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清
(杏花嶺區(qū)中心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癲癇在大腦功能病變中較常見,有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的特點,該病可控性高。但癲癇發(fā)作后常受到異樣眼光,誘發(fā)多種心理病變,其中抑郁障礙有高發(fā)性。而抑郁障礙出現(xiàn)后,會使患者陷入悲觀情緒,成為癲癇的誘發(fā)因素,形成不良循環(huán),導致癲癇以及抑郁癥狀的加重[1]。既往舍曲林使用多,經此能針對5-羥色胺再攝取過程發(fā)揮阻礙作用,可減少腦部神經元的刺激,經此緩解抑郁癥狀。但此藥不良反應多,存在癲癇控制效果欠佳的情況。西酞普蘭被證實有抗抑郁機制,能迅速改善抑郁問題,且口服后能控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情況,該機制下能使突觸間隙的5-羥色胺濃度得到提升,經此能達到抗癲癇的效果,同時減輕癲癇以及抑郁問題[2]。但臨床對其不良反應研究少。對此,研究以64例癲癇性抑郁障礙患者為樣本,重點是評估西酞普蘭、舍曲林的作用。
以64例癲癇性抑郁障礙患者為樣本,隨機分組,有對照組和研究組,均有32例樣本,研究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實施。對照組:病程2~14個月,均數(shù)值(8.55±1.93)個月;女14例,男18例;年齡22~56歲,均數(shù)值(39.63±4.25)歲。研究組:病程3~15個月,均數(shù)值(9.07±1.34)個月;女15例,男17例;年齡23~57歲,均數(shù)值(40.52±4.46)歲。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舍曲林(山西仟源醫(y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316)治療,初始時每天劑量控制在50 mg,觀察抑郁以及癲癇情況,若存在控制不佳的情況,單天增加50 mg,最終控制在單天150 mg以內即可。
研究組:西酞普蘭(山東京衛(wèi)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548)治療,初始時每天劑量控制在20 mg,觀察抑郁以及癲癇情況,若存在控制不佳的情況,單天增加20 mg,最終控制在單天60 mg以內即可。兩組均行8周的抗癲癇及抗抑郁治療。
抑郁癥狀即通過SDS量表以及HAMD量表進行評估,前者共100分,臨界值為53分,即53~100分提示患者存在抑郁癥狀,后者共68分,臨界值為8分,即8~68分提示患者存在抑郁癥狀。臨床療效,統(tǒng)計SDS、HAMD分值后,至少有75%的降分率,即治愈。統(tǒng)計各抑郁評估分值后,至少有50%的降分率,且未達到75%,即顯效。統(tǒng)計各抑郁評估分值后,至少有25%的降分率,且未達到50%,即好轉。統(tǒng)計各抑郁評估分值后,僅有不足25%的降分率,為無效。不良反應,常見口干、失眠、嗜睡等。
表1 兩組抑郁癥狀變化比較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關于癲癇性抑郁障礙的治療,既往以舍曲林為主,經口服后能控制5-羥色胺的再攝取情況,再攝取得到阻滯后,能糾正腦神經觸見習位置的神經遞質水平,經此可減輕抑郁問題。此藥可在丘腦、腎上腺軸上產生作用,經此能增強突觸前膜控制效果,以此減少腎上腺素受體數(shù)量,也能得到改善抑郁的效果。但此藥首過效應明顯,常造成口干、失眠等問題,此類問題會加重心理壓力,降低抑郁治療效果。西酞普蘭近年使用頻繁,作為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此藥有較強的選擇性,可對其再攝取情況進行選擇性的抑制,此機制下突觸間隙5-羥色胺得到有效提升,能增強抗抑郁機制。此藥使用后,能刺激到大腦神經細胞,提高該細胞興奮程度,經此維持較好的腦皮層可塑性[1]。口服后能緩解應激問題,該藥在海馬區(qū)以及大腦皮層發(fā)揮作用后,能釋放出較多的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可維持較好的角質細胞增殖效果,能減輕神經組織的損傷,也能加速神經結構的修復,利于緩解抑郁心理,且能控制癲癇的發(fā)作。西酞普蘭還被證實有較強抗驚厥機制,經口服能刺激到海馬區(qū),激活此位置的γ-氨基丁酸,該機制下能對神經元發(fā)揮較好抑制效果,可控制癲癇發(fā)作情況,減輕癲癇對抑郁情緒造成的負面影響[3]。舍曲林雖能達到抗抑郁機制,但作用有限,且癲癇改善效果欠佳,而西酞普蘭能發(fā)揮多重足作用,除減輕抑郁心理外,能降低癲癇發(fā)作頻率,改善癲癇患者的心態(tài),加速抑郁癥狀的恢復。
綜上,西酞普蘭不良反應少,能快速緩解抑郁癥狀,有效性高,利于控制癲癇的發(f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