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劉儒鵬 楊 軍 馮婷婷 梅志宏 李 寧
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臨床確診時多數(shù)已處于局部進展期或已經(jīng)發(fā)生轉移,外科手術治療不佳,因而放療成為主要治療手段。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腫瘤類型、病理分級等相同,癌癥患者放射治療效果仍存在較大差異,即放射敏感性有所差異[1]。因而在臨床放療前預測放療敏感性對臨床治療方案的調整具有重要的意義。惡性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伴隨著血管生成、基因突變及細胞凋亡等,且大量的細胞因子及蛋白類物質參與其中,因而觀察相關指標的變化可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放療敏感性。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影響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參與腫瘤淋巴管的生成[2];B細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是抗細胞凋亡的重要基因,可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3]。由此推測,血清VEGF、Bcl-2水平可能與EC患者放療敏感性具有一定的關系。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EC患者血清VEGF、Bcl-2水平與放療敏感性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00例EC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內(nèi)科學(第八版)》[4]中EC相關標準;②均行放射治療;③預計生存時間>3個月;④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stem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ECOG)[5]<3分。排除標準:①伴有食管穿孔的患者;②伴有損害免疫功能的慢性疾病的患者;③伴有嚴重性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
參照《中國食管癌放射治療指南(2019年版)》[6]進行放射治療,具體方案:患者取仰臥位,利用熱塑體膜或頭頸肩膜對其體位進行固定,采用CT機(西門子,Volume Zoom型)對患者的主要腫瘤靶區(qū)進行掃描,層厚5 mm,結合CT定位圖像,在治療計劃系統(tǒng)中勾畫出大體腫瘤體積,鄰近危及器官(包括脊髓、肺、心臟等),確定臨床靶體積、計劃靶體積,確定治療方案后,采用6MV X線,處方劑量為57.5~70 Gy,中位數(shù)為60 Gy,2.0~2.5 Gy/次,5次/周,連續(xù)治療4周。
放療前于清晨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以30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離心半徑為10 cm,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血清VEGF、Bcl-2水平,試劑盒選自上海潤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治療4周后,參照WTO的RECIST[7]標準評估療效:①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靶區(qū)病灶消失,且持續(xù)時間>4周;②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最大直徑之和縮小≥50%,且持續(xù)時間>4周;③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介于PR與PD之間;④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最大徑之和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將CR+PR歸為放療敏感組,SD+PD歸為放療不敏感組。
100例EC患者經(jīng)放療后,CR 4例,PR 62例,SD 22例,PD 12例。放療敏感66例,占66.00%(66/100);不敏感34例,占34.00%(34/100)。
不敏感組血清VEGF、Bcl-2水平高于敏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其他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放療敏感性不同患者基本情況、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結果比較
將EC患者放療敏感性情況作為因變量(1=不敏感,0=敏感),將EC患者放療前血清VEGF、Bcl-2水平作為自變量,經(jīng)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EGF、Bcl-2高表達與EC患者放療敏感性有關(P<0.05)。見表2。
表2 EC患者血清VEGF、Bcl-2水平與放療敏感性關系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經(jīng)Pearson相關性分析,EC患者血清VEGF與Bcl-2水平呈正相關(γ=0.484,P<0.001)。散點圖見圖1。
圖1 EC患者血清VEGF與Bcl-2的相關性
EC患者在發(fā)病早期多伴有淋巴結轉移,因而大部分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但癌細胞的放射抗拒性可降低放療敏感性,導致臨床治療失敗。因而有效評估EC患者放療敏感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癌細胞的放射抗拒性的具體機制尚不明確,但惡性腫瘤在生長、轉移過程中伴隨著新生血管的生成,血管生成因子的大量表達可影響臨床療效,因而觀察相關血管生成因子的變化可一定程度上提示放療的敏感性。此外,細胞凋亡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在其產(chǎn)生耐藥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相關指標也可提示放療的敏感性。本研究中,放療敏感性為66.00%,且不敏感組血清VEGF、Bcl-2水平高于敏感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VEGF是腫瘤血管生成因子,可直接刺激內(nèi)皮細胞分裂增殖,直接參與誘導腫瘤血管生成,在多種腫瘤的生長與轉移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其水平的高表達提示腫瘤持續(xù)性生長,且發(fā)生轉移的風險較高,因而臨床療效相對較差,患者表現(xiàn)出對放療不敏感或者抵抗,甚至出現(xiàn)腫瘤進展[8]。Bcl-2是調控細胞凋亡的關鍵蛋白之一,在多種腫瘤組織和細胞中存在Bcl-2過表達,這種表達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治療抵抗密切相關[9]。Bcl-2可協(xié)同原癌基因ras的作用,使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從而促進腫瘤增長,因而Bcl-2高表達可抑制細胞凋亡,使細胞生長加速,導致惡性腫瘤不斷增殖,影響放療效果[10]。
本研究經(jīng)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VEGF、Bcl-2高表達與EC患者放療敏感性有關,進一步證實血清VEGF、Bcl-2水平與EC患者放療敏感性相關。因而在放療前通過檢測血清VEGF、Bcl-2水平可評估放療敏感性,以此制定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此外,本研究還對EC患者血清VEGF、Bcl-2表達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EC患者血清VEGF與Bcl-2呈正相關,提示EC患者血清VEGF與Bcl-2可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參與了放療的抗拒性機制,但目前關于EC患者中VEGF與Bcl-2之間的相關性具體機制仍未明確,且相關研究較少,仍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展開大樣本、長時間的研究加以驗證分析。
綜上所述,EC患者血清VEGF、Bcl-2過表達與放療敏感性密切相關,EC患者血清VEGF、Bcl-2高表達提示其放療敏感性低的風險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