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精神中,最彌足珍貴的無疑是它富有深厚的反省意識和強烈的憂患意識。這不僅是我們光大中國精神時應具備的現(xiàn)代意識,也讓我們可以從容面對風云變幻的形勢,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中國精神植根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中間彌足珍貴的,無疑是它富有深厚的反省意識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反省與憂患
何為反省和憂患?所謂“反省”,既包括在前進過程中遇到挫折、出現(xiàn)坎坷時,能夠“反求諸己”,審視自己的不足與局限,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重新選擇方向,克服困難,突出重圍,走向成功;也包括在高歌猛進、一片光明時,能夠保持清醒頭腦,低調(diào)沉著、未雨綢繆,將隱患消除在未萌芽的狀態(tài)。
所謂“憂患”,就是處于順境的狀態(tài)下,能夠做到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繃緊一根弦,從而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踐行致遠。
“雜于利害”
毫無疑問,反省意識與憂患意識是建立在人們看待事物與處理問題的辯證思維之上的,其根本屬性是要讓人們善于從正常中發(fā)現(xiàn)不正常,從合理處找到不合理,這就是所謂的“雜于利害”,這要求人們能夠普遍意識到利與弊、得與失、善與惡、成與敗乃是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例如,“六藝”等儒家經(jīng)典,在古代被人們推崇備至,但還是有人指出其存在的嚴重缺陷:“《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美好的事物之所以會走向其反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不能“反省”,常常在無意識下輕易地逾越了“度”,過了界線。
同理,儒家所積極倡導的“禮”與“樂”文化,本來是治國安邦、維系統(tǒng)治的利器,但倘若過了合適的“度”,那勢必會帶來明顯的弊端,“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像“全”“多”“善”“美”等,皆為正面性質(zhì)的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便會“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恰如老子所言:“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p>
以“全”為例,全面與完善固然很好,但一味求全,在實踐操作中就容易陷入顧此失彼、捉襟見肘的窘境??紤]問題時不免瞻前顧后、患得患失。處理問題時常常優(yōu)柔寡斷、投鼠忌器。因此,即使擁有極大的優(yōu)勢,但如果不講主次,四面開花,那么這種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所謂“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正確的方法是,在有效照顧整體的同時,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資源,選擇戰(zhàn)略主攻與突破方向,最終才能達成自己預定的戰(zhàn)略目標。
“朝乾夕惕、憂患系心”
在中國精神中,與反省意識緊密聯(lián)系的,就是憂患意識。中國古代的哲人都有一種非??少F的傳統(tǒng),即“朝乾夕惕、憂患系心”。孟子言:“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彼€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如孫子與《孫子兵法》,同樣集中體現(xiàn)了濃厚的憂患意識。孫子作為偉大的兵學家,對兵兇戰(zhàn)危有切身的體會,所謂“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因此,在《孫子兵法》的字里行間滲透著“慎戰(zhàn)節(jié)兵”的價值取向,洋溢著“以戰(zhàn)止戰(zhàn)”的文化理念。這種憂患意識不僅體現(xiàn)在戰(zhàn)爭觀、戰(zhàn)略論的層面,而且在具體作戰(zhàn)指導的細節(jié)中也有所反映。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夫戰(zhàn)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等,均是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孫子對國家安危、民族存亡乃至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
這種憂患意識值得今天的人們加倍珍視?!抖Y記·曲禮上》言:“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它提醒人們,最大的危險來自于志滿意得、放松警惕,讓太平消磨斗志,從而忘記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實際上表述的也是憂患意識,告訴人們在不同環(huán)境下如何做人,怎樣處世。其中,“出淤泥而不染”表達的是,一個人不屈服于惡劣的環(huán)境,從逆境中奮起,從挫折中進取。“濯清漣而不妖”則是指人在順境中始終保持頭腦的冷靜和清醒,腳踏實地繼續(xù)前進。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確難能可貴。然而,要做到“濯清漣而不妖”則是更大的考驗。一個人在逆境中奮斗、自強固然不易,但在順境中自重、進取更難。只有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人,才能夠跨越這個巨大的陷阱,實現(xiàn)人生的升華。
在光大中國精神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反省意識,強化憂患意識,這正是我們應具備的現(xiàn)代意識,也讓我們可以從容面對風云變幻的形勢,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