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 娟
(河南省鄭州市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中心,河南鄭州 450000)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在手術后可能出現(xiàn)尿失禁、尿潴留等的發(fā)生,嚴重影響其手術治療效果及康復情況[1]。此類患者的治療通常為手術治療,利用手術矯正盆腔臟器位置,使其恢復至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繼而改善膀胱功能[2]。此類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風險大,因此在圍術期尤其需要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集束化護理是指圍繞患者的治療,將多種護理措施或方案融為一個整體,繼而通過全面、整體護理方式促進患者康復[3]。集束化護理在多個科室均有廣泛應用,其臨床應用評價較高。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PFD患者為對象,開展集束化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66例PFD患者進行研究,病例收治時間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順序編入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3例。對照組年齡27~80歲,平均(52.36±11.20)歲;盆底功能障礙原因:脊柱損傷10例,卒中后遺癥10例,產后盆底功能損傷15例。觀察組年齡29~82歲,平均(52.75±11.42)歲;盆底功能障礙原因:脊柱損傷9例,卒中后遺癥12例,產后盆底功能損傷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入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在患者圍手術期做好患者的基礎性護理工作,術前開展健康宣教,使患者了解手術治療的流程、目的等;術后開展留置尿管護理,拔管后指導患者多飲水,練習排尿;并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康復訓練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集束化護理,其護理大體情況如下:在遵照醫(yī)囑為患者拔除尿管后,加強對患者的基礎護理。①囑患者飲水1L,盡可能在2h內飲用完畢;②通過流水聲、輕按腹部、下水道沖水聲等幫助患者建立膀胱刺激;③患者有尿意后,指導患者嘗試性排尿,囑患者將手掌置于腹部膀胱隆起處,輕輕推按膀胱,促進尿液的排空;④使用開塞露,在促進排大便的同時,促進尿液的排出。術后疼痛干預,在拔除尿管后,遵循醫(yī)囑使用止痛藥,并指導患者以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疼痛。有必要時,可使用鎮(zhèn)痛泵等方式緩解疼痛。術后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儀治療,依據醫(yī)囑的電刺激治療處方,為患者應用電刺激治療,在開展電刺激治療時,電流、頻率等由弱至強,以有刺激感但無痛感為基礎。每次治療在30~60min,電刺激總治療次數在10~20次。術后盆底功能性磁刺激,其治療方法:在患者排尿后,患者安坐于治療儀上,第一階段設置頻率為5Hz,模式為間歇刺激,刺激治療10min;在患者休息3~5min后進入第二階段,設置頻率為50Hz,磁間歇刺激10min,并在刺激期間逐漸調高頻率,以達到患者最大耐受程度(75%~100%)。在治療期間依據患者的耐受程度變化,逐漸調整磁刺激方案。術后盆底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會陰、括約肌的收縮運動,盡可能降低收縮運動的時間,控制在3s以上。每組練習10~15次,每日練習3~5組。
1.3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術后尿潴留、尿失禁的發(fā)生情況。記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尿量以及3次自解排尿后殘余尿量。其中首次排尿時間從拔除尿管后開始計算;3次自解排尿后殘余尿量通過B超檢測。記錄對比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泌尿感染、盆腔疼痛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尿潴留、尿失禁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尿潴留、尿失禁發(fā)生率分別為6.52%(3/46)、4.35%(2/46),對照組尿潴留、尿失禁發(fā)生率分別為23.91%(11/46)、17.39%(8/4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尿潴留、尿失禁的發(fā)生情況對比 [n(%)]
2.2 兩組患者排尿情況對比: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早于對照組、3次自解排尿后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尿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排尿情況對比(±s)
3次自解排尿后殘余尿量(mL)觀察組 33 2.72±0.58 58.26±25.17 45.62±16.14對照組 33 1.75±0.65 45.26±24.39 62.28±20.67 t值 8.019 0.581 5.860 P值 0.000 0.563 0.000組別 n 首次排尿時間(h)首次排尿量(mL)
2.3 兩組患者術后其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觀察組泌尿感染、盆腔疼痛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5.845,P=0.016),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其它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n(%)]
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出現(xiàn)尿潴留、尿失禁的風險較大,其原因可能為術前盆腔臟器脫垂,影響膀胱及泌尿系統(tǒng)功能,而在手術矯正后,盆腔臟器位置發(fā)生改變,并使排尿阻力變化,患者可能因阻力增加而出現(xiàn)尿潴留,也可能因盆腔功能障礙而出現(xiàn)尿失禁[4-5]。另外手術后患者心理壓力大,也會增加尿失禁、尿潴留的風險,過度緊張會抑制副交感神經,影響到排尿反射弧,造成膀胱逼尿肌松弛或壓力增加[6]。
因此在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治療后,需予以患者尿潴留等高發(fā)并發(fā)癥相應的防控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通過將一系列護理措施進行統(tǒng)籌協(xié)調,為患者創(chuàng)建更為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7]。在本研究中針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的生理特點,制定了術前、術后兩方面護理內容,在術前予以患者健康宣教、心理干預、術后盆底功能鍛煉練習等護理措施,在術后予以患者盆底功能鍛煉、疼痛干預等護理措施,最終使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更為理想[8]。本研究中觀察組集束化護理干預,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尿潴留、尿失禁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通過集束化護理干預,能顯著減少兩項常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反映出集束化護理措施對膀胱功能恢復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而在兩組患者首次排尿時間、3次自解排尿后殘余尿量的對比中,觀察組均更為優(yōu)勢,再次說明集束化護理能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而在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中,觀察組泌尿感染、盆腔疼痛等的發(fā)生率更低,表明集束化護理的達到的效果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護理效果,能顯著減少尿潴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