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蘇軾在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在杭州任通判時,游覽西湖后寫下的一首詩。
詩人就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善于捕捉瞬間變化的景物,細品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詩人運用如下手法將自己的游湖所見描繪得如同一幅畫:
一語雙關 詩題中的“醉”字是題眼,說它“雙關”,是因詩人醉于酒,更醉于西湖的山水之美,進而激情澎湃,才寫出這首詩。
兩個地點 指的是該詩前兩句與后兩句,詩人處于兩個不同的地點?!昂谠品凑谏?,白雨跳珠亂入船”,寫的是詩人在船中所見;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則寫的是詩人身居樓上看到的情景。在這個下船登樓的過程中,詩人迅速捕捉到湖上自然景物的瞬間變化:云翻、雨瀉、風卷、天晴,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令人讀來油然而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處比喻 第一處比喻是把“黑云”比作“翻墨”,即打翻了的黑墨水,形象逼真;第二處是把“白雨”比作“跳珠”,白亮亮的雨點落在湖面濺起無數(shù)水花,亂紛紛地跳進船艙,使極為平常的雨景變得形象生動;第三處是把樓下之“水”比作“天”。詩人憑欄而望,只見湖面上天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樣明凈、寬闊。詩人運用比喻手法,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跡,十分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