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 沈秋華 楊滿根
(1.福建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2.福建省東山第一中學, 福建 漳州 363400)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已成為中國的重要環(huán)境問題。[1]2018年我國(不含港澳臺地區(qū))水土流失面積約273.69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8.61%。[2]水土流失導致耕地減少、土地退化、泥沙淤積,加劇洪澇災害和面源污染,惡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給國民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危害。[3]水土保持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4]加強水土保持宣傳教育與普及水土保持科學知識是提高公民水土保持意識的重要途徑。[5]水土保持工作要取得更加明顯的成效必須依靠全民參與。中學生水土保持教育不僅是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識的重要途徑,還是當前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要方面。教科書是教育系統(tǒng)中的核心,是教學的主要資源。[6]地理教科書承載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是最基礎的、最重要的課程資源[7],也是教師開展地理教學及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和材料。[8]因此,分析中學地理教科書中水土保持基本知識的呈現特征具有持久而高效的教育意義。
中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教科書上的間接知識經驗和發(fā)展能力與智力為主的學習活動。[9]教科書上的知識就是這些間接知識經驗的具體表現,是學生與地理知識和地理世界對話交流的文本,也是引領學生自我構建與自我發(fā)展的中介與橋梁。2017年以來教育部出臺了包括地理學科在內的多個科目的新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9年新版高中地理教科書開始在部分地區(qū)試用,2022年新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將在全國使用。[10]中學地理教學正處于新舊版本教科書使用過渡階段,大部分地區(qū)的一線教師和學生對新版地理教科書還不熟悉,因此,深入研究新版地理教科書對地理學習者和教育者來說大有裨益。
有學者認為,受社會環(huán)境、家庭期望及課時限制等,中小學生水土保持的生態(tài)意識和法制觀念相對淡薄。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學地理教科書中的水土保持資源,成為中學生水土保持教育的關鍵之一。在中國知網輸入“水土保持教育”,截至2021年10月,顯示有976條紀錄。從發(fā)表年度趨勢可以看出,從1964年開始就有了水土保持教育的相關研究,且從2006年開始相關的研究增多。經過閱讀、比較,發(fā)現大部分研究屬于“技術研究”“工程研究”和“技術開發(fā)研究”方向,僅有16篇是屬于學科教育教學方向,在這16篇相關研究中大部分是與高校水土保持相關的研究。在知網搜索欄把“摘要”設定為“中學水土保持教育”進行模糊搜索,顯示的相關研究只有25條記錄。在為數不多的相關研究中主要是關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的研究,以及中學水土保持教育的實踐和反思,而關于水土保持教育現狀調查的文章很少。綜上所述,水土保持教育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實施的研究不僅數量不多,而且研究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
根據水土保持學的研究內容,將中學地理教學中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水土資源的重要性,普及水土保持常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中學地理課程特別是初中地理課程非常重視該部分內容,在地理教科書中設計獨立的章節(jié)。二是水土流失的規(guī)律、分布和危害。相關內容包括在不同氣候、地質、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各種自然因素以及人類活動影響下,水土流失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水土流失的分布和危害。三是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水土保持學科的水土保持措施涉及的內容十分復雜,而中學的水土保持教育屬于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區(qū)別于水土保持學科中的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教育內容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是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農業(yè)技術措施。
從中學地理教科書中水土保持內容的指向性來看,有些內容指向性并不明確。土壤、植被及水文等內容是學生接受水土保持教育的基礎性知識,教師需要對該內容進一步挖掘和加工,以使其水土保持教育價值更明顯。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jié)“河流”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是認識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教科書中除了大量呈現長江和黃河的水文特征外,還通過活動題呈現了長江和黃河各河段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通過“河流”內容的教學,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滲透了水土保持的生態(tài)意識。與之相比,有些內容指向性非常明確。例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三節(jié)“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專題以及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區(qū)域發(fā)展》第二章第二節(jié)“生態(tài)脆弱區(qū)的綜合治理”,都具有明確水土保持教育指向性,如表1所示。
表1 具有明確水土保持教育指向性內容示例
本文統(tǒng)計對象為義務教育人教版地理教科書和人教版新版高中地理教科書。其中,義務教育人教版地理教科書統(tǒng)計的是每節(jié)的正文、閱讀材料和活動三個部分的水土保持知識;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統(tǒng)計的是問題研究以及每節(jié)的正文、案例和活動部分。具體統(tǒng)計方法如下,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地理下冊為例。
(1)教科書正文中的水土保持知識。例如,在第八章第三節(jié)“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人口、糧食與環(huán)境”標題下的正文中指出“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在草原地區(qū)放牧更多的牲畜。這些做法導致了土地肥力下降和草原退化,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惡化?!边@是通過講解人類活動引發(fā)水土流失,進而提升學生的水土保持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根據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分類,屬于水土流失的規(guī)律、分布和危害。
(2)教科書閱讀材料中的水土保持知識。例如,在第八章第四節(jié)“澳大利亞”中,“不給地球留疤痕”的閱讀材料中指出:“澳大利亞在采礦過程中十分注意環(huán)境保護。由于露天開采,工人每年要伐掉幾百公頃桉樹林。但是,他們保留了一條足夠寬度的原生植被走廊,供原有動植物繼續(xù)繁衍,而且隨毀隨植。數年后,新植的桉樹拔地而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似從前?!蓖ㄟ^澳大利亞采礦過程中對動植物的保護來講解水土保持的效益,根據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分類,屬于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
(3)教科書活動中的水土保持知識。例如,在第九章第二節(jié)“巴西”中,通過“討論熱帶雨林該開發(fā)還是該保護”的活動,講解植被對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根據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分類,屬于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效益。
中學地理教科書中水土保持相關知識的分布狀況如表2所示。在中學地理教科書所有章節(jié)中統(tǒng)計了27節(jié)與水土保持相關的章節(jié),其中在義務教育地理教科書中有10節(jié)內容與水土保持相關,占總數的37.03%;高中地理教科書統(tǒng)計了17節(jié),占總數的62.97%。從數量分布上看,除《七年級上冊》外,中學地理教科書都包含與水土保持教育內容相關的知識,其中《七年級下冊》和選擇性必修2《區(qū)域發(fā)展》數量較多。
表2 中學地理教科書中水土保持相關知識的分布狀況
通過梳理《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可知,與水土保持相關的“標準”要求主要出現在“認識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與資源”和“經濟與文化”部分,如表3所示。以區(qū)域地理為主的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為水土保持教育提供了空間平臺,即通過區(qū)域地理展示水土流失發(fā)生的空間領域。通過“認識區(qū)域”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認識區(qū)域的基本方法;“自然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部分,“標準”沒有列舉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但在說明中明確寫出,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水、土資源為例,引導學生認清我國國情,并進行保護環(huán)境與節(jié)約資源的相關教育;“經濟與文化”部分主要是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經濟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
表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與水土保持相關的內容
從內容上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不涉及深層次的地理成因問題,基本上是關于地理現象的內容,因此,從課標要求和教科書所呈現的內容上看,初中地理教學中水土保持教育內容主要是水土資源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現象和分布?!镀吣昙壣蟽浴返膬热菔堑厍蚝偷貓D以及一些基本概念,如地形、山區(qū),為之后學習水土保持奠定基礎,因此并未將其統(tǒng)計在內。《七年級下冊》的內容采用的是地理要素與世界地理相結合的方式,是中學生學習區(qū)域地理的開端。該教材選取的是“大洲-地區(qū)-國家”的編寫方式,而水土流失又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因此,較多章節(jié)都提到了水土流失和生態(tài)保護,但僅呈現水土流失的現象,讓學生初步認識水土流失的危害,理解保護水土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為八年級學習水土保持奠定基礎?!栋四昙壣蟽浴泛汀栋四昙壪聝浴返膬热菔菍⒌乩硪嘏c中國地理相結合,從水土流失嚴重區(qū)——黃土高原入手,幫助學生了解水土保持的定義、方式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水土保持意識?!栋四昙壣蟽浴返诙碌谌?jié)“河流”通過水力侵蝕導致的徑流與泥沙的內容,引入河流水文特征與水土流失的聯系?!栋四昙壪聝浴返诹碌谌?jié)“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qū)——黃土高原”設置專門的“水土保持”章節(jié),通過水土流失的典型地區(qū)黃土高原引入土壤、氣候及植被等與水土流失相關的因素,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從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水土流失。
從地理課程結構來看,高中階段的水土保持教育主要在高一和高二階段,符合在青少年學生中普及水土保持知識的要求。選修課程中設有專門的環(huán)境保護模塊,各學??筛鶕嶋H情況,適當結合必修課程和選擇性必修課程開展水土保持教育。高中地理課程與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一門基礎課程。根據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與水土保持相關內容的梳理以及地理教科書內容的分析,高中地理教學中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影響土壤侵蝕因素的特征與作用原理,深度理解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進而培養(yǎng)水土保持意識和行為習慣。在《區(qū)域發(fā)展》《資源、環(huán)境與國家安全》兩本教科書中除了從自然地理要素綜合的角度呈現相關內容外,還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思考資源與環(huán)境領域政策、措施與國家安全的關系。
地理學科具有獨特的學科邏輯,教科書內容的安排也有自身的邏輯順序。簡單的文本插圖背后隱含了大量的思想觀念,如果不對其進行深入挖掘分析,教科書就無法最大化地發(fā)揮其使用價值。[11]除了顯性的素材外,教科書中還有一些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挖掘才能讓學生領悟的內容。[12]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水土保持教育切入點零散、隱晦的狀況。然而,教科書各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對教科書中水土保持分布結構進行分析,實際上也是分析串聯整個教科書的過程。對于中學地理教師而言,教科書只是教學文本。[13]地理教師應先認真研讀教科書,注意教科書的編排思路與邏輯[14],整合與優(yōu)化教學內容。在突出用教科書,強調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落腳點的同時,應當結合學情、課堂主題、社會背景及當地的自然條件等,以開放的視角綜合選擇與組織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新教科書的內容設計。[15]根據以上統(tǒng)計,水土保持教育切入點在中學地理教科書分布很不均衡,初中大部分集中在八年級。對于分布比較少的章節(jié),教育者要適當引入相關案例。同時,地理新課程改革提倡“用教材”的教材觀,改革后的教科書內容同以往相比,知識點相對減少,難度也相對降低,如果不深入挖掘就難以發(fā)現適合進行水土保持教育的內容。因此,對于一些指向性不明顯的內容,需要著力挖掘其中的水土保持內容。例如,新增的“土壤”內容中部分知識與水土保持具有相關性,但需要教師進行挖掘。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調整教材內容,科學設計課程難度。我國于2019年發(fā)行的四個版本高中地理新教科書延續(xù)了前幾版的優(yōu)點,并各有特色與創(chuàng)新。合理有效地運用地理教科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應當樹立“一綱多本”的教材觀,通過對四個版本地理新教科書系統(tǒng)的比較研究,了解四個版本地理新教科書的特點及優(yōu)劣勢,發(fā)現不同版本教科書之間的互補性。不要局限于某個教科書版本的使用,以當地統(tǒng)一使用的教科書版本為主,以其他版本教科書為輔,相互借鑒,從而對內容進行整合取舍,設計更為優(yōu)質的教學內容。例如,“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節(jié),湘教版教科書用文字描述了荒漠化的產生因素,而人教版教科書用圖表直觀展示出人口增長與荒漠化的關系。兩者可以相互借鑒與相互印證,加深學生對水土保持的理解。
《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校和社會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編寫“屬于自己的教材”,其中包括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和校本課程教科書。[16]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對于中學生來說,教科書中的部分水土保持知識點較為抽象,而校本課程和鄉(xiāng)土地理所具有的生活化、趣味性特點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17]因此,應結合各校特色,挖掘所在區(qū)域的水土保持教學素材,開發(fā)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以及可檢測和實效性強的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和校本課程教科書。[18]然而,目前校本課程和鄉(xiāng)土地理教科書相對缺乏,制約了諸多學校師生對水土保持的認識,尤其是對家鄉(xiāng)水土流失現狀和治理措施的了解。福建省相關部門結合中小學鄉(xiāng)土教育編寫、出版和發(fā)行了中小學《水土保持科普讀本》;已有研究將人教版《地理》八年級通用教科書與鄉(xiāng)土教科書《濱城大連》進行有機整合。通用教科書的系統(tǒng)性和鄉(xiāng)土教科書的地域性實現了優(yōu)勢互補,加深了教師對教科書的挖掘和學生對教科書的理解。
水土保持是綜合性的知識體系,不僅涉及自然界中的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和植被等,同時還涉及社會人文中的人口問題、文化思想理念、城市與農村的建設發(fā)展問題、區(qū)域經濟合作、國土整治及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導向等知識內容。[19]目前中學的水土保持教育主要采用“混合式”,即通過各個學科教學進行滲透。[20]福建省水土保持辦公室從2002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水土保持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建立了10個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點中小學校進行探索。其中,建甌第二中學和浦城第二中學等學校有10門課程設置了水土保持教學環(huán)節(jié),即通過地理、政治、語文、生物、化學、音樂、書法和美術等課程滲透,挖掘各個課程教科書有關水土生態(tài)保護的內容。例如,在化學課中,結合教科書內容,設計了4個探究性活動方案:(1)基地植物色素的提取和酸堿指示劑的自制活動;(2)葉脈書簽的制作活動;(3)配制農藥波爾多液并保護基地樹苗活動;(4)基地土壤酸堿性的測量與化肥的施用效果調查活動。[21]因此,需要地理教師結合各個學科的特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挖掘其它學科教材的水土保持內容,并與地理教科書中的水土保持內容相互配合,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