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倩,趙瑞艷,趙威云,曹明善
(1.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邢臺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河北 邢臺 054001;2.邢臺市第三醫(yī)院檢驗科,河北 邢臺 054001)
惡性血液病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是兒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膿毒血癥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其病情發(fā)展迅速,來勢兇猛,病死率高,早期診斷困難[2]。惡性血液病兒童由于疾病本身和放化療、免疫治療等使得患兒免疫功能處于免疫抑制狀態(tài),容易并發(fā)膿毒血癥[3]。由于目前膿毒血癥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和體征,缺少一定的特異性。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理想的生物學標志物給予臨床提示,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4]。本實驗分析了140例惡性血液病膿毒兒童的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TF)、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CD64、單 核細胞人類白細胞抗原-DR(Human leukocyte antigen DR,HLA-DR)的表達水平,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8月至2021年10月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邢臺市人民醫(y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收治的140例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兒和70例無感染惡性血液病患兒。將140例惡性血液病膿毒癥患兒作為膿毒癥組,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齡5月-13歲,平均(6.5±1.7)歲。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膿毒血癥診斷標準,經血液培養(yǎng)后確診。70例無感染惡性血液病患兒作為對照組,男39例,女31例,年齡6月-14歲,平均年齡(6.9±1.5)歲。另外選取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兒童70例作為正常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6月-14歲,平均(6.3±1.5)歲。三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膿毒癥組內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兒50例作為休克組,膿毒癥組內無感染性休克的患兒90例作為無休克組。
1.2.1 標本采集
膿毒癥組患兒于發(fā)熱時抽取EDTA抗凝的靜脈血3mL,對照組患兒于入院6小時內抽取EDTA抗凝的靜脈血3mL,采集正常組兒童體檢當天的EDTA抗凝血3mL,標本在采集后立即處理。
1.2.2 指標檢測
①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各組 TF、TFPI水平,試劑購自武漢默沙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酶標儀為美國Bio Rad公司產品。 ②采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各組CD64水平,CD64指數(shù)=中性粒細胞CD64平均熒光強度/淋巴細胞CD64平均熒光強度,以單核細胞為內部陽性對照,淋巴細胞為內部陰性對照。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eckman Coulter-FC500。檢測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及儀器標準化流程進行。③采用流式細胞技術檢測各組單核細胞HLA-DR水平。流式細胞儀為美國Beckman Coulter-FC500。檢測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及儀器標準化流程進行。
1.2.3 診斷效能
靈敏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陽性例數(shù)+假陰性例數(shù))×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假陽性例數(shù))×100%。準確度=(真陽性例數(shù)+真陰性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F值檢驗,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與正常組相比,對照組患兒TF、TFPI、CD64表達量升高,HLA-DR表達量降低,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對照組相比,膿毒癥組患兒TF、TFPI、CD64表達量升高,HLA-DR表達量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研究對象TF、TFPI、CD64及HLA-DR相對表達量比較(±s)
表1 三組研究對象TF、TFPI、CD64及HLA-DR相對表達量比較(±s)
注:與正常組相比,aP<0.05;與對照組相比,bP<0.05。
組別 例數(shù)(n) TF(ng/L) TFPI(μg/L) CD64(%) HLA-DR(%)正常組 70 32.24±10.24 65.19±19.25 10.35±2.85 18.24±5.82對照組 70 60.61±18.34a 67.43±19.21a 32.32±8.28a 10.35±2.07a膿毒組 140 68.57±20.31ab 72.42±22.15ab 35.28±10.25ab 6.87±1.86ab F 21.13 3.49 29.92 31.65 P 0.001 0.001 0.001 0.001
如表2所示,與無休克組相比,休克組TF、TFPI、CD64表達量較高,HLA-DR表達量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無休克組與休克組的TF、TFPI、CD64及HLA-DR相對表達量比較(±s)
表2 無休克組與休克組的TF、TFPI、CD64及HLA-DR相對表達量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n) TF(ng/L) TFPI(μg/L) CD64(%) HLA-DR(%)無休克組 90 68.15±19.18 72.38±20.97 35.88±10.64 6.75±1.74休克組 50 83.56±23.98 84.76±22.79 41.79±11.82 5.46±0.72 t 4.16 3.24 3.03 5.000 P 0.003 0.005 0.003 0.001
如表3所示,TF、TFPI、CD64及HLA-DR四項聯(lián)合檢測膿毒血癥敏感度、特異度、準確性均高于單項檢測,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四項聯(lián)合檢測診斷價值比較(%)
膿毒癥是一種臨床診斷、治療難度較大的全身細菌感染性疾病[5,6]。惡性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過程及治療的特殊性,常導致患者免疫力降低,容易并發(fā)感染,多數(shù)可能進展為膿毒癥,是導致惡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7]。膿毒癥具有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其發(fā)生發(fā)展涉及免疫、炎癥反應及凝血系統(tǒng)[8-9]等多個方面。惡性血液病膿毒癥兒童常因感染體征、癥狀不典型而延誤診斷及治療。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理想的生物學標志物給予臨床提示,這將對患兒早期診斷、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組織因子(TF)是一種跨膜糖蛋白,不存在于健康人血漿中,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中。單核-巨噬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均可表達TF[10]。生理情況下,TF不與血液接觸,當組織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受到細菌內毒素、免疫復合物、TNF、IL-1等因素刺激下TF釋放到血液循環(huán)中,是外源凝血途徑的始動因子[11]。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是由內皮細胞分泌的生理性絲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TF-FⅦa參與的凝血,是體內最重要的外源性凝血途徑抑制物,并且直接參與了血液凝固的過程[12]。本研究顯示,與正常組、對照組相比,膿毒組患兒TF、TFPI表達量升高;與無休克組相比,休克組TF、TFPI表達量較高。分析是由于膿毒癥發(fā)生時,機體釋放大量炎癥因子,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刺激組織因子釋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凝血功能異常和炎癥因子的大量釋放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患兒處于高凝狀態(tài),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增加膿毒性休克的風險[13]。
中性粒細胞CD64是機體在感染狀態(tài)下表達于細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體片段,可與相應配體結合,級聯(lián)放大機體免疫炎癥反應[14]。在正常情況下,CD64在中性粒細胞表面表達水平較低,當機體發(fā)生創(chuàng)傷、炎癥、病原菌侵襲時,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上調[15]。也有學者研究報告,機體受到炎性細胞因子的刺激后可導致CD64水平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且上升程度與細胞因子刺激程度呈正相關[16]。我們的實驗可以看出,膿毒癥的中性粒細胞CD64明顯高于對照組及正常組,且休克組高于無休克組,可證實上述說法的準確性。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經意識到膿毒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存在免疫紊亂。HLA-DR是單核細胞表面表達的具有特征性的受體,它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Ⅱ(MHCⅡ)的一部分,在外來抗原加工、處理、遞呈及調節(jié)免疫細胞中起重要作用,所以HLA-DR足夠的表達對于機體免疫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膿毒癥組單核細胞HLA-DR表達水平下降,且休克組患兒表達低于無休克組,說明膿毒癥患兒存在免疫麻痹,抗感染能力降低,容易引起休克發(fā)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TF、TFPI、CD64及單核細胞HLA-DR在膿毒癥診斷中的價值確切,四項指標的聯(lián)合診斷可以結合不同診斷指標的優(yōu)點,彌補單獨診斷時靈敏度、特異度不高的缺點,對膿毒癥的早期鑒別診斷、病情的評估及治療過程中的療效觀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