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靜 張利芳 張 建
2型糖尿病多由環(huán)境刺激、基因改變而引起的胰島功能受損,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或分泌不足,是常見的內(nèi)分泌代謝紊亂綜合征。二甲雙胍為2型糖尿病治療的一線藥物,降糖效果優(yōu)越。大量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中成藥與化學藥聯(lián)合治療糖尿病,能減少不良反應,提高降糖療效。研究顯示,糖脈康顆粒能改善炎性因子及血脂代謝,同時還可降低血糖,對2型糖尿病具有較好的療效[1]。本文主要研究對比糖脈康顆粒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血糖控制不佳的氣陰兩虛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醫(yī)院門診2018年7月-2020年12月門診及病房100例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達法將其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43.80±4.21)歲,病程4~7年,平均(6.68±3.26)年。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0~75歲,平均年齡(45.13±5.10)歲,病程4~7年,平均(6.53±3.5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對氣陰兩虛證辨證的診斷標準。②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差;近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者;體質(zhì)指數(shù)<18.0 kg/m2者。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健康教育、飲食控制等常規(guī)治療,根據(jù)病情及時調(diào)整治療方案。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①對照組:餐后口服0.5 g鹽酸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73382,規(guī)格:0.5 g)3次/d。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餐前口服5 g糖脈康顆粒(國藥準字:Z10970026,規(guī)格:5 g)3次/d。
1.4 觀察指標
1.4.1 血糖及TC水平測定 分別比較兩組臨床治療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前后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變化。治療前后抽取5 mL靜脈血,放置于EDTA抗凝管中,3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漿,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TC,快速血糖儀測定FPG、2 h PG,HbA1c分析儀檢測HbA1c。
1.4.2 療效標準 顯效:治療后,2 h PG<7.8 mmol/L或FPG<7.0 mmol/L,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血糖水平下降水平超過30%;有效:治療后,2 h PG<11.0 mmol/L或FPG<8.3 mmol/L,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血糖水平下降水平為10%~30%;無效:治療后,2 h PG、FPG或血糖水平無變化,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傆行剩剑@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構成比描述,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指標及TC水平比較 較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FPG、2 h PG、HbA1c、TC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者FPG、2 h PG、HbA1c、TC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及TC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糖指標及TC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bP<0.05
組別 n FPG(mmol/L)2 h PG(mmol/L)HbA1c(%)TC(mmol/L)對照組50治療前 10.96±4.56 12.42±3.24 9.79±3.475.64±1.36治療后 8.23±2.45a 10.36±2.22a8.52±2.31a4.62±1.03a觀察組50治療前 10.87±4.54 12.38±3.18 9.73±3.245.47±1.45治療后 6.33±1.21ab 7.83±1.15ab 6.20±1.17ab3.14±0.56ab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隨著糖尿病患者人數(shù)不斷增加,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患者尤為重要。西醫(yī)認為環(huán)境影響與基因改變是引發(fā)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胰島素抵抗使胰島β細胞超負荷運轉,細胞衰竭,胰島素分泌不足,降低糖耐量,從而引發(fā)糖尿病。雙胍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中治療糖尿病的首選藥物,二甲雙胍是MATE1及OCT1有機陽離子轉運體的底物,能增加胰島細胞的耐受性,減少胰島素抵抗,在肝臟攝取時主要通過OCT1轉運體介導,但肝臟中的MATE1及OCT1活性會對二甲雙胍造成影響,從而影響降糖,增加葡萄糖去路[2-4]。二甲雙胍具有較好的降糖效果,但常引起胃腸道反應、乳酸酸中毒等并發(fā)癥[5]。因此,如何有效減少患者并發(fā)癥是治療中的一大重點。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這說明聯(lián)合治療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兩組患者治療后FPG、2 h PG、HbA1c、TC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患者FPG、2 h PG、HbA1c、TC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二甲雙胍與糖脈康顆粒聯(lián)合治療改善患者血脂、血糖水平水平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與二甲雙胍單獨治療相比,糖脈康顆粒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可改善患者癥狀,降低血糖指標,控制血脂,并發(fā)癥減少,值得推廣。