媸且粋€由自我創(chuàng)造的事件組成的持續(xù)系列”,如此,“新的存在體總是包含過去的存在體于自身之中,并蘊含著向未來的轉化過程”?!澳繕藘仍谟谶^程并不斷生成新的目標,過程孕育結果并不斷開啟新的過程,它們就這樣在彼此‘攝入’與‘關聯(lián)’的過程中不斷轉化與生成”。
2.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的同一。從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看,過程包含結果,結果規(guī)范過程。從評價的含義來看,評價應是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評價的側重點逐漸由結果轉向了過程。在新課程改革中,評價是可持續(xù)的過程,它與學習過程交互作用,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導向性的影響。從評價的含義來看,關注結果應是評價的應有之意。因此,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是同一的,但是同一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這需要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互相參照,互相作用,協(xié)調一致。
針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的探索與實施,結合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工作的要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冶金工程學院大力推進從結果性評價轉變?yōu)檫^程性評價的課程考核改革。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冶金工程學院結合各類課程的性質和特點,遴選了鋼鐵冶金設備等多門課程進行了課程考核改革試點。
課程考核改革采用非標準化答案考試,可以有效降低考試過程中的抄襲、替考等作弊行為。讓學生可以展示他們的特長,對知識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在加大過程考核成績所占比例,降低期末考核成績占比的情況下,打破了“一考定成績”的評定模式。學生必須主動學、認真學,并隨時接受過程考核的評價,實現(xiàn)了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對于同一門課程,可采用試卷、論文、競賽等多種成績評定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最終評定方式及課程成績。
對于按照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的課程,可利用試題庫進行自主組卷或部分組卷。在課程考核結束后,結合學生成績以及試卷分析結果對命題質量、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進行客觀評價。
以鋼鐵冶金設備課為例,多年以來綜合評定成績中試卷成績與平時成績的比值多為7∶3或者8∶2,平時成績的考核主要由作業(yè)和考勤構成。在2016—2017學年第2學期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少有學生問問題,卷面不及格率高達33.85%,卷面平均分65.85,學習效果極不理想。
根據學生課程學習效果不理想反映出的各類主客觀問題,在2017—2018學年第2學期對該課程進行了課程考核改革試點。主要采用了加大過程性評價考核成績在課程考核中的權重,采取課堂討論與提問、PPT匯報答辯、階段作業(yè)考核、期末試卷考核等多種成績評定方式。采用試題庫組卷規(guī)范教學考核內容。采取分班授課的形式加強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督促作用。加大了過程考核比例,平時成績占60%(其中考勤占9%,課堂討論與提問占18%,“通用、煉鐵、煉鋼、連鑄”四次分階段作業(yè)考核占24%,指定題目的PPT匯報答辯占9%),期末考試占40%。通過課堂提問討論、分階段作業(yè)考核、指定題目的PPT制作、匯報以及答辯,極大地提升了實際學習效果,并對期末考試成績的穩(wěn)步提高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從試卷分析來看,卷面不及格率降為14.67%,卷面平均分提高到76.45。該課程的考核改革確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選取2018屆冶金工程專業(yè)學生65人和2019屆冶金工程專業(yè)學生75人作為樣本,對其試卷成績、平時成績和綜合成績之間的同一性進行了極差分析、方差分析,并對試卷成績與平時成績的不同比值關系引起的綜合評定成績的差異性進行了分析。
1.極差分析。分析試卷和平時成績極差是對學習效果一致性的檢驗,極差越大,表明二者存在嚴重差異,形成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存在嚴重脫節(jié),即這門課程的綜合考核方式極有可能不合理。極差D的表達式為:
平時成績與試卷成績之間極差D關系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2018屆極差較大,維持在30~40分,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不符合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以往的課程考核結果中,平時成績主要由考勤和作業(yè)構成,平時成績遠高于卷面成績,綜合評定成績存在“被及格”問題。根本原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人來了,心沒有來”,這種考核方式顯然是不合理的。而2019屆極差較小,維持在0~10分,絕大多數學生平時成績與卷面成績基本一致,充分體現(xiàn)出平時成績考核與期末考核結果的一致性,實現(xiàn)了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有效統(tǒng)一。
圖1 平時成績與試卷成績之間極差D關系
2.平均成績及方差分析。對2018屆及2019屆的平時平均成績、考試平均成績、綜合評定平均成績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平均成績的計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方差的計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2018屆與2019屆平均成績與方差
其中:S代表樣本數據,n代表樣本個數。
由表1可知,兩年的數據存在一定的差異性,2019屆考試平均成績及綜合評定平均成績與2018屆相比均有明顯的提升,同比上升10分左右,而平時平均成績同比下降了6分,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加一致。平時平均成績和綜合評定平均成績的極差也從2018屆的19.46分縮小到2019年的4.4分,進一步說明平時成績較好地反映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三類平均成績的一致性印證了形成性評價考核方式的合理性。2018屆和2019屆考試成績方差波動較大,說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3.不同成績分配比對綜合評定成績的影響分析。2019屆數據的平時成績與試卷成績以及綜合評定成績較為一致,體現(xiàn)出三個成績的有效統(tǒng)一。為探究合適的分配比,我們選取了兩屆學生的三個不同分配比進行了研究,并定義參數X,其表達式為:
X的引入類似于方差的求取,但是有差異。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方差表征的是數據的波動程度,是針對單一數列而言,然而X是對于綜合評定平均成績和其余兩個平均成績一致性考量的有效參數,X越大表示綜合得分與其余二者得分的差異性越大,往往導致數據失真;X越小表示綜合得分與其余兩個得分之間的波動影響越小,說明此結果能較好地反映出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與綜合評定成績的一致性。在此,選取了課程考核改革采用的4∶6比例以及課程之前采用的7∶3和8∶2兩個分配比進行比較,其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無論分配比如何設置,如果考試成績與平時成績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則X值越大,各個成績的一致性越差。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分配比的情況下,其X值存在一定的差異性,2019屆選取的分配比為4∶6時,得到的綜合評定平均成績與其余二者相關性較好,其X值為31.46。所以,在現(xiàn)有的成績比例中,課程考核改革采用的4∶6比例能夠較好地反映出各個成績的一致性。
表2 不同分配比下的綜合評定平均成績及其X值
第一,過程性評價可以有效避免結果性評價內在嚴重缺陷,并包含著一定程度的結果性評價,使評價結果更全面、更有效。
第二,加大過程性評價考核成績在課程綜合考核評定中的權重,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抑制學生學習過程“投機主義”的滋生。
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過程性評價考核制度,在保障學習效果提高的同時,可以實現(xiàn)結果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有效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