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科龍 劉語思 劉仕娥 劉柳苑
(深圳市坪山區(qū)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深圳 51812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KD)屬于一類出疹性發(fā)熱性的急性小兒疾病,全身血管炎是KD主要病理改變表現(xiàn)[1]。目前KD臨床治療中開始嘗試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實現(xiàn)對KD冠狀動脈病變的有效控制。我院對KD患兒治療中采取阿司匹林+不同劑量IVIG,臨床結(jié)果顯示大劑量效果更佳。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診的40例KD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年齡4個月至9歲,平均年齡(3.69±0.52)歲;男12例,女8例。參照組年齡5個月至10歲,平均年齡(4.12±0.63)歲;男11例,女9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診斷標準:診斷依據(jù)為《諸福堂實用兒科學》KD有關(guān)疾病內(nèi)容[3]。臨床癥狀表現(xiàn):非其他疾病引起的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充血;非化膿性結(jié)膜充血;多形性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急性期掌跎紅斑,膜狀脫皮發(fā)生在恢復期指趾端。符合上述5項中的4項,同時伴有超過5d的發(fā)熱癥狀,則可確診為KD。倘若癥狀表現(xiàn)不明顯,超聲心電圖檢查結(jié)果顯示存在冠狀動脈損傷,則可確診為KD。
1.2 方法:40例患兒皆口服阿司匹林常規(guī)治療,用藥劑量為80~100mg/(kg·d),患兒體溫無異常后,用藥劑量可降低為5~10mg/(kg·d),需持續(xù)用藥84d。參照組單次靜脈滴注1g/kg的IVIG,實驗組單次靜脈滴注2g/kg的IVIG,連續(xù)用藥5d。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發(fā)熱、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手足腫脹、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采取化學發(fā)光法以及高靈敏度C反應蛋白測定試劑盒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C反應蛋白(CRP)。抽取兩組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檢測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應用全自動動態(tài)血沉測試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沉(ESR)。采取超聲診斷儀對患兒行超聲心電圖檢查。CAL程度:輕度,<3歲患兒的結(jié)果顯示2.5mm≤冠狀動脈直徑<4mm,3~9歲患兒的結(jié)果顯示3mm≤冠狀動脈直徑<4mm;中度,4mm≤冠狀動脈直徑≤7mm;重度,8mm≤冠狀動脈直徑。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4.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分別行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實驗組發(fā)熱、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手足腫脹、黏膜充血癥狀改善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對比(±s)
組別 n 發(fā)熱 皮疹 淋巴結(jié)腫大 手足腫脹 黏膜充血參照組 20 2.38±0.34 3.36±0.17 3.36±0.29 3.48±0.34 3.52±0.35實驗組 20 0.52±0.12 3.09±0.21 2.10±0.14 1.95±0.46 2.26±0.21 t值 34.336 4.814 19.945 9.203 19.849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情況:治療后兩組的WBC、PLT、CRP、ESR均低于治療前(P<0.05);兩組治療后的WBC、PLT、CRP、ESR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對比(±s)
表2 兩組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對比(±s)
組別 n 治療時間 WBC(×109/L) PLT(×109/L) CRP(mg/L) ESR(mm/1h)實驗組 20 治療前 17.53±3.16 356.18±55.65 71.63±4.79 48.26±5.99治療后 7.77±1.69 188.28±40.91 12.94±2.10 19.79±1.63參照組 20 治療前 16.25±4.73 350.89±58.93 69.29±5.15 50.15±5.93治療后 7.38±1.68 198.84±46.38 13.41±2.53 20.73±2.29 t/P實驗組(治療前后) 12.599/0.000 21.500/0.000 80.883/0.000 24.742/0.000 t/P對照組(治療前后) 10.014/0.000 13.257/0.000 65.999/0.000 20.973/0.000 t/P組間值(治療后) 0.736/0.466 -0.763/0.450 -0.629/0.533 -1.485/0.146
2.3 CAL發(fā)生情況:實驗組CAL發(fā)生3例,參照組CAL發(fā)生4例,兩組CAL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73,P=0.677)。
臨床治療KD可采取血漿置換、環(huán)孢素、烏司他丁、腫瘤壞死因子α阻滯劑、糖皮質(zhì)激素、IVIG以及阿司匹林等方法,尤其是阿司匹林以及IVIG適用性較高、應用范圍較廣,因為阿司匹林的抗炎效果較好,IVIG具有較高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兩者聯(lián)用能夠充分發(fā)揮藥物的炎癥阻滯、免疫細胞活化抑制等作用。但學者關(guān)于IVIG的劑量使用仍舊存在一定爭議,單次大劑量使用IVIG可能增加了KD患兒血液黏度,患兒發(fā)生血栓概率增加。而且IVIG屬于經(jīng)濟成本較大的藥物,大劑量使用增加了患兒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3]。但一些學者持相反意見,例如李冬娥等[4]研究表明大劑量效果更佳,尤其是臨床癥狀、紅細胞沉降率、血小板計數(shù)、CAT改善情況方面效果更為明顯。
實驗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少于參照組,兩組WBC、PLT、CRP、ESR等臨床相關(guān)實驗室指標結(jié)果在治療后均明顯改善,且改善程度基本一致。這是因為IVIG是被動免疫療法的一種,可以在較短時間內(nèi)促使KD患兒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同時抑制變態(tài)反應,促使不溶性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產(chǎn)生。IVIG對KD患兒血管內(nèi)皮損傷導致的血小板源生長因子具有較強抑制作用,進而對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進行干擾、阻斷,防止血管出現(xiàn)免疫性傷害,減少血栓發(fā)生率。另外,IVIG可避免免疫細胞過度活化,對血管炎癥反應具有抑制與阻滯作用,避免發(fā)生血管炎[5]。通過對B淋巴細胞活性進行干擾,對抗體形成進行反饋性抑制,避免細胞受到抗病毒的直接傷害。
綜上所述,每日運用2g/kg的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川崎病能在較短時間內(nèi)退熱,對皮疹消失、黏膜充血改善、手足消腫等具有積極作用,在臨床上具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