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成琳嵐
紅眼樹蛙在樹上產卵過程中,如果有一條蛇靠近,發(fā)育良好的卵就會自行迅速孵化成小蝌蚪后掉落下去,覓得生路
不僅是人類會感到害怕,其實動物也會感到害怕,因為恐懼對于生物的生存也是非常重要的。大約5.5 億年前,原始蠕蟲已進化出專門的神經系統(tǒng),以幫助它們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因恐懼所產生的反應開始千差萬別。有些恐懼反應是本能的。例如,如果紅眼樹蛙在樹上產卵過程中,有一條蛇靠近,發(fā)育良好的卵就會自行迅速孵化成小蝌蚪,然后掉落下去,覓得生路。
有時,恐懼反應也可以是習得的。例如,澳大利亞的環(huán)保主義者通過讓瀕臨滅絕的尤金袋鼠觀看其他小袋鼠對于紅狐的害怕反應,讓其學會對紅狐這種新的非本地掠食者保持警惕。雖然動物感知事物的方式與人類不盡相同,但鑒于動物與人類具有許多相同的潛在神經生化反應,科學家認為,動物可能會像人類一般“感到”害怕。
瀕臨滅絕的尤金袋鼠可以學會對紅狐這種掠食者保持警惕
自然界中,水在大約0 ℃時會結晶,形成體積變大的冰,這正是給大多數(shù)動物造成致命危險的原因。當動物細胞內的水結成冰時,細胞要么因為膨脹而破裂,要么被尖銳的晶體刺穿。但有些動物采取了一些抗凍的生存策略。
許多昆蟲會通過使身體脫水來防止結冰。
北美林蛙可以在冰點以下生活數(shù)周,甚至承受-14 ℃的嚴寒。這是因為它的血液中富含尿素、甘油和糖原等天然冷凍保護劑,這些成分的作用類似防凍劑,可與水分子牢牢結合,以防止其形成冰晶。
唯一能夠將自己冷卻到冰點以下的哺乳動物是北極地松鼠。在長達8 個月的冬眠期間,它們的核心溫度會降至-2.9 ℃,依靠自身的“過冷”現(xiàn)象(指在某些情況下,動物組織溫度雖然在冰點以下,但不發(fā)生凍結的現(xiàn)象),使得其體內的水即使在冰點以下也長時間保持液態(tài),從而挺過嚴寒。
北美林蛙可以在冰點以下生活數(shù)周,還可承受-14 ℃的嚴寒
蜘蛛會通過視覺、觸覺及嗅覺來進行交流。雖然它們之間“對話”的主題常常是尋找配偶,但其交流方式會因蜘蛛種類的不同而五花八門。白天活動的跳蛛,能在紫外線下看到東西,其眼睛橫向排列也使其具備出色的深度知覺;狼蛛則一般在夜間活躍,它的眼睛通常只能檢測到物體的運動和光線的明暗。這些差異正說明了為什么孔雀蜘蛛能通過舞蹈來“說話”(見輔文《孔雀蜘蛛的夢幻之舞》),而狼蛛及其他夜行性蜘蛛只能依靠化學物質及觸覺來傳遞信息,如雄蛛通過振動雌蛛的蛛網來引起對方注意等。還有像奇異盜蛛這類奇特的蜘蛛,雄性會向雌性贈送用蛛絲包裹的禮物來表達愛意。畢竟,行動勝于語言。
狼蛛一般在夜間活躍,通常只能檢測到運動以及光線的明暗
跳蛛,能在紫外線下看到東西,它們的眼睛排列方式使其具備出色的深度知覺
奇異盜蛛,雄性會向雌性贈送蛛絲包裹的禮物,來表達愛意
雖然水母看起來就像是一袋能動的水,但其實它們是復雜的掠食者,可以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進食、游動和繁殖。水母擁有完備的神經網絡,可以朝全身發(fā)送信號。彌散神經系統(tǒng)會將感覺信息傳遞給肌肉,而另一組運動神經系統(tǒng)則會刺激肌肉收縮;同時,水母的傘狀邊緣還擁有被稱為“平衡棒”或是“感覺棍”的手指狀結構,它不但具備感光的色素點,具有可幫助其感知上下的晶體,還能夠協(xié)調游動時的脈動節(jié)奏,因此單個水母觸手可靈巧地將一塊獵物碎片移動到自己的嘴里。水母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5 億多年,可謂是進化成功的典范??吹剿福l還能說沒有大腦就一定活不下去呢?
水母擁有完備的神經網絡,可以朝全身發(fā)送信號
科學家已用事實證明,人類并非是唯一會用縮略語和短語的動物。長期以來,非洲企鵝因其社交性和有特點的叫聲而備受動物學界關注。2020 年,科學家在一項對意大利動物園非洲企鵝的分析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種動物嘶鳴時表演的曲目與人類語言具有相同的語言壓縮法則。
在人類語言里,有些語言法則如“齊普夫定律”(又稱“省力法則”)等,描述過某個詞語在使用頻率較高時被縮略的情況。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該定律同樣適用于非洲企鵝。事實上,這樣趨于簡潔的表達方式在幾種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發(fā)聲以及各種動物行為中都有發(fā)現(xiàn)。這也表明,對信息進行壓縮應該是生物為了提高信息的編解碼效率所采取的普遍策略。
非洲企鵝嘶鳴時表演的曲目與人類語言具有相同的語言壓縮法則
抹香鯨是地球上體形最大的“獵手”。藍鯨和長須鯨雖然可能長得更大,但它們同屬于濾食動物,是不會以單個獵物為目標的。然而,僅靠龐大的體形并不能使抹香鯨免于成為獵物。它們的主要敵人是虎鯨,其他潛在的襲擊者還包括偽虎鯨和大型鯊魚。抹香鯨幼鯨最有可能成為受害者,不過抹香鯨群會在受到侵擾時組成一種花冠狀陣型,以保護群體中的弱勢成員。
最近,另一個有點出人意料的抹香鯨的敵人浮出水面。南半球的延繩釣魚船周邊一向是抹香鯨與巨海燕的傳統(tǒng)圍獵場,在這里人們看到,有巨海燕竟從鯨魚身上撕咬下大塊的肉。這些大鳥對于鯨魚的侵擾,足以讓它們放棄捕獵并,選擇潛入深海,或是在海面翻騰躲閃。
巨海燕竟會從鯨魚身上撕咬下大塊的肉
在海洋中,“雪”一直都在下。然而,此“雪”非彼雪。下“海雪”其實是大量死亡的微生物、糞便、黏液、魚鱗及其他有機碎屑不斷落入漆黑深海。在下降途中,這些碎屑大部分被濾食動物捕獲,其余的則會像厚厚的淤泥般沉積在海底。對于深海海膽、蠕蟲和其他生物來說,海雪可是天降甘露。依靠海雪,海洋不同層級間得以進行碳循環(huán),大部分深海中的生物群也得以存續(xù)。
下“海雪”其實是指大量死亡的微生物、糞便、黏液、魚鱗及其他有機碎屑不斷沉入漆黑深海的過程。
在昆蟲達到成蟲階段之前,雄性或雌性從外觀形態(tài)上看可能并不明顯,但其實昆蟲幼蟲不僅有性別,而且它們的性別早在產卵時就已經確定。絕大多數(shù)昆蟲的性別取決于通過母體卵子和父體精子所傳遞的性染色體。例如,對蝴蝶和飛蛾來說,來自母親的Z 染色體和來自父親的W 染色體會產生ZW 雄性后代;而分別來自父母的Z 染色體則會生出ZZ 雌性后代。
蜜蜂、黃蜂和螞蟻的繁殖則遵循單倍二倍性,其中只擁有來自母體染色體組的未受精卵會變成雄性,而具備來自父母雙親染色體的受精卵則會變?yōu)榇菩浴?/p>
通常情況下,雄性幼蟲與雌性幼蟲看起來基本沒有差別,但有時我們也可以在雄性果蠅的蛆階段和在半透明的毛蟲體內看到胚胎性腺。
昆蟲幼蟲的雄性或雌性從外觀形態(tài)上看差異不明顯,但其實幼蟲的性別早在產卵時就已經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