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牛蒡為桔梗目菊科兩年生草本植物。宋人蘇頌描寫牛蒡曰:“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木小而多刺?!迸]蚯o直立,高1.5米左右,呈紫色,上部多分枝,基葉叢生,莖葉互生,葉片呈心形,表面綠色,背面密被白色茸毛。肉質(zhì)根呈圓柱形,長60~120厘米,粗3~4厘米,外皮粗糙,有多條高起的條棱,肉質(zhì)土白色。牛蒡入食的主要部分就是根部。
牛蒡原野生于我國東北等地,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唐代韓諤的《四時纂要·春令卷》中記載:“種牛蒡,熟耕肥地,令深、平,二月半下子,苗出后耘,旱即澆灌。八月已后,即取根食。若取子,即須留卻隔年方有?!蹦壳?,我國北京、上海、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遼寧、安徽、浙江、江西、廣西等地均種植牛蒡,其中以江蘇的徐州豐縣、沛縣,山東的蒼山種植規(guī)模較大。除直接入饌外,牛蒡根還被加工成各種類型的特種蔬菜出口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牛蒡的肉質(zhì)根莖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xué)認為,牛蒡性辛、味苦,歸肺、胃經(jīng),具有疏風(fēng)散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等功效。南北朝的《名醫(yī)別錄》中記載牛蒡根莖可入藥,并說“久服輕身耐老”。唐代孟詵在《食療本草》中記載牛蒡:“根作脯,食之良……細切根如小豆大,拌面作飯煮食(消腹癰),尤良?!泵鞔t(yī)藥學(xué)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說牛蒡:“剪苗淘為蔬,取根煮,曝為脯,云其益人?!?/p>
關(guān)于牛蒡制脯的方法,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牛蒡脯》中記載:“孟冬后,采(牛蒡)根凈洗,去皮煮,毋令失之過。捶扁壓干,以鹽、醬、茴、蘿、姜、椒、熟油諸料研細,浥一兩宿,焙干,食之如肉脯之味?!?/p>
牛蒡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食療保健佳蔬,有“蔬菜之王”的美名,其肉質(zhì)根含有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鈣、鐵、磷等營養(yǎng)成分,尤其胡蘿卜素的含量豐富。每100克牛蒡鮮肉質(zhì)根中,胡蘿卜素的含量高達390毫克,比胡蘿卜高280倍。牛蒡肉質(zhì)根細嫩香脆,食用方法很多,可涼拌、腌、炒、炸、燜、蒸、做湯,炒制各種葷素菜肴,也可去皮切片后烘干泡茶飲用。
1.涼拌牛蒡:將牛蒡鮮肉質(zhì)根洗凈,刮去外皮,以開水焯燙后瀝干水切成絲或片,加鹽、醋、糖、香油涼拌。
2.牛蒡炒肉絲:取牛蒡鮮肉質(zhì)根洗凈,刮去外皮,以開水焯燙后瀝干水切絲。豬肉洗凈切絲,用生抽、生粉、蛋清略腌5分鐘,過油備用。油鍋炒香姜末、蔥花,下牛蒡絲,加鹽、生抽、糖翻炒片刻,下肉絲,加料酒,出鍋前淋香油。
3.牛蒡燉肉:將牛蒡鮮肉質(zhì)根洗凈后去皮、切塊,用涼水浸泡1小時,瀝干水備用。五花肉切成小方塊,焯水。油鍋爆香姜片、蔥段,下肉塊,加生抽、料酒、糖翻炒上色,下牛蒡和適量熱水,用旺火燒滾后改文火燜至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