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彥群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文物收藏熱度逐漸高漲,人們對漆繕這項傳統手工藝愈發(fā)關注。相對于其他類型的手工藝而言,漆繕工藝更加強調與器物氣質的吻合程度。在科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時代不斷進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手工藝人在漆繕工藝中充分融入新興技術并使用新型材料。然而,漆繕工藝在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使人們難以近距離接觸與漆繕工藝相關的手工藝品,不利于漆繕工藝的傳承。因此,對漆繕修復陶瓷的技藝進行分析,探討漆繕工藝的美學價值,以更好地將漆繕工藝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促進漆繕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關鍵詞:漆繕;修復技藝;陶瓷
注:本文系2018年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陶瓷修復中傳統漆繕工藝和審美研究”(18YS46)研究成果。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部分古代器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些許殘缺。大量殘缺的器物出現在收藏市場,有效推動了殘器修復行業(yè)的發(fā)展。對于很多人而言,收藏的古董或器物已經不再是一件簡單的物件,而是有著一定情感的“伙伴”。在我國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人們對器物進行修復,不再是圍繞經濟實用的方面,反而是出于一種珍惜物件的理念。在大多數人的思想意識中,殘缺是不完美的,完整才是完美的,但隨著美學教育的全面貫徹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轉變,人們逐漸開始接受殘缺美。同時,借助漆繕工藝修復的器物與人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聯系。
一、漆繕概述
漆繕是借助大漆、金粉、色漆、瓦灰等純天然材質對殘缺器物進行修補的一種傳統手工藝。經過漆繕的器物不僅能夠被人們繼續(xù)正常使用,而且還擁有較大的藝術價值。漆繕的本質在于用美的手法去對待不完美的事物,其代表一種態(tài)度,即用世上最貴重的物質與精神來面對缺陷,精心修繕,不去掩飾殘缺,敢于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向往,化殘缺為美,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由此獲得升華,超越原有的層面,達到更高的境界 [1]。
二、漆繕修復陶瓷的技藝
(一)漆繕修復陶瓷的過程
漆繕工藝的步驟主要是對缺口進行打磨、處理、黏合等,需要應用到大漆、木塊、金粉、打磨砂紙、軟毛筆等一系列工具。在利用漆繕工藝修復陶瓷時,首先要對器物本身的缺口處進行處理。有缺口的器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破碎且保留有碎片的器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拼接的方式將其恢復至原有的樣貌,也稱為“破”;另一種是缺少碎片的器物,需要將生漆與瓦灰混合后,對其加以填補,又被稱作“損”。由于大漆的黏合性比較強,修補過后可以長久使用。在進行修補時,可在調漆過程中同時添加適量的糯米粉、瓦灰等具有一定支撐性能的物料,之后在缺口處將器物表面和碎片之間進行黏合。在經過黏合工藝之后,應等大漆徹底干透之后,才可開展研磨工藝,在研磨過程中,還要合理利用水的調節(jié)功能,注意研磨強度,水不能損壞陶瓷釉面的光澤度。因此,如果在一次研磨完成后,還沒有把缺陷完全彌補好或者修補效果不好,那么就必須重復之前的修補過程。漆繕工藝中的髹漆工藝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漆繕手工藝人要保持穩(wěn)、準,并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技能。在將金粉、銀粉或者色漆刷至器物表面時,漆繕手工藝人應在漆即將干透的時候開展上色工序,同時還要保證上色的均勻性、平整性,完成上色工序后,將器物平穩(wěn)放置即可 [2]。
(二)漆繕工藝修復陶瓷的特點
首先,胎體材料的天然性。對陶瓷進行修復時,通常會發(fā)生局部器物丟失的問題,這時漆繕手工藝人可采用符合器物本身特質的合適材料對器物加以填補、修復,又稱為胎體修復。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填補材料愈發(fā)多樣化。大漆、瓦灰等屬于傳統填補材料,由于大漆完全干燥后不易被氧化,同時硬度相對較高,耐高溫,且無毒無害,通常會被應用到實用性較強的陶瓷修復技藝中。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大漆為何是漆繕修復陶瓷的核心材料。
其次,工藝補色的自由性。破損的陶瓷經過胎體修復后,需要開展釉面仿制修復,而釉面也是體現瓷器美感的一種媒介。將大漆作為對出現破碎的陶瓷進行修復的黏合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陶瓷“重獲新生”。同樣,大漆也是一種裝飾材料,如果將大漆用于陶瓷中,可以豐富器物本身的美感,因此利用漆繕工藝修復陶瓷可以滿足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需求。使用修繕工藝修復好的陶瓷,已經通過多種途徑流傳至各大博物館中,比如大英博物館中破損的青花瓷器便普遍使用了金繕修復。不僅如此,在陶瓷工藝的限制下,陶器底部無法做到滿釉,而使用漆繕工藝可以對其進行填補,能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因為在燒制陶瓷作品時,通常會將作品的某個部位當作支撐點,也就是圈足部位,這個部位無法施釉,導致陶瓷難以做到滿釉,而漆繕工藝可以充分彌補這一缺陷,避免胎體外露。
最后,器物黏合的牢固性。黏合修復是將已經破碎的陶瓷碎片進行連接的一項工藝,包括各個殘片間的黏合與連接,既是修繕工藝的核心步驟,也是恢復陶瓷基本形態(tài)的前提,有助于后續(xù)工藝的順利進行,主要使用大漆進行黏合,并借助外力加以固定來進行修復。同時,要將經過大漆黏合后的瓷器放置在空氣中靜置20分鐘,其作用是提高黏性,讓瓷器與瓷器碎片之間更為牢固。在黏接時,要用筆少量多次蘸取大漆黏合劑,并將其均勻涂抹至碎瓷片的斷茬處,確保瓷器與碎瓷片之間的完美黏接。之后,利用雙手擠壓出多余的大漆黏合劑,并借助刀刃檢查拼接的精確性,使用熱熔膠加以固定。當完成黏接后,應將瓷器放置在蔭干箱中,確保黏合劑的強度保持在最佳狀態(tài),進而提高瓷器的牢固性。
三、漆繕工藝的美學價值
我國民間以往的審美意識普遍為直覺性審美,換句話說,即美的東西是自然且沒有規(guī)律的,是器物本身所散發(fā)出的一種氣質。漆繕工藝亦是如此,不能簡單地通過理論知識對其進行分析與解讀。利用大漆對器物本身破碎的瓷片進行黏合及利用金線進行裝飾,既能讓器物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還能讓器物具有濃厚的美學底蘊。我國古代的文人雅士通常會借助“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來描述器物本身的精神氣質與美學價值。對于漆繕這項傳統手工藝而言,其中的“形而上者”主要指漆繕修復陶瓷的技藝中的修復行為。經過漆繕工藝修復后的器物,在使用、觀賞時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美學之間形成一定的關聯。由此可見,漆繕工藝在漆器修復過程中具有很大的美學價值、實用價值、商業(yè)價值、紀念價值。
在利用漆繕工藝修復陶瓷的過程中,漆繕手工藝人對圖案的繪制應貼合器物本身的氣韻,并且要重視對器物紋飾的選擇與設計。如果器物原有的裝飾圖案是梅花,那么漆繕手工藝人所使用的裝飾圖案也應與梅花相對應。紋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瓷器修復帶來極致之美,同時還能給觀眾帶來蘊含著主體精神的情感。漆繕工藝較為推崇自然,即只對器物本身破裂的自然痕跡稍加修飾,并不需要在器物上添加過多的裝飾紋樣,以免對器物本身的魅力造成破壞。漆繕手工藝人要通過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對器物進行觀賞、修復,讓裝飾紋樣可以彰顯出器物本身的氣質美,這才是漆繕工藝的美學價值。同時,漆繕工藝能在最大程度上延續(xù)器物的生命。漆繕手工藝人通過對器物進行精神層面上的創(chuàng)作,將現代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破損的器物充分結合,能促進漆繕工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3]。
四、漆繕工藝得到發(fā)展的原因
(一)源自文化層面的需求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文化事業(yè)予以高度重視,并大力弘揚優(yōu)良的民族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從技術層面進行分析,漆繕工藝已成為研究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的重要依據,并屬于制漆工藝的研究范疇。在利用漆繕工藝修復器物的過程中,漆繕手工藝人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器物在實際制作中的性能和風格。當人們換一種角度欣賞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歷史性和時代性時,就會著重探究這種技藝能夠被人類傳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要想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就應將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漆繕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更應對其進行學習與傳承。
(二)源自審美觀念的提高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發(fā)生明顯的變化。而完成漆繕修復的器物不但能夠成為一種完整的藝術品,而且還具有較大的美學價值。比如,在長期的喝茶、品茶過程中,由于長期被茶葉浸漬,茶汁會慢慢滲入汝窯茶器的開片中,并在汝窯開片釉裂中留下茶垢,從而使得茶器紋路的墨線更加突出。如果利用漆繕工藝在茶器裂縫處加以修補,又或者用金粉進行修復,那么修補出的器物紋樣就會和器物本體及器物表面的圖案融為一體。一般情況下,需要漆繕工藝修復的器物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或商業(yè)價值,而金漆所特有的富麗華貴的視覺感受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器物殘缺所造成的缺憾。利用漆繕工藝修復陶瓷的難度主要在于漆繕手工藝人要保持器物原有的造型,塑造出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對漆繕手工藝人功力的要求較高。漆繕手工藝人也可以對經過漆繕工藝修復后的器物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比如可以在破碎瓷器的修復紋路上清晰地描繪出具有美感的圖案,如花鳥、山水等,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瓷器的裝飾感[4]。
(三)源自生活態(tài)度的轉變
現階段,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推動著工業(yè)化進程,同時人們對社會的認識也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而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技術也逐步被應用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雖然智能化技術可以有效改善現有的生產環(huán)境,但并不能改善人們內心深處的精神文明。古人普遍認為身體殘缺是一種不完整的現象,但在當今社會,也正是殘缺給人們留下了更充分的思考余地,使人們可以認識到殘缺也是一種美的體現。漆繕工藝是無法通過自動化技術完成創(chuàng)作的,所以漆繕工藝本身具有極大的美學價值,同時也更加契合當前的綠色能源、文化素質等相關理念,能促進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5]。
五、漆繕工藝的發(fā)展趨勢
通過從文化、審美觀念、社會環(huán)境等層面探究漆繕工藝,可以了解到漆繕修復工藝對現代藝術的發(fā)展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首先,很多漆繕手工藝人之所以學習漆繕這項傳統手工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比較喜愛,只有足夠喜歡,才會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是任何事情如果僅僅靠喜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創(chuàng)造出一定的效益。在智能化時代,如果我國漆繕手工藝人仍選擇固守傳統,則會導致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生活相脫離。雖然每次修繕的工序大體相同,但就每一個修復的項目而言,每一項修復工作都是獨一無二的。針對不同的陶瓷種類、不同的殘損程度、不同的器物形制,如何把握器物原有的韻味或創(chuàng)造出完全不同的審美意象,是一項頗費思量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同時,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手工技藝必將會受到嚴重的沖擊,所以漆繕手工藝人應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能夠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作品。
其次,無論是在未來的市場,還是在社會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漆繕手工藝人的心態(tài)依然是很樂觀的,并且還認為中國漆繕技術將會取得很大的進展。此外,漆繕手工藝人不僅要吸收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化精髓,而且還必須保留民族特色。
最后,漆繕工藝的出現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基于我國物質文明繁榮發(fā)展的背景和“惜物”“簡樸”“隨緣”等多種傳統理念。漆繕工藝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新項目,未來的發(fā)展也要靜候時代的檢驗[6]。
綜上所述,將漆繕工藝與器物本身的背景相結合,能夠使器物形成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而如果漆繕手工藝人將漆繕工藝和環(huán)境藝術相融合,并利用漆繕工藝修補裂痕,描繪出一個個精美的圖案,則能強化漆繕工藝的美學效果,使器物形成不同于原來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沖破器物自身形狀的束縛,產生更強的藝術創(chuàng)新價值。從古至今,我國一直提倡傳承民間工藝,發(fā)揚民間傳統文化,因此我國手工藝人應找準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民間文化在現代文化長河中的位置,使民間藝術煥發(fā)出更耀眼的光芒,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
參考文獻:
[1]鄒宇卿.漆藝金繕的工藝特點及其在玉器修復中的應用[J].天工,2022(6):79-81.
[2]水弘宇.論日本漆器蒔繪技法在陶瓷金繕修復工藝中的應用價值[J].天工,2022(6):53-55.
[3]張玥,凌悅.殘缺與完整:金繕與雕塑結合的實踐性探索[J].美術文獻,2021(1):145-146.
[4]侯文佳.探究金繕修復之美:手藝人趙云龍的修物筆記[J].藝術品,2020(4):96-101.
[5]但唯婷,胡穎.金繕技藝在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中的應用[J].陶瓷,2019(2):71-73.
[6]朱冰.以陶瓷修復為例探究金繕之美[J].東方收藏,2019(20):50-51.
作者單位: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