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病無救時不采取搶救,未用完的工資全部交黨費,和周恩來共住的房子交公處理……”這是鄧穎超的遺囑中的部分內容。遺囑就像映照個人品行的明鏡,從鏡中我們窺見一位共產黨人堅定的信仰。
“望吾同胞從此上下一心,振奮精神、謀國家之進步!”
鄧穎超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從小就立下振興中華之志。鄧穎超原名鄧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生于廣西南寧,1913年與母親輾轉落腳于天津。在北洋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就讀期間,她努力學習,勤于思考,是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她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在擔任校友會余興部委員和圖書部書記股干事的同時,帶頭為學校圖書館捐款。
1916年年底,年僅12歲的鄧穎超寫了《對于蔡松坡先生逝世感言》表達救國的思想。在文中,她對反袁護國英雄的逝世表達了無限的哀思并闡發(fā)了強烈的愛國主張:望吾同胞從此上下一心,振奮精神、謀國家之進步!
1919年,當五四運動爆發(fā)的消息傳到天津時,15歲的鄧穎超和女子師范的同學們一起用實際行動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鄧穎超通過組織愛國團體講演、辦平民學校、演話劇等多種形式宣傳愛國思想,啟發(fā)民眾。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由郭隆真倡議,鄧穎超、張若茗等同學首先響應組織愛國團體,女師學生聯合其他女校學生和全市愛國婦女共同參加5月25日成立“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鄧穎超在成立會上發(fā)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并被推舉為評議委員、講演隊長。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以提倡國貨并喚起女界之愛國心為宗旨,它的成立標志著天津婦女愛國運動走上新的階段。
鄧穎超擔任著“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講演隊長和“學生聯合會”的講演部長,年僅15歲的她以強烈的愛國熱情率領隊員向民眾訴說政府賣國外交失敗的經過,揭露賣國賊的罪行,痛述朝鮮亡國后百姓當亡國奴的痛苦,規(guī)勸同胞協力救國,爭取婦女自由平等權利等。
“讓國人知道國事真相”“用全國的實力”去反對軍閥政府
五四運動的深入發(fā)展進一步激發(fā)起廣大青年的愛國熱情和對救國真理的探求。隨著愛國運動的不斷深入,為了加強斗爭的力量,在總結了幾次請愿斗爭的經驗之后,郭隆真、周恩來等根據大家的意見,提議另組織一個強有力的核心小組來推動各項斗爭。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和學生聯合會選出部分骨干分子組成了比學聯更加嚴密的團體——覺悟社。
它的第一批社員包括馬駿、諶志篤、周恩來、鄧穎超等20人,他們經常聚到一起開會,討論時局,研究下一步開展學生運動的辦法。為灌輸世界新思潮,覺悟社不定期出版《覺悟》社刊,號召青年學生到工人和其他勞動群眾中去,進行廣泛宣傳,“讓國人知道國事真相”“用全國的實力”去反對軍閥政府。
1919年10月10日,由天津各界救國聯合會召開天津全市市民大會,繼續(xù)堅持懲辦賣國賊,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加緊抵制日貨舉行游行示威。在周恩來等人的組織下,天津人民在南開大學操場集會,痛斥北洋軍閥政府鎮(zhèn)壓、逮捕愛國群眾的罪惡行徑并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請愿活動。在這次活動中,鄧穎超機智勇敢?guī)ьI女生隊伍沖鋒在前與軍警展開搏斗,斗爭一直堅持到次日黎明。
1920年秋,鄧穎超等幾個社員開始走向社會。他們有的一邊工作,一邊根據《約章》的精神在李大釗領導下從事勞工、婦女、青年學生運動,到碼頭、工廠、農村開展工作,開始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
“要將婦女從舊社會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1923年她參與組織女權運動同盟會直隸支部,1924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長。從此,她確立了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終身的堅定信念,開始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的革命家生涯。
她帶領天津進步女青年走向街巷,宣傳反帝愛國思想繼而又陸續(xù)籌建多個愛國組織和婦女運動進步組織,并于1924年參與創(chuàng)辦了當時中國第一份專門討論婦女問題的日報——《婦女日報》,該報被時任中共中央婦女部部長的向警予贊為“中國沉沉女界報曉的第一聲”。
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廣大婦女在社會的最底層痛苦呻吟掙扎。鄧穎超認為:“作為一名婦女,特別是一名女共產黨員,對于婦女工作是應該關心的。這個責任我們應當一直承擔到生命的終止?!睉阎@樣的使命,鄧穎超的一生,從未停止為婦女解放而奔走呼號。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積極投入到拯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作為我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婦女工作的領導者,她利用各種宣傳陣地與講壇積極組織開展婦女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使婦女站在了抗戰(zhàn)的最前線。
沒有孩子,她將千千萬萬個在戰(zhàn)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積極領導推動戰(zhàn)時兒童保育活動,將無私的愛毫不保留地給了這些兒童。
“只有求得社會解放與民族解放,婦女才能得到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婦女解放運動拉開了新的篇章,鄧穎超繼續(xù)推動婦女運動史的撰寫,積極為女性發(fā)聲,參與起草新中國第一部婚姻法,為中國婦女的婚姻自由等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參與制定并積極貫徹黨的婦女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重視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積極培養(yǎng)婦女干部,推出優(yōu)秀先進典型,提出培養(yǎng)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的想法,鼓勵“中國婦女同男子一樣,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只有求得社會解放與民族解放,婦女才能得到解放”。鄧穎超號召廣大婦女奮發(fā)圖強,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新女性,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偉大力量。
周總理逝世后,鄧穎超將其生前未竟的事業(yè)延續(xù)下去,為祖國的發(fā)展傾盡畢生心血。她參與制定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決策,提出許多重要的思想和建議,在黨的建設、外交、推動海峽兩岸關系發(fā)展等諸多方面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92年,這位88歲的老人走完了自己光輝而燦爛的一生。按照生前遺愿,她的骨灰撒向了天津海河,與周總理的骨灰一同融入浪濤滾滾的大海中。這是他們革命運動的起點,也是他們相識相知的地方。
(綜合自“共青團中央”微信公眾號、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