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彬 胡希紅 李秀麗
慢性心衰是臨床上常見且嚴重的一種心血管疾病,是由患者心臟結構不全而導致的心室功能受損,在我國各種疾病中發(fā)病率較高,嚴重的甚至導致患者死亡[1]。如果不采取相應的康復護理措施則會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情況,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心衰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困難和疲勞、液體潴留(肺充血和周圍水腫)。據(jù)臨床統(tǒng)計,老年心衰患者的數(shù)量高于年輕患者[2]。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心衰的發(fā)生幾率隨著提高。因此,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非常關鍵,其能改善病情,防止病情加重。臨床研究認為,老年心衰患者采取運動康復訓練可以縮短其臨床康復時間,提高康復效果[3]。本文對老年心衰患者采取運動康復訓練,研究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大連市友誼醫(yī)院接受治療的60例老年心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5.8~70.7歲,平均年齡(66.53±1.52)歲;病程3~10年,平均病程(5.00±1.56)年。試驗組患者年齡65.5~71.5歲,平均年齡(67.10±1.44)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5.01±1.5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為本院患者;年齡>65歲;均符合WHO制定心衰診斷標準,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超聲心動圖、左室射血分數(shù)等輔助檢查確診;告知家屬,征得同意后簽訂相關協(xié)議。排除標準:嚴重室性心律失常、體力活動障礙、語言交流障礙及不能完成運動訓練的患者;未并發(fā)腫瘤疾??;無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精神障礙疾?。挥兴幬镞^敏史,傳染病、不配合工作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告知康復的重要性,建議患者可以慢跑、游泳等,長期堅持。試驗組采取運動康復訓練:指導患者翻身、屈伸腿等小范圍訓練,根據(jù)患者承受能力逐漸增加訓練量,延長肢體運動時間;患者恢復良好后訓練可增加到5次,嚴重者應選擇緩慢步行,5 min/次,5次/d;重癥患者應臥床休息,可選擇關節(jié)活動。先臥位,放松呼吸運動后的肢體運動從被動到主動肩舉到轉,肘屈到伸;髖:屈到伸;膝屈到伸;踝上下到屈伸,3~5次/組,3組/d;坐姿從被動到主動的運動方式,肩由抬到圓周運動,肘由屈到伸。步行:從站步到步行100 m,1次/d,后到步行150 m,1次/d;步行200 m,1次/d。計劃有氧運動康復,當患者進一步穩(wěn)定后,可以適當?shù)慕o予有氧運動,讓患者登上、游泳、騎車等,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呼吸肌訓練:首先對胸廓進行訓練,患者采取仰臥位,屈起髖膝關節(jié),將雙手放于肋間,讓患者緩慢呼吸,感覺肋間間的波動,當吸氣的時候給予阻力,讓那個患者在阻力的作用下完成吸氣動作,當患者呼氣時,收縮胸廓,鍛煉15次/d,每次間隔1 min。之后對膈肌進行訓練,同樣采取仰臥位,頭部抬高,腹式呼吸,雙手放于臍部,給予阻力,10 min/次。教會患者如何有效的咳嗽,當有咳嗽的沖動時,患者采取坐位,上身向前傾,緩慢深呼吸數(shù)次后,用力咳嗽,采取腹部肌肉的力量進行咳嗽,再縮短深吸氣,15 min/次,1個療程15 d,共治療5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后心功能指標、生活質(zhì)量評分、血脂指標(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BMI、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患者訓練后用超聲心動圖檢測患者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采用自編問卷觀察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包括軀體健康、精神狀態(tài)、社會功能3項,每項總分100分,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呈正比。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越理想。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康復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試驗組患者康復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與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康復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軀體健康、精神狀態(tài)、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及BMI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BMI、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及BMI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及BMI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康復后第1、3、5周的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患者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目前,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我國心腦血管發(fā)病例數(shù)每年上升。慢性心衰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一旦患病將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并且我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逐漸增多,給家庭帶來了巨大負擔[4],并且大部分是由心腦血管疾病誘發(fā)的,其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及時治療,將導致患者心功能惡化、生存質(zhì)量降低以及5年存活率降低。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與患者心肌負荷過大引起的心肌病變有關,患者發(fā)病后會導致其運動功能減退,最終導致患者無法行走常年臥床[5]。心衰出現(xiàn)情況比較緊急,而且發(fā)展迅速,導致患者功能紊亂,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需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研究心衰的治療和康復方法非常重要[6]。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康復干預是必要的。傳統(tǒng)康復干預主要是指導患者休息,限制了患者的運動功能,不僅不會提高心功能,增加了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如果康復環(huán)節(jié)做不到位,也會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很多不良影響,這說明護理人員自身技能有待不斷提高[7]。在進行康復之前,采用常規(guī)方法提供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沒有相應的針對性,患者自身活力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揮,故臨床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是提高患者生活能力的關鍵,但老年患的臨床康復中面臨許多問題,故增加其臨床配合度是提高老年患者康復治療效果的關鍵[8],運動康復訓練能促進其治療,在老年人中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研究顯示長期的康復,可以提高患者臨床依從性,及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對醫(yī)護的滿意度,促進醫(yī)患之間的和諧發(fā)展[9,10]。本研究采取的運動康復訓練,根據(jù)患者自身條件,給予呼吸功能訓練,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臨床供氧量,提高生活質(zhì)量。從本試驗可以看出,試驗組患者康復后左室射血分數(shù)高于對照組,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與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軀體健康、精神狀態(tài)、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BMI、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康復后第1、3、5周的康復運動掌握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心衰患者采取運動康復訓練的效果顯著,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改善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