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飛
(中山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及”有追隨之意?!墩f文》:“及,逮也”,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云:“及前人也?!薄秶Z·晉語二》:“往言不可及也”,韋昭注:“及,追也。”《左傳·宣公十四年》:“屨及于窒皇”,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引桂馥云:“及者,追而及之也?!薄逗鬂h書·黨錮列傳》:“張儉、岑晊、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為‘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薄稘h語大詞典》對“八及”的解釋為:“東漢士大夫互相標榜,稱有賢德、有影響的八人為‘八及’。及,謂能引導他人追隨眾所宗仰之賢人?!薄白纷凇?,為追隨仿效之意。“及”字在楚簡中或?qū)懽鲝摹爸埂?,或?qū)懽鲝摹稗u”,表追隨之意更加明顯。
《逸周書·祭公》:“茲申予小子追學于文、武之蔑”,清人潘振云:“步趨前人曰追?!鼻迦岁惙旰庋a注:“文、武之化得周、召而益彰,故予小子得以追學于前人也?!焙啽尽凹皩W”猶今本“追學”,意為追隨效仿。
本簡文中,整理者將“由”讀為“迪”,訓為“進”,“成”訓為“畢”。朱鳳瀚先生將“成”訓為“平”。季旭昇先生將“由”訓為“因為”,“成”訓為“平”。按,朱鳳瀚、季旭昇二位先生之說均可從。“由”相當于“因為”“由于”,《書·秦誓》:“邦之杌隉,曰由一人?!薄俺伞庇衅蕉ㄖ??!洞呵铩せ腹辍罚骸耙猿伤蝸y”,杜預注:“成,平也?!惫识笆龊單目衫斫鉃椋何矣羞@樣的宗親周公與邵公,他們由于追隨效仿文王、武王的美德,能輔佐成王、康王,因而盡平大商。
“及”有“至”的意思?!稄V雅·釋詁一》:“及,至也。”《呂氏春秋·明理》:“故眾正之所積,其福無不及也”,高誘注:“及,至也。”
“恩”“寵”同義。《易·師》:“在師中吉,承天寵也”,孔穎達疏:“正謂承受五之恩寵,故中吉也。”《慧琳音義》“褒寵”條“寵”字注引《玉篇》云:“恩澤也。”“恩寵”是同義連用?!岸鲗櫜患啊豹q言“恩寵不至”。傳世文獻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恩不及”“寵不及”內(nèi)容:
故舜耕歷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妻子,及其見用,恩流八荒,德溢四海。(《鹽鐵論·貧富》)
而蘇君恩不及嗣,恭亦終填牢戶。(《后漢書·耿弇列傳》)
亦以梁氏故,榮寵不及焉。(《后漢書·皇后紀下》)
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樂府詩集·上之回》)
傳世典籍中還可以看到“禍不及”“患不及”“罰不及”的表達:
令尹將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禍不及鄭,何患焉?(《左傳·昭公元年)》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經(jīng)·庶人》)
令已布而罰不及,則是教民不聽。(《管子·法法》)
“禍”“患”“罰”與“恩寵”當可類比。
簡文中,“恩寵不及”與“諂媢無屚”構(gòu)成一組對比:有的人不奉承、不嫉妒,君主的恩寵不至于他;相反,奉承、嫉妒之人卻沒有被遺漏,能得到君主的恩寵。類似的對比也見于傳世文獻:
諂諛日近,方正日遠,則邪人專國政。(《逸周書·史記》)
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ā盾髯印ば奚怼罚?/p>
君主親近阿諛奉承之人,而對正直、直言規(guī)勸之人則加以疏遠?!捌湔鞫粌A昃”則是指不奉承、不嫉妒的人在得到征召任用之后,仍能做到行為不邪僻。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M].上海:中西書局,2010.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捌)[M].上海:中西書局,2018.
[3]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M].黃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928.
[4]孔晁,丁宗洛.逸周書管箋[M]//宋志英,晁岳佩.《逸周書》研究文獻輯刊: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264.
[5]陳偉武.清華簡釋讀拾遺[C]//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簡研究: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2:358.
[6]季旭昇.《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壹)》讀本[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
[7]連劭名.楚簡《祭公之顧命》與《祝辭》新證[J].文物春秋,2021(5):39.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2007:5633.
[9]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J].文物,1979(1):51.
[10]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J].考古學報,1979(2):168.
[11]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第4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585.
[14]徐俊剛.非簡帛類戰(zhàn)國文字通假材料的整理與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8:335.
[15]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72.
[16]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M].濟南:齊魯書社,1989:733.
[17]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張一弓,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9]《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2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2.
[20]潘振.周書解義[M]//宋志英,晁岳佩.《逸周書》研究文獻輯刊:第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301.
[21]孔晁,陳逢衡.逸周書補注[M]//宋志英,晁岳佩.《逸周書》研究文獻輯刊:第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507.
[22]朱鳳瀚.讀清華楚簡《金縢》兼論相關(guān)問題[G]//陳致.簡帛·經(jīng)典·古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4.
[23]劉信芳.清華藏八《邦家處位》章句(四)[EB/OL].(2018-12-06)[2021-08-2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65.
[24]潘燈.清華八《邦家處位》初讀:38[EB/OL].(2018-12-06)[2021-08-28].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77&extra=&page=4.
[25]子居.清華簡八《邦家處位》解析[EB/OL].(2019-03-20)[2021-08-28].https://www.docin.com/p-2182566480.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